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双向直接投资体系建设与双向直接投资协同发展效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伴随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践行,双向直接投资协同发展是否符合绿色发展要求,是否有助于实现经济绿色增长目标值得深入探索。基于 2003—2020 年我国 30 个省份(未包括西藏、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面板数据,分别采用容量耦合模型和 SBM 方向距离函数的 GML 指数度量双向直接投资协同发展水平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借助计量工具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双向直接投资协同发展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调节作用和门槛效应。研究发现:双向直接投资协同发展显著提升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且环境规制可以强化这一正向影响。从门槛效应估计结果来看,当整体环境规制标准较低时,双向直接投资协同发展将抑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环境规制标准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双向直接投资协同发展将有助于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此外,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可以加强双向直接投资协同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但是不存在门槛效应。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双向直接投资协同发展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影响效应存在双重门槛,但门槛效应呈现出边际递减变化趋势。因此,我国应积极引进外资并扩大对外投资,为内外资企业提供合作交流平台,制定规范、明确、可行的环境规制标准,激励企业主动减少污染排放,最终助力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目标。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世界经济 发布时间: 2025-04-03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促进国家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的构建是发挥制造业在新发展格局中关键作用的重要举措。使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间投入产出表计算我国制造业生产长度指数,利用我国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计算外资准入政策强度指数,并将其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相匹配,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外资准入政策对我国制造业国家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构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外资准入政策放宽能够通过减弱信息外部性、抑制技术负外部性两个渠道减少市场失灵,促进我国制造业纯国内生产长度和全球价值链生产长度的增加,有利于制造业国家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双重价值链的构建;在样本期内,成本不是影响制造业价值链构建的主要因素,并且增加主营业务费用还对制造业价值链的构建具有促进作用;外资准入政策对制造业生产长度的影响具有行业异质性;在样本期内,外资准入政策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构建更有效,对制造业国家价值链构建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在某些行业甚至具有负面作用。我国应通过外资领域制度型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高外资准入政策的针对性,在促进外资技术溢出效应的同时,抑制外资技术负外部性。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际贸易学 发布时间: 2025-03-20 合作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契约不完全理论,将区域贸易协定内容及其规则影响力引入企业跨国生产决策分析框架,使用文本分析法构建非对称的双边规则影响力指标,就区域贸易协定内容对双边FDI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区域贸易协定中规则影响力相对较大的缔约方(规则制定国)输出本国规则越多,其跨国企业对规则影响力相对较小一方(规则接受国)的直接投资越多,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进一步机制分析发现,区域贸易协定中的规则制定国通过与规则接受国规制融合,改善规则接受国投资环境,促进其对规则接受国的直接投资。本文的研究对于中国在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时,如何构建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的规则提供了参考。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世界经济 发布时间: 2024-09-14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新西兰是首个与中国构建双边FTA的西方发达国家。新西兰—中国FTA升级议定书于2022年4月生效实施,并力争尽快以负面清单方式展开服务贸易后续谈判。新西兰和中国均为首批实施RCEP的成员,双方还签有“关于加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的安排备忘录”。在新西兰-中国FTA和RCEP框架下,新西兰与中国的合作机制日渐完善与拓展。中国自2013年起已连续10年为新西兰的最大货物贸易伙伴、出口市场国,自2011年起连续12年为其最大货物贸易进口来源国。新西兰至2020年在世界银行的年度营商环境报告中已连续12年“营商环境便利度”排名居于全球首位,中国对新西兰直接投资亦呈发展势头,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合作更展现广阔前景。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通过构建成本最小化视角的Malmquist指数,发现与“入世”之初相比,近年来中西部地区技术进步水平快速提升,而东部沿海地区技术升级步伐有所放缓。基于国内价值链分工的统计分析,发现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更多嵌入了国内价值链分工。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表明,国内垂直专业化分工有利于技术进步,该效应在中西部地区表现尤为显著。国内市场关联及本地企业成长是国内垂直专业化分工推动内陆地区技术进步的重要渠道。就影响机理而言,分工主体地理空间距离是影响该技术进步效应的重要因素,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有利于缩小区域间技术差距。为此,应进一步打破国内市场壁垒,鼓励区域间分工合作,加强国内资源整合,以国内垂直专业化分工打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机制。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18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发展指数、中国工商注册企业年检数据库和专利数据库以及中国企业创新创业调查数据库,利用网商的特性和各个行业外部融资依赖程度的差异,探讨了电子商务发展对于农村中小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电子商务发展水平越高,农村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越强。电子商务发展通过缓解资金拖欠问题降低了融资约束,显著减少了外部融资依赖程度更高的农村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提升了其现金流的充裕性和创新产出。分所有制类型的研究结果表明,电子商务的作用在外部融资依赖程度较高的私有农村中小企业中更为显著;而对于融资约束较小的国有村域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并未在创新方面对其产生显著影响。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9-26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我国双循环政策提出以来,国际形势纷繁复杂,许多中国企业再度将视角投向海外市场,试图通过对外投资来获取全球配置资源带来的超额收入。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舞台中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研究3659家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海外业务收入的影响,梳理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海外业务的潜在作用机制,实证研究对制造企业海外业务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指数、人工智能技术(标准化)、大数据技术(标准化)、区块链技术(标准化)、数字发明专利(标准化)对海外业务收入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云计算技术(标准化)则没有显著性影响。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09 合作期刊: 《江海学刊》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对新型工业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探索合乎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中国式新型工业化道路。数字经济时代,中国式新型工业化呈现新的特征、肩负新的使命。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组织创新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加速生产方式变革,推动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并以制度创新优化生产关系、提升治理效能,助力实现中国式新型工业化。然而,中国式新型工业化进程在安全和效率等维度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函须将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方向。依托新质生产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世界经济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国际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Investment,FDI)能够产生技术溢出效应,探究“一带一路”倡议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可为我国推进制度型开放提供参考。基于2000一2022年我国31个省份(未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29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DID模型,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FDI技术溢出效应具有显著提升作用。根据机制检验结果,“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优化对外政策环境、改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强对外经贸合作、增进人文交流,促进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生产要素国际流动,增强FDI技术溢出效应。根据调节作用分析结果,人力资本水平越高,与发达经济体技术差距越小,政府干预能力越弱,“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越小。根据异质性分析结果,“一带一路”倡议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在东部地区显著为负,在中部地区显著为正,在西部和东北地区潜力很大;“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碳排放与FDI技术溢出效应在高碳行业存在部分替代关系,在低碳行业存在显著替代关系;碳排放与FDI技术溢出效应在采掘业存在显著替代关系,在电力及相关行业存在部分替代关系,在制造业不存在替代关系。为进一步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提升我国FDI技术溢出效应,要充分发挥跨国公司的技术纽带作用,使之成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连接点、支撑点;积累高级人力资本,提升技术溢出吸收能力;重视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地区差异,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扶持;重点加强高碳行业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动经济绿色发展。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际贸易学 发布时间: 2024-09-01 合作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摘要:本文以2006年中国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及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加工贸易转型对企业劳动要素报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工贸易转型能够提升企业平均工资水平,且在加工贸易转型的次年尤为明显;技术进步效应、绩效提升效应及资源配置效应是加工贸易转型推动劳动要素报酬改善的传导机制。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高新技术产业、东部沿海地区、受政策调整政策冲击较大的加工贸易企业转型,能带来更为明显的劳动要素报酬改善效果。此外,加工贸易转型程度越大、技术创新质量越高的转型企业,越有助于促进劳动者报酬的提升。着眼于进一步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改善国内劳动要素报酬水平、加快贸易强国建设,应适当调整国内财税政策,引导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引导加工贸易企业融入国内生产循环;推动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创新,促进行业内劳动要素优化配置。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开启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乡村建设对促进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必要从乡村建设的视角分析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理论关系和支持政策。本文在厘清乡村建设与共同富裕内涵和关联的基础上,从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建设三个方面阐述了乡村建设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分析了乡村建设促进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并提出了乡村建设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政策保障体系。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10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等收入标准的界定是精准施策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实现高水平共同富裕的前提。基于共同富裕内涵与“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逐步推进”的原则,提出新的中等收入标准界定方法,可以得到兼具全国统一标准与允许地区差异的中等收入标准。利用1978-2020年全国的收入分组数据,以及1980-2020年31个省级层面的收入分组数据,采用模拟收入分布方法对个体数据进行还原,测算全国和不同省份中等收入群体模型和比重,结果发现:按国家统计局标准,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为36.79%;中等收入群体内部收入差距较大,脆弱程度较高;中等收入群体空间分布不均衡,具有东多西少的特征;五类人群是中等收入群体主要组成部分,规模总数为5亿人左右。最后,通过对标准、方法、数据和收入进行四维对比,论证研究结论可信,为进一步制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政策提供有效支撑。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会计学 发布时间: 2024-10-11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企业构建ESG治理架构和治理机制积蓄的可持续发展动能,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驱动力。以2009-2021年中国 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系统考察企业ESG表现对企业实业投资的影响。研究表明:ESG表现显著促进了企业实业投资,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表现是ESG发挥成效的主因。企业ESG表现主要通过资金效应促进实业投资,并且企业自身投资效率和政府补贴提升有助于强化企业ESG表现对实业投资的促进作用。企业ESG表现对实业投资的促进作用在创新水平较高的非重污染企业中更为显著。研究结论为 ESG表现助力企业实业投资提供了可靠的经验证据,对完善ESG体系建设和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11-19 合作期刊: 《新金融》
摘要:发展离岸金融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多年来,国家持续鼓励自贸试验区构建离岸金融服务体系,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本文构建了一个中国离岸金融总体指数,用以全面回顾中国离岸金融发展、判断未来发展趋势。通过总体指数得分可知,多年来中国离岸金融相对于在岸金融发展缓慢,但近年来人民币项下的创新离岸金融快速发展,已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着眼未来,中国离岸金融发展环境和风险防控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离岸金融法律体系、账户体系、资本管理、统计工具和税收优惠政策还有待优化。为此,建议尽快完善离岸金融相关管理办法,创设离岸金融发展管理局,在自贸试验区内作边际突破尝试,同时试点离岸金融机构扩容,拓展非居民离岸金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