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实际承负环保义务的道德主体只能是单向的人,在以一种康德式的伦理信念为无人参照的自然内在价值如何推导有人的道德义务提供一种阐释可能时,还需要提供一种何以被人普遍相信的正当性理由,以引导人们依循这样的信念生活。哲学上对信念何以可能的辩护主要有认知、道德、实用等方面的证成性理由。基于“事实一价值一义务”的自然内在价值论的建构逻辑,自然中心论者借助生物学的知识论证据铺垫了自然内在价值作为一种伦理信念的认知证成;从康德绝对命令范式下的道德应当性维度完成了自然内在价值作为一种伦理信念的道德证成;在信念指导行动的目的层面,以自然价值工具论在实践中的不足为切入,补充了自然内在价值作为一种伦理信念的实用证成。在此中,自然内在价值的伦理意义得到进一步论证。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3-11 合作期刊: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民主话语的诞生与流行,是西方文明寻求现代转型并展开全球扩张的结果。西方文明将基于自身的“地方性"政治经验上升为“普世性"话语,并凌驾于其他文明之上,引发了民主话语萄简与独尊、歧义与混乱、对抗与标签化““脱域”与工具化等一系列乱象。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自主建构了一套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在成功激活自身政治文明主体性和现代性的同时,从场域、内容、表达、叙事等维度实现了对西方民主话语的整体性创新与超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话语创新,打破了民主话语建构中的西方文明“中心论”和“优越论”幻象,夯实了民主作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明多样性基础,为丰窗人类政治文明形态提供了新的选择与方向。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作为乡村振兴的实践主体,农民的主体性表达状况直接关乎乡村振兴的成败。依据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性思想和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基于系统性分析框架的研究发现:农民主体性表达基本遵循“自主性表达➝自觉性表达➝能动性表达➝创造性表达”的递进式逻辑,每个表达环节的表现分别在于明确主体地位、激发主体意识、施展主体能力、发挥主体价值。受治理结构短板、价值认知局限、发展条件限制、社会环境障碍的共同影响,不少农民的主体性表达仍然在不同阶段处于不同程度的“被遮蔽”状态。通过明确主体边界、思想观念引导、完善要素供给、优化行动空间,真正实现“增权于农民、感化于农民、赋能于农民、服务于农民”,能够最大程度促进农民主体性的表达,进而对乡村振兴产生主体性推动作用。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8-28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黑格尔从绝对精神出发建立起纯粹合理性的现实,并从本体论层面对现实概念加以形而上学式演证,突出了现实的总体性内涵,同时采用对现实的事后反思与之相映射。马克思在指出黑格尔现实观的逻辑泛神论本质后,批判继承了其现实观,并对之加以实践的对象性改造,使现实概念具有了客观实在的品格。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将辩证法的总体性原则社会历史化,把理论置于社会历史的总体过程中去理解。他认为理论不仅源自社会现实,更是现实运动的关键环节,并将其嵌入到改变世界的无产阶级运动之中,以此完成了对黑格尔现实观的批判与超越。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5-15 合作期刊: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自然内在价值是自然中心论确立人对自然应当承负直接道德义务的理论内核。以无人参照为主要特征,对自然内在价值理论上的合理性质疑经常导向为实践上的有效性怀疑,即无人参照的自然内在价值如何推导出有人的道德义务?由于自然内在价值论拒斥保护自然的唯人目的论,对自然内在价值的有效性回答实则是在康德道义论范畴下做出伦理 信念的规范性处理,以便将自然内在价值与人伦内在必然关联起来。在此目标下,自然内在价值的“无人参照”不等同于去人化的无人在场,而是去人类中心的以人为基础的伦理在场。在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权益冲突问题上,对自然承负直接道德义务的伦理要求指向的是自然福祉的优先考量,这在突出种际正义的同时却在道德形式与道德内容上存有回避现实人际正义的弊端,从而限制了自然内在价值作为一种伦理信念的有效发挥。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7-16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是新时代强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具有鲜明的个体旨归、深远的社会价值、显著的国家意义和一定的世界影响。推进这一系统实践,既能促进城乡居民全面发展、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创造条件,也能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为城乡融合发展充实精神向度,还能推进文化自觉自信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文明支撑,更能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内涵、为人类文明进步探索融合路径。立足时间、空间、内容、目的等认知向度,可以推断,推进城乡融合的新时代、兼及城乡的融合性空间、精神文明各要素的涵育、充分均衡的高质量融合,界划了新时代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变化性历史方位、复杂性行动场域、全面性关涉内容和关键性实践愿景。着眼于应然需要和现实样态,新时代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稳步向前的历史过程,离不开科学精准、系统高效的实践推进“目标导向、观念引领、机制保障、行动支撑”是一条环环相扣、逻辑衔接的实现理路。研判现实背景和实践要求以建构综合性目标体系,立足现实反思和问题批判以强化总体性观念引领,重视政策扶持和社会支持以健全长效性保障机制,创新行动举措和工作方式以凝聚全方位行动合力,是实现新时代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关键路径。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数字乡村建设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举措,新质生产力作为数字驱动的先进生产力,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及生产要素选代升级中形塑出数字乡村建设的优质动力。新质生产力衍生的新型生产要素形态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主体支撑、介体更新、客体承载与核心动能。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当前仍面临“新素质”劳动者与数字农业新业态错配、“新介质”劳动资料与数字工具新样态应用异步、“新材质”劳动对象与数字生产新形态惯性阻滞、“新质态”劳动要素优化组合与数字乡村治理新动态协同失真的现实擎肘。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建设数字乡村,应系统性构建数字人才育能、“新基建”筑基、生产形态提级、主体归位共谋的驱动机制。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09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人工非智能是指那些隐藏在人工智能背后的人类劳动,因其鲜为人知而被称为“幽灵劳动”。它主要承担客体信息传递与智能行为实现的角色,构成了现阶段人工智能生成进程中的关键环节。它的运行以众包劳动与外包劳动为主要模式。人工非智能的出现是源于“人工智能二进制协议”与人类智能之间不兼容的矛盾。因此,人工非智能其实是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一个短暂的“混合态”,其本质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之后,由于新的生产资料尚未成熟,资本为保证剩余价值攫取而吸纳的剩余劳动。而人工非智能之所以“幽灵化”,是宏观上资本的“脱实向虚”和数字主权的缺场、中观上职业承认机制的结构失衡、微观上堆栈层级的用户界面遮蔽三个层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作为法兰克福学派当代批判理论的领军人物,哈特穆特·罗萨以古典和当代社会学为基础,提出了“社会加速”理论,旨在探究在加速社会的情境下如何构建“美好生活”。作为当代版本的批判理论,一方面,它必须忠实于这一思想传统中最杰出的代表,如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本雅明、哈贝马斯、霍耐特等人的“原始意图”与“感知”,认为批判理论的主要任务是基于前科学社会生活的规范伦理标准,诊断现代社会形态中的“病症”。另一方面,它不应该被这些思想家的理论和方法论思想地牵绊和束缚,而必须有足够的灵活性,使这些关键的见解适应当前晚期现代社会的批评。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0-30 合作期刊: 《哲学动态》
摘要:熊铁基教授是中国著名的秦汉史专家和道家道教研究学者。他对秦汉政治制度史、军事史、黄老道家、早期道教起源均有深入研究。熊铁基教授自言,高中时期因参加社会活动,才对历史感兴趣。考入历史系后,他转益多师,先后受教于吴泽、吕振羽、唐长孺、张舜徽等学者。在秦汉制度史方面,熊铁基与安作璋合作,对秦汉中央、地方的官制、选官、考课、爵位、秩俸和各种礼仪制度进行了详细梳理考证。在哲学史与思想史方面,他认为汉代道家对先秦道家在思想倾向、人生观和政治哲学等方面均有所变革和发展,因而提出了秦汉新道家。在此基础上,他对秦汉新道家的特点、思想以及代表人物进行了深入研究。道教史方面,他对道教起源问题作了重新考察,把道教起源时间前推到了战国时期,并对王母道、方仙道等道派的产生和来源作了一些考证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