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权威走向互惠:数字时代孝道观念嬗变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2-02

    摘要:本研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以孝道观念为切片,探究数字时代中国家庭的嬗变。研究发现:第一,互联网使用对个体的孝道观念产生了差异化的因果影响。互联网使用削弱了个体的权威型孝道,但促进了其互惠型孝道,这一效应在通过倾向得分匹配、工具变量克服内生性问题后依然存在。第二,互联网使用对孝道观念的影响存在“弱者效应”,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弱孝道观念的个体更易受到互联网使用的影响。第三,互联网使用的影响效应存在群体差异,对孝道观念的影响对于青年、城市、男性居民更为明显,尤其是“传宗接代”思想。文章揭示了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推动孝道观念从“尊尊”原则的权威型孝道向“亲亲”原则的互惠型孝道转变,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数字时代家庭变迁及逻辑。

  • 全球视野下的人口负增长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人口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将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共同挑战。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生育转变进程的差异导致其人口负增长、自然负增长和老龄化的发展速度不同。文章利用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4)》数据,使用同时期和同原点对比方法,考察不同国家的生育转变、人口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的规律性和差异性。欧洲国家生育转变的起始时间较早,人口负增长、自然负增长和老龄化进程缓慢,而亚洲国家和地区完成生育转变的时间较短,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低生育水平与自然负增长现象的时滞,加速了负增长和老龄化进程的推进,其中东亚国家的负增长和老龄化速度最快,程度也最深。中国完成生育转变的速度更快,生育水平在达到更替水平至进入自然负增长之间的时间约是英国、法国等国家的一半。中国以极低的生育水平进入人口自然负增长,低于欧洲国家启动自然负增长的生育水平,人口自然负增长的发展进程也比欧洲国家快得多。中国将面临迅猛的负增长和老龄化趋势,到21世纪80年代可能成为负增长程度最深和老龄化程度最为严重的国家。

  • 中国互联网生育议题何以构建——基于多个社交媒体平台的文本分析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在中国人口面临剧烈转型,生育率不断走低的当下,生育成为关乎国家发展与个体与家庭生活的一项重要议题,而社交媒体的兴起为理解育龄人群的生育态度提供了契机。研究基于四个不同社交媒体平台超24万条的文本,试图描摹当下中国互联网上有关生育的议题现状,梳理背后话语体系的构建逻辑。基于监督分类的机器学习,文章发现,生育议题高度集中在“生育现状和趋势”“生育困境成因”和“生育支持政策”这三大主题上,它们彼此交叠衍生,共同构成了互联网上有关生育话语体系的基本结构。在面对“生育率降低”这一宏观现象时,人口问题的公共性与生育行为的私事化形成张力,奠定了生育话语体系的情绪基调,成为生育议题叙事的核心特征。针对生育困境的讨论则进一步揭示出当下的低生育水平以“成本约束”下的资源供需困境为主,兼具“价值导向”的文化观念转型,且二者的子类别紧密交织,呈现多维度的相互勾连。与“生育支持政策”相关的讨论在三大议题中占比最高,网络民众的政策诉求集中于综合支持体系的构建、提高支持力度、消解潜在风险等方面。生育议题的公私混合叙事形态及其背后的张力,既是社会转型和个体化进程的产物,也受到社交媒体传播机制的塑造,理解这一张力为解决当下的生育困境提供了可能路径。

  • 中国青年群体婚育文化的形成与传播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5-03-31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青年群体是婚育主体,青年群体的婚育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婚育文化的基本情况。研究青年群体婚育文化的形成与传播机制,有助于构建新时代婚育文化,积极应对低生育率挑战。从宏微观两个层面来看,婚育文化涵盖制度规范、风俗习惯、婚育观念、婚育行为四个要素。当代青年群体的婚育文化既有遵守和沿循,也有叛逆和创新。根据文化演变理论,青年群体婚育文化受环境变化、代际传承和社会互动三种因素影响,呈现“认同一模仿一扩散”或“反对一创新一传播”两条路径。新时代婚育文化建设要高度重视青年群体婚育文化传承与叛逆的杂颗特性,家庭在塑造青年群体婚育文化中的作用,以及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对青年群体婚育文化的影响。

  • 族际通婚家庭子女的民族成份选择及其对民族人口变动的影响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5-02-08 合作期刊: 《人口研究》

    摘要:通过构建族际通婚家庭子女民族成份选择矩阵,基于人口平衡方程,利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微观数据估算2010~2020年间影响各民族人口变动的净族际选择人数,并分析各民族之间的选择偏好。研究发现,10年间全国共新增族际通婚家庭子女约857万人,少数民族中发生民族成份选择的新增人口占比近四成;少数民族整体的净族际选择人数达195万人,约占同期少数民族新增人口的 1/10;汉族与少数民族通婚家庭中,子女选择少数民族成份的比例高达79.33%;各少数民族人口变动主要取决于各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家庭子女的规模及民族成份选择偏好;少数民族之间通婚家庭子女的民族成份选择偏好存在通婚圈差异。

  • 负性事件对中国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基于童年事件和现期事件的分析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5-02-08 合作期刊: 《人口研究》

    摘要: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理解负性事件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有利于完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政策。使用2018年和2020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考察负性童年事件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及其在现期事件影响中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负性童年事件通过影响老年人的受教育水平或预算约束间接对其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积极现期事件对老年人的自评健康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正面影响,负性现期事件对老年人多个维度的健康状况有负面影响;负性童年事件在负性现期事件的影响上存在调节效应,相比于未经历过负性童年事件的老年人,负性现期事件对经历过负性童年事件的老年人的自评健康和慢性病数量的负面影响更小。

  • 家庭困境和欺凌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2-25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困境家庭儿童往往面临功能缺失的家庭环境,同时也更容易遭受欺凌,家庭困境和欺凌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对儿童心理健康造成双重伤害。文章基于2018年“困境家庭儿童健康状况研究”全国抽样调查数据,详细剖析了家庭困境和欺凌的互动关系及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表明,家庭困境和欺凌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均会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而且家庭困境和欺凌两者的作用存在强化效应。一方面,家庭困境会增加儿童遭受欺凌的风险,受调查的困境家庭儿童在过去 30 天遭受欺凌的比例较普通儿童高出9.6%,困境家庭儿童的欺凌综合得分比普通儿童高0.217;另一方面,困境家庭往往存在家庭功能缺失的问题,在儿童遭受欺凌时难以给予有效支持。遭受欺凌给困境家庭儿童带来的心理健康损害比普通儿童更大,从情绪症状得分上来看,困境家庭儿童因遭受欺凌而受到的心理健康伤害约是普通儿童的1.5倍。此外,欺凌是家庭困境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欺凌的中介作用大约能够解释家庭困境对儿童心理健康负面影响的24.8%,家庭困境会通过增加儿童遭受欺凌的风险进一步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保护困境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既要从家庭角度干预,也要从欺凌角度着手,不仅需要尽可能弥补其家庭功能的缺失,也需要加强校园内外欺凌行为的管理与干预,阻断家庭困境到欺凌的作用路径。

  • 从长寿大国迈向长寿强国: 基于百岁老人的中国长寿水平分析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5-02-08 合作期刊: 《人口研究》

    摘要:在探讨长寿水平时,百岁老人这一极具代表性的群体常被忽略。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显示,2020年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百岁老人最多的国家,百岁老人比例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长寿大国,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还需要向长寿强国迈进。中国东部地区的百岁老人数量最多且百岁老人比例最高,生活在城镇的百岁老人数量超过农村,70.4%的百岁老人都是女性,绝大多数民族百岁老人的数量和比例均有所提升但各民族间仍存在差异。中国要实现从长寿大国到长寿强国的跨越,必须依靠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政府应在政治引领、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精神文化和环境保护领域综合施策,推动中国的长寿时代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发展。

  • 中国政策扩散的空间模式、 多重机制与府际互动决策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1-06

    摘要:政策扩散过程中,地方政府决策并非彼此独立,周边城市的政策响应情况会影响地方政府的政策采纳,进而在多层级政府间产生复杂的政策扩散模式,空间转向的政策扩散为厘清地 政府决策行为提供了府际互动的空间视角。本文以277个中国地级城市的网约车监管政策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别引入地理距离、经济距离和行政距离的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政策采纳过程中的府际互动决策行为与空间扩散模式。结果表明,中国网约车监管政策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依赖性特征,地方政府选择跟进经济水平相似的城市,并与相同行政层级的城市出台互补或替代性的政策内容。这种同级政府间的决策互动增强了自上而下的强制扩散效应,而不同来源的纵向扩散效应具有重叠性。本文从空间视角重新审视了传统的政策扩散理论与假设,有助于增进对地方政府议程设置和政策制定问题的理解。

  • 各民族就业人口产业结构现代化的三大特征与两大策略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摘要:实现“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而各民族就业人口产业结构的现代化是其基石。基于第三次至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本文运用三元图和动态时间规整技术,深入分析了1982一2020年各民族就业人口产业结构的演变特征与策略。结果表明,过去40年间,各民族就业结构变动呈现三大特征:发展的共性、时间的压缩性和路径的多样性。此外,西部大开发战略下的交通基础设施改善,为西部少数民族赴东部沿海地区就业创造了条件,形成了通过异地就业促进就业产业结构现代化的策略。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即使面对生产力相对薄弱和内需不振的情况,也能借助先发地区居民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在全国完整的工农业产业链与供给链支持下,形成以本地资源票赋发展第三产业推动就业结构现代化的另一重要策略。以上结论体现了我国通过体制优势和国家战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进步的“中国方案”。而这一方案的成功实践也为全球多民族国家提供了以共融发展解决民族问题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