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生物制品既是面向市场的商品,也是政府用于防治疫病的重要医疗资源。中国近代本土生物制品的研制与经营,肇始于民国时期中央防疫处。该处是当时国内最重要的生物制品产销机构。从1922年起,该处开始对外售卖自制生物制品,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公私结合”的产销模式,其开设在各地的经理处成为全国销售网络的重要结点,却仍有很大的区域分布局限性。然而较低的“出厂价”和较高的“经销价”并未产生巨额利润,加之“关厘征免”与“折价出售”,均表明该项事业基本处于“惨淡经营”的状态。究其缘由,公义”与“公利”的两难平衡往往造成生物制品的实际售价不完全遵从市场规律,因此理解此类问题应当从经济、卫生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入手。
[V1] | 2025-04-08 09:10:24 | PSSXiv:202504.01126V1 | 下载全文 |
1.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吴耀庭+印度尼西亚卫生外交研究的冷战视角:现状、意义及反思 | 2025-04-25 |
2. 山东根据地北海银行会计制度研究(1938一1948) | 2025-04-22 |
3. 略论民国时期会计师服务收费思想与实践 | 2025-04-22 |
4. 近代华资银行信息能力建设考略(1919一1937) | 2025-04-22 |
5. 理想与现实:近代中国在东北地区自有路港系统的竞争力 | 2025-0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