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税收横向分配改革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财政学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2-18

    摘要:税收横向分配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有密切关系。受财政收入利益驱动,地方政府会对税收横向分配作出策略性的行为选择,并通过影响商品要素跨区流动、经济主体跨区活动、跨区域经济合作而作用于统一大市场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中央与地方协同推进税收横向分配变革,较好适应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发展需要;但囿于变革的局限性,现行税收横向分配政策仍不够完善,与统一大市场建设需求之间的新旧矛盾交织叠加,继续深化税收横向分配改革势在必行。为了建立更有利于高质量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税收横向分配制度,需加快实现税收收益权与征管权的分离,探索构建生产地与消费地结合的增值税横向分配制度,进一步健全企业跨区经济活动和跨区域经济合作的税收横向分配机制,与此同时,还要积极推进与税收横向分配相关的系列配套改革。

  • 中国税负水平的地区差异及国际镜鉴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财政学 发布时间: 2024-10-11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采用“小口径”“中口径”“大口径”“支出口径”“欧盟口径”等5种指标比较发现,中国省际税负差异程度大幅超过欧盟成员国之间税负差异程度,并且在近年来出现上升之势,成为建设统一大市场的难点和关键问题。表层原因在于,税收法定的优惠政策层见叠出,地方自由裁量的优惠政策屡禁不止。深层原因在于,国际税收竞争扰动了国内税负格局,国内的分税种、分步骤税收优惠清理方案尚未形成。中国在税收领域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可借鉴欧盟税收一体化改革“区别对待、循序渐进”“建立体系、依法治税”“形成机制、加强协调”“严明纪律、促进公平”等经验,坚持渐进式、差别化、法治化、系统性等原则,在治理地区税负差异的历史进程中行稳致远。

  • 文本视角下政府改革意识探析——基于1978一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施政纲领文件,是分析我国政府主观认识和战略思维的重要文本。用文本分析法分析1978年至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及相关词语,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改革意识的发展轨迹及其背后的演化逻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的改革意识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发展。改革是从经济领域开始,逐步扩大到政治体制、社会等领域;改革是一个多维治理范畴,具有全局性、系统性的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改革意识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增强和深化,体现了我国政府对持续推动改革的坚定承诺和不断探索。

  • 马克思审美自由论的逻辑联结:“艺术掌握世界”的承前启后性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0 合作期刊: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马克思认为艺术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确认这种掌握方式的独立性和不可取代性,关系到艺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特殊重要性,关系到人类未来的自由发展。马克思的这个命题是一个逻辑的联结点,具有内部的承前启后意义,过去的研究有所忽略。所谓承前性是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观点的承续,手稿在完整提出人的自由本性形成于人对自然对象的改造关系时,已经揭示了人与世界的全部关系,实际上触及了人对世界的不同掌握方式;所谓启后性是指对《资本论》研究时期的启发,一个启发是肯定人的审美自由对资本逻辑的突破,另一个启发是对人类最高自由的展望,人类将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减少对物质劳动的依赖,人类的精力将更加适用于无所制约的艺术创造活动,艺术这种掌握方式更彰显出其独立意义。

  •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生活范式变革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0 合作期刊: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置身人类文明的历史情境之中,某种文明形态形成并得以持存,最终要靠它能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规范性指引,以使人能够在此世“安心”“立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同样肩负着这一使命,并在新的起点上为现代中国人提供一种新的精神生活范式。要创造这种新范式,绕不开的是同属于现代文明体系的资本现代性文明及其精神生活的内在矛盾,这构成了它的独特时代语境。通过重赋生活意义,设定并回答人之存在的根本性议题,阻止现代精神生活继续滑向物化、虚无深渊,从而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是形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生活范式的第一步,昂扬向上的社会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也由此形成。推动人向自身同时也是向社会的、向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精神生活的范式变革的关键环节,并在生产性条件、规范价值和制度基础、审美旨趣等三个方面做出开创性探索。变革的目的在于它使“精神富有”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显著标志,也是其文化自信自强的鲜明表达。

  • 中国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下降成因实证研究——基于因素分析法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物流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17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为探究2004一2022年中国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趋于下降的成因,在物流成本分类基础上对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作了指标分解,并采用差额分析法测算物流需求系数、货物单位价值、平均运输距离、物流费率的变动对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2022年中国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相比2004年有所降低,主要源于运输成本占GDP比重的下降和货物单位价值的提高,而物流需求系数、平均运输距离、物流费率的变动均使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上升;在运输费率、保管费率、管理费率中,只有运输费率的变动起到了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的作用;物流需求系数以2013年为拐点先升后降,其影响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变化的方向发生了阶段性转折。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绝不能通过去工业化或过度追求经济服务化的方式实现,而必须在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稳步推进。同时,还须妥善处理好物流服务质量与成本的关系,从两者最佳组合上谋求物流效益的提高,防止物流降成本以牺牲服务质量为代价。展望未来,中国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仍有继续下降的空间与潜力,可从结构优化、制度改革、科技赋能、资源整合、供应链协同等方面入手,采取合理有效措施进一步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

  • “人民城市”的文明叙事与实践探索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4-10-11 合作期刊: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摘要:城市是文明的载体,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标志。西方的城市在资本逻辑主导下,变成了一个充满商品的空间,人的一切价值意义都以物作为衡量尺度,西方的城市发展走向异化。中国的城市概念自古以来与西方相异,近代以来,“人民”在社会主义的国家建构中实现重塑,并成为各项制度设计的核心价值指向。社会主义中国的城市将“人民”作为城市的主体和目的,逐渐探索出符合自身文化特点和实践经验的治理模式,最终形成了“人民城市”的治城理念,这是社会主义中国城市文明的生动写照。“人民城市”在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建构中实现制度奠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完善城市功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叙事中实现人民主体的再造,为世界城市文明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