摘要: 在高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工作由人工智能来做,原有的人力之过剩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一些大学不惜裁撤一些学科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丧失竞争力,甚至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这显然与建设一个和谐与共同富裕的小康社会的治国理念不相吻合,更无法实现在国际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设想。本文作者既热情拥抱科技,同时又坚守人文立场,认为对我们高校教师而言,主要任务依然是培养掌握多学科知识并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而人文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正好就是人,这样看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便应首先考虑科技与人文的融通,以便率先构建一个科技人文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在作者看来,科技与人文不存在绝对的对立和对话关系,而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作为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人文思维与科学思维不同的方面主要在于,它所诉诸的并非一致性,而更是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但这二者的对话和共融应该是可能的,也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我们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首先要构建一个科技人文命运共同体。
[V1] | 2025-03-13 15:57:06 | PSSXiv:202503.01047V1 | 下载全文 |
1. 信息哲学研究的四条进路 | 2025-04-24 |
2. 艺术与审美的离合及本体重构 ——兼论艺术泛化时代的定义可能 | 2025-04-25 |
3. 绝对自然与适度生存 | 2025-04-22 |
4. 如何理解现代个体的人权——再思哈贝马斯的双重批判与主体间性重构 | 2025-04-22 |
5. “无用共通体”:南希对共同体的“政治式回撤”及其理论效应 | 2025-0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