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详情

孔子前后的《诗》

摘要: 先后结集于《诗》的《风》《雅》《颂》诸类乐歌一尽管其产生之先后与入《诗》之早晚约略相反—一直是宗周礼乐教化的资籍之一。即使在西周,与礼、乐互摄的“诗”已在作“德”的倡率,只是此时的“德”还较大程度地牵着申示德泽以“祈天永命”的功利的根蔓。肇端于孔子,礼、乐由“依于仁”而为儒家“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的“道”所导引,《诗》被赋予了“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意义上的教化功能;这部典籍以其在一种全新的诠释中承载儒门所谓常道而被称为“六经”之一的《诗经》。孔子身后,孔门未必尽如韩非所说“儒分为八”。无论孟子与荀子间有怎样的分野,他们却都绍承了孔子,而将《诗》《书》《礼》《乐》《易》《春秋》诸典用于“为政以德”而“导之以德”以劝诚君宰、化导世风人心。诚然,依汉初既有的“四家诗”看,儒家《诗》教之传衍似乎约略可分四系,但可以肯定地说,这多方的传敷在义理大端处无不以孔子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归着。因此,对孔子之后孔门《诗》教的传衍或不必拘泥于对四家诗之师承作还原式的追湖,而只须借助传世文献与考古发掘之简策尽可能切近地探求这段《诗》学史或《诗》教史之神致。

版本历史

[V1] 2025-04-25 11:21:06 PSSXiv:202504.03030V1 下载全文
点击下载全文
在线阅读
许可声明
metrics指标
  •  点击量0
  •  下载量0
  • 评论量 0
评论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