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区域协调发展是破解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以通过微观层面要素自由流动、中观层面产业深度关联、宏观层面空间辐射带动三个渠道推动共同富裕。中国区域、省域、南北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及其演变趋势显示,在新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差距仍是制约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要通过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动共同富裕,须在认识上坚持区域共同发展、在实践上坚持区域共生发展、在制度上坚持区域共享发展。因此,应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经济基础;加快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空间基础;加快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制度基础;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社会基础。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0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实现 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和关键所在。 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数字经济无疑成 为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新动能,其内在逻辑体现为数字经济对于社会再 生产“四环节”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字经济能够提升生产环节的效率、合理 重塑分配环节、进一步顺畅交换环节、助力消费环节实现更优匹配。 智能化、融 合化、绿色化是数字经济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目标要求,数字经济对高新 技术产业、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体系现代化发展产生了突 出的带动效应,但是也存在智能化程度不高、数实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数字化 协同治理能力不足等现实挑战。 应强化关键技术突破与创新能力建设,依托数 字生产力加快数实融合进程,全面提升数字化协同治理能力,通过充分释放数字 经济活力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5-03-19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金融强国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之一。金融强国本身是一个相对概念,也是一个多维概念。金融强国应当基于强大的经济基础,具有领先世界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同时具备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强大的金融监管、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以上九个主要特征构成了金融强国的科学内涵。为此,从上述九个维度建立金融强国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度分析当前中国金融发展水平。结果显示,2013年至2022年,中国金融强国指数从22.45增长至75.52,年平均增速为14.43%。中国金融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趋势。中国金融业发展迅速,但仍面临“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现实问题。在建设金融强国过程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实现金融大国到金融强国的必然路径。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03 合作期刊: 《党的文献》
摘要: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回顾历史,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搞市场经济,经历了从历史积淀到创新突破的复杂过程。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崭新认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坚持正确改革方向,牢牢把握重大原则,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生产力标准、坚持守正创新、以系统思维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如期实现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任务,要处理好三对重要关系,即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按劳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同时,要抓好六项关键改革,即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2-03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区域一体化是全球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必然趋势;破除行政边界壁垒、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实现经济循环畅通是区域一体化的关键。文章选取省际交界区典型代表“闽浙赣皖九方经济协作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Barro回归模型,对2010—2020年四省交界区的边界效应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①从整体上看,四省交界区仍存在着边界效应,但呈现区域一体化的趋势,从时空演变来看边界效应逐渐减弱,其中赣浙边界和皖赣边界的一体化趋向相对不明显;②四省交界区存在3种省际边界类型区,即一体化边界类型、边界效应趋向的边界类型和边界效应显著的边界类型;③城市间距离对于区域一体化有显著影响,地理空间相距较远的边界区一体化程度更加依赖于交通条件。据此,从制度安排、政策支持、合作机制建设和利益分配协调等方面,分区域、分层次、分类型提出了促进“闽浙赣皖九方经济协作区”的交界区畅通循环发展与形成统一大市场的路径与举措,为推动省际交界区域跨地区合作提供经验借鉴。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12-13 合作期刊: 《行政管理改革》
摘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是进一步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开创金融工作新局面的内在要求,是新时代应对金融风险挑战、加快金融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实现金融高水平安全的根本保证。基于对我国金融监管形势和问题挑战的整体把握,从全面加强金融监管的核心要义、风险挑战、体系建设三个方面,深度解析全面加强金融监管这一重大金融课题,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更高质量与更高水平的现代金融监管保障。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28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构建我国省级数字营商环境指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降维合成,对2012-2022年我国各省数字营商环境指数进行测算,并采用马尔可夫区制转移概率矩阵、泰尔指数、莫兰指数以及核密度估计法,深入分析各省数字营商环境指数的动态演进规律、区域发展差异、空间自相关特征以及时间演进格局。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各省数字营商环境指数的发展呈现出显著的空间不平衡性,东部地区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第二,我国各省数字营商环境指数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具体表现为当省份原本位于中低质量或中高质量发展等级时,一年之后向上跃迁一个等级的概率高于向下跌落一个等级的概率;第三,在样本区间内,我国各省数字营商环境指数的发展存在一定差异,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第四,对于空间地理位置邻近或经济条件相似的省份而言,其数字营商环境指数的发展均展现出明显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特征,且在经济条件类似的省份中,这种空间自相关性表现得更为显著;第五,根据核密度估计结果,我国东部、中部地区的数字营商环境指数发展的不平衡性有放大的趋势。未来,我国应进一步推进数字化赋能营商环境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法治化建设,加强数字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人才结构优化,加大对薄弱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以缓解区域间数字营商环境发展的不平衡性。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12-24 合作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摘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理论和实证角度研究争取原油定价权是否有利于推动一国货币国际地位的提高。结果表明,长期而言,能源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定价权均可以促进货币国际化水平;短期而言,无论是原油期货市场,还是现货市场的正向冲击,也会提升货币国际化程度。因此,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既要加强原油现货贸易,搭建原油期货交易平台,也要积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油气产业双循环体系。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1-19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学界关于中国制造业外迁主要有两类观点:一类观点认为外迁符合经济规律,属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合理需求,有利于国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规避贸易壁垒,应乐见其成;另一类观点认为传统制造业大规模无序外迁将引发严峻后果,应从保持制造业占比稳定、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围绕上述观点之间的分歧,根据制造业外迁一般规律、特点和趋势,分析了制造业外迁的模式类型、主要成因、表现形式、风险评估等,并从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的视角,提出进一步优化制造业空间布局、促进制造业产能合理利用和推进产业跨境合作的对策建议。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市场整合加剧市场竞争,倒逼企业通过节能减排等手段降低相关成本,促进区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利用2003一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和系统广义矩估计法,实证检验市场整合对碳排放的影响及主要机制。研究发现,市场整合有效降低了区域碳排放,且该结论在替换被解释变量、替换核心解释变量、更换模型估计法、考虑内生性问题、考虑政策滞后效应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依然成立。基于分层回归的机制分析发现,市场整合加剧市场竞争,激励企业通过促进绿色技术进步、减少能源消费、提高碳排放配置效率等渠道产生减排效应。基于门槛面板模型、分组回归法和最小二乘虚拟变量法,考察影响市场整合减排机制的主要外部因素。估计结果表明,在更富创新活力和减排规制更强的地区,减排效应更显著。鉴于此,我国应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促进各种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以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为抓手,充分发挥市场的竞争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引导、激励企业转向绿色集约生产,逐步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完善中央对地方的激励机制,通过“做对激励”引导地方放弃保护主义;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在更大范围发挥市场竞争效应,激励企业调整生产决策,转变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