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滞后的逻辑与机理——以涉外婚介政策为对象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讨论

    分类: 公共管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3-11

    摘要: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政策滞后现象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难题。本研究选取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为理论基点,聚焦于我国涉外婚介政策这一具体案例,建构政策滞后的识别机制,剖析政策滞后的发生机理。研究发现,政策的滞后性主要体现在政策目标与现实需求的脱节、政策工具的缺陷、政策效力的不足以及国际比较中的创新不足等方面。而政策供给成本高、执行过程中的路径依赖、政策能力的局限性、以及政策需求的多样性等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政策的有效供给,构成了政策滞后的发生机理。因此,通过深入分析政策滞后现象的生成逻辑,可以为构建科学合理的政策调整机制提供理论支撑,进而推动政策制定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适应转变,从根本上提升政策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 “劳动补充”抑或“劳动素质”青少年家务劳动技能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2-02 合作期刊: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摘要:根据中小学生发展状况全国调查数据,运用 OIS 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家庭、性别、学校教育等因素对青少年家务劳动技能的影响,检验了青少年家务劳动的“劳动补充假设”和“劳动素质假设”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家务劳动技能受到家庭状况、个人性别及性别观念、学校教育等多种因素的显著影响。农村家庭青少年家务劳动技能显著低于城市青少年:相比于中等经济条件者,家庭经济比较富裕的青少年家务劳动技能水平更高,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和非常富裕者家务劳动技能水平显著更低;女生总体高于男生,农村男女青少年的劳动技能差别更大,父亲受教育程度提高会显著降低女生的家务劳动技能水平,缩小男女生家务劳动技能差异:性别观念比较平等的青少年,其家务劳动技能水平更高:家庭中兄弟姐妹越多,青少年家务劳动技能水平越高。学校劳技课显著提高学生的家务劳动技能水平。结果表明·青少年家务劳动技能不是补充家务劳动的结果,而是劳动教育的结果。因此,本研究基本否定了青少年家务劳动技能形成的“劳动补充假设”支持了“劳动素质假设”

  • 《数字劳工分化与流量价值分层——基于视频平台的流量劳动研究》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15

    摘要:以平台经济下的数字劳动为线索脉络,本文对视频平台中的数字劳工分化与流量价值分层进行初探。基于分层理论的研究发现在数字劳动下的流量商品经历了从生产到消费到再生产的循环过程,形成内外镶嵌的流量再生产双圈循环格局。数字劳动生产的流量商品价值因差异而分化,由此形成从“玩工”无酬“预备流量”向“灵工”有酬“垂类流量”再到平台资本“总集流量”的梯级价值传输链。平台资本为实现不断循环往复的资本积累打造出一套基于流量价值分层的流量分配策略,通过“协同过滤”推送机制、梯级权重指标体系建设以及人工系统修正等算法实践构建宏观的算法系统与微观的人工调控相结合的分配模式,实现平台资本在工具理性下对资本积累的极致追求。

  • “劳动补充”抑或“劳动素质”:青少年家务劳动技能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摘要:根据中小学生发展状况的全国调查数据,运用OLS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家庭、性别、学校教育等因素对青少年家务劳动技能的影响,检验了青少年家务劳动的“劳动补充假设”和“劳动素质假设”。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家务劳动技能受到家庭状况、个人性别及性别观念、学校教育等多种因素的显著影响。农村家庭青少年家务劳动技能水平显著低于城市青少年;相比于中等经济条件者,家庭经济比较富裕的青少年家务劳动技能水平更高,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和非常富裕者劳动技能水平显著更低;女生总体高于男生,农村男女青少年的劳动技能差别更大,父亲受教育程度提高会显著降低女生的家务劳动技能水平,缩小男女生家务劳动技能差异;性别观念比较平等的青少年,其家务劳动技能水平更高;家庭中兄弟姐妹越多,青少年家务劳动技能水平越高。学校劳技课显著提高学生的家务劳动技能水平。结果表明:青少年家务劳动技能不是补充家务劳动的结果,而是劳动教育的结果。因此,本研究基本否定了青少年家务劳动技能形成的“劳动补充假设”,支持了“劳动素质假设”。

  •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扩散机制研究——以北京地区高校为例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4-18 合作期刊: 《中国高校科技》

    摘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推动改革落实,北京地区多所高校陆续出台了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以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推进校企协同创新。研究聚焦于北京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扩散现象,分析其扩散的历史进程、特征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北京地区高校出台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经历了缓慢扩散、快速扩散和平稳扩散三个阶段,呈现S型趋势;不同层次、学科类型、主管部门的高校在政策采纳比例方面呈现显著差异;在扩散过程中,强制机制、模仿机制和社会规范机制均发挥了作用,对应的影响因素表现为行政压力、高校间模仿、社会共识和舆论压力。基于此,进一步提出了优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对策建议。

  • 教育婚姻匹配对父母育儿分工的影响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12-24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育儿分工作为家庭生活的一个重要面向,不仅影响夫妻劳动参与、婚姻质量与儿童发展,对家庭生育决策也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教育扩张进程的推进,中国教育婚姻匹配模式逐渐发生改变,家庭生活中夫妻双方针对育儿分工的协商互动也随之变化。文章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2015学年追踪数据,使用分数响应回归模型,考察了青少年家庭中父母的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对各类育儿活动分工安排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父母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对照顾子女日常生活起居的分工排影响较为有限,母亲的投入时间始终多于父亲。其次,辅导子女功课学习的分工安排受到父母教育婚姻匹配模式的显著影响,由受教育程度相对更高的一方主导,但双方受教育程度相同时,母亲会付出更多时间。最后,在男高女低的教育婚姻匹配模式下,父亲更可能与母亲共同参与陪同子女娱乐玩耍,但不会成为该项育儿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实证结果表明,父母育儿分工既包含基于相对受教育程度的理性考虑,也受到社会性别角色观念的影响,两种机制交互作用,在不同类型的育儿活动中塑造出不同的育儿分工安排。总体上看,母亲仍为育儿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父亲更可能以辅助者的角色参与育儿活动。基于此,研究从增强育儿的性别平等化观念、提供有针对性的育儿政策与服务等方面为促进家庭和谐发展与扭转低生育率提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