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来自中国各地的青壮年,或是响应国家建设边疆的需要、应对地区防疫治水的急务,怀抱一腔爱国之情,展现中共党员、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或是谋生求职、养家糊口、所在地区及自身情况等原因,以工作调动、毕业分配、复员转业、应聘等方式来到内蒙古支援建设。他们的学历普遍较高,有一定的工作生活经验和阅历,分布于教育、医疗、农业、水利等行业,成为各项事业发展的骨干。在支援边疆建设人员中,除了汉族青壮年之外,还有蒙古族、满族、朝鲜族等民族的青年,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他们积极学习本地的民族语言,与群众结下深厚友谊,部分支援边疆建设人员通过亲属安排和婚姻选择,努力融入边疆社会,展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边疆地区虽然条件艰苦且较难适应,人员流动性强,但是一批支援边疆建设人员在事业、亲情、对边疆地区深厚情感等因素的影响下,决定扎根边疆,奉献青春、奉献子孙,将个体成长进步与通辽地区整体发展有机融为一体。系统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能够对新时期的支援边疆建设工作有所裨益。
[V1] | 2025-03-20 17:18:17 | PSSXiv:202503.01780V1 | 下载全文 |
1.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吴耀庭+印度尼西亚卫生外交研究的冷战视角:现状、意义及反思 | 2025-04-25 |
2. 山东根据地北海银行会计制度研究(1938一1948) | 2025-04-22 |
3. 略论民国时期会计师服务收费思想与实践 | 2025-04-22 |
4. 近代华资银行信息能力建设考略(1919一1937) | 2025-04-22 |
5. 理想与现实:近代中国在东北地区自有路港系统的竞争力 | 2025-0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