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杂居地区乡村文化振兴与共同体重建的耦合——基于文化共生视角的分析

    分类: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12-02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乡村共同体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推动机制与乡村共同体的重建机制是同构的耦合。在民族杂居地区的两个村落案例中,从文化共生理论视角来看,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构成融合共生的内在动力贯穿于乡村共同体之中,从而激活了村民的内生发展动力,使乡村共同体得到复兴。目前在人口规模化常态化流动背景下,诸多因素给乡村共同体带来挑战,应利用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共同体重建的耦合实践向度,以互惠共生文化传承乡村伦理,以组织引领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以公共文化激活公众集体意识,以利益共生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从而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发展。

  • 民族杂居地区乡村文化振兴与社会治理的耦合逻辑 ———基于文化资本视角的分析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民族杂居地区社会治理兼具乡村治理和民族事务治理的双重属性。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和社会治理需要将村民组织起来再造乡村集体,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以青海民和杏儿藏族乡为例,从文化资本视域展示一个藏土汉三种语言交汇、藏汉信仰交融、半游牧与农业等多元文化共存、多民族共居的民族杂居社区是如何通过深度挖掘、整理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并进行有效融合建构出一个乡村文化振兴与社会治理的耦合文化单元的内在逻辑。针对当地村民社会治理参与度低、地方政府对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缺乏深刻认识等问题,提出将文化资本有效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动能的有效途径。

  • 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的历史演进、结构要素与价值意蕴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2-01 合作期刊: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新时代民族复兴事业的权威表述和主流叙事,绝非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其历史演进统筹于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创造与理论创新,既体现了党在不同时期对自身使命和复兴任务的认识变化,又是党自成立以来整个理论体系创新发展的重要缩影。其包含以下五个结构要素:基本内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核心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实践主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紧紧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推进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战略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五个方面的内容深刻回答了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诸多重大理论问题。孕育于近代以降百余年复兴思潮的全新议题、聚焦于当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主体建构、契合于“两个结合”内在机理的话语实践和立足于人类世界现代化场域的中国叙事,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在历史之维、主体之维、实践之维和空间之维的价值意蕴。

  • 文化因素对医患沟通影响研究——基于医护人员生活叙事的分析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2-03 合作期刊: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由于医疗实践的专业性极强,医护人员在专业操作过程中很少有机会与患者进行深入交流,加之双方立场和话语背景不同,这很容易造成医患间的交流困境。实际上,受个人成长背景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医护人员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在医疗照护实践中也存在个人性的文化倾向。因此,医患沟通是一种文化互动,教育成长背景和生活习惯等文化因素,是理解及消除医患交流困境需要考虑的重要事项。如果研究者能走出专业性的疾病叙事,结合医护人员个人生活叙事,就可以有效地观察到医患交流中文化因素的影响这一重要侧面,并发现其作用机制,从而对医患交流中存在的某些困境加以合理解读,为改善医患关系提供科学的对策建议。

  • 唐代諸帝通考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发布时间: 2025-03-07

    摘要:本文摘錄自拙著《中華九域紀年繫日總譜》之《歷代帝王譜牒・帝王譜・隋唐部》。本書網羅中國及周邊附屬國、朝貢國(包括漢文化圈國家、印度文化圈國家、佛教國家、西域諸國、蒙古諸汗國等)歷代政權,廣採各民族語言極其稀有罕見古籍,以及甲骨文、金文、簡帛、碑銘等出土文献,結合現代天文學推算天象月相復原曆法,參詳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對各國帝王君主名號世系、生平履歷、年號紀年詳加考訂。自1991年7月起開始撰寫至今三十餘年,前後四易其稿,仍在不斷修改完善,全書約三百萬字。受篇幅限制,本文僅摘錄唐(包含武周)諸帝部分內容。

  • 论国家的承认安全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发布时间: 2024-05-10 合作期刊: 《国际安全研究》

    摘要:维护安全构成国家行为的基础和重要动机。国家安全至少涵盖现实维度的物质安全和理念维度的身份安全。国家身份安全的核心内涵是国家身份的外在肯定性与内在稳定性共同铸造出的身份确定性。只有同时获得本体安全与承认安全,国家才能确保其身份安全。承认安全是指,行为体持有的有关其本质属性的自我理解因为得到他者承认而产生的一种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具有双重来源:一是行为体的基本承认需求得以实现,二是行为体的身份生成顺利开展。承认安全得以建立的基础是行为体自我理解与他者理解之间的一致性带来的自我肯定,这种自我肯定是行为体既满足承认需求、又实现身份生成所产生的共同的积极结果,因此构成行为体满足感的直接来源,从而确保了其承认安全感;反之,承认不安全的来源就是自我理解与他者理解之间的非一致性带来的自我怀疑,这种自我怀疑是行为体无法满足承认需求和身份生成受阻所产生的共同的消极结果,阻断了行为体满足感的形成,从而导致其产生承认不安全感。承认不安全将使国家滋生以不确定性为特征的焦虑情绪和以报复冲动为主导的怨恨情感,在二者的复合作用下,国家将作出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破坏性行为。俄罗斯与土耳其国家身份建构历程中的承认安全问题及其国际后果,可以对有关承认安全的理论发现提供初步经验验证。

  • 从“礼俗”到“市场”:高价彩礼的生成机制-基于陇东南X村的考察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4-10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近年来,西北农村高价彩礼现象凸显,对农民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调查发现,与沿海地区彩礼的“面子要价”和“资助性支付”明显不同,陇东南农村的高价彩礼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女方的高额要价和低额陪嫁;二是男方的“父代支付”强化了高额彩礼的支付动力;三是偏远农村女性资源的紧缺加剧了地域性“娶妻难”,形塑着男女双方及家庭在婚姻场域中的博弈;四是高额彩礼看似是地域性婚姻市场的特质,实质是全国性婚姻市场挤压下的“怪胎”。基于婚姻市场的综合性分析视角探讨高价彩礼的缘由,或可为推进相关研究作出有益探索。

  • 饮水思源:水利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新疆南疆的田野调查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西北民族研究》

    摘要:水资源是影响干旱区民族发展和群体关系的关键因素,生活在新疆南疆的民族群体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独特的生存智慧与饮水思源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国家力量的推动下,边疆地区的水利建设进程加快,惠及各族人民,在改善民生中凝聚了人心。当代水利建设使传统饮水思源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既是衔接中华文明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的纽带,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中一个地区和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共同富裕本质要求的体现。这种基于民众日常生活、在群体发展实践中自然形成并不断强化的内在情感认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