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塞尔第五沉思中的原自我概念——基于发生现象学的考察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1

    摘要:交互主体性问题是胡塞尔现象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在《笛卡尔式的沉思》第五沉思中,胡塞尔通过原初还原、本已性领域、他人构造等步骤提出了一个详细的交互主体性的构造方案。然而该方案面临着以下问题:唯我论的嫌疑、本已性领域的模糊划分以及躯体化与他人构造的循环论证。通过对第五沉思中原自我的本质结构及其与原始时间化关联的发生现象学的考察,可以发现本己性领域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即原真自然与原自我的层次,并且原自我自身就是交互主体性构造中施行原始建基作用的终极基底。在对他人的躯体化构造之前,自我与他人已然在由作为发生源泉的原自我所构造的共同的原始时间化的形式中进行了一种本源的结对,该方案的问题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澄清。

  • 经济强镇社会治理探索与“社会性”培育——以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为例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狮山镇是佛山市南海区的经济强镇,其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走出了一条契合自身特点的社会治理路径。在社会治理建构及“社会性”培育中,尤其是在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在促进社会质量提升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上,狮山镇都有诸多实践探索。长期以来,狮山镇以制造业发展见长,并以产业发展带来的丰厚经济资源为基础,反哺与推进社会治理的创新探索,且在这一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把产业发展、城市发展与人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社会治理格局。狮山镇所走的社会治理路径虽属个例,但其中蕴含着经济强镇社会治理建构的共性逻辑,给类似地区的社会治理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地方性范本。

  • 湛甘泉“二业合一”说辨证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湛甘泉提出“二业合一”,立足于“随处体认天理”以解“德业”和“举业”的“支离”之弊,其说根基在“二业本一”,而有“拯溺济时”之功。并且,甘泉秉“二业合一”说投身于讲学与书院事业,具体展现为“尊德性”与“道问学”相合,重塑了书院精神;“正风俗”与“得贤才”协同,推进了书院建设。

  • “真”作为形而上学紧缩的弱性质

    分类: 哲学 >> 逻辑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真”是性质吗?为了解决这一真之形而上学问题,紧缩论运用逻辑分析和语言分析消解真之性质的形而上学地位。这具有一定的方法论优越性,但紧缩论的形而上学疑难依然存在。霍维奇极小主义真理论作为紧缩论的特殊理论分支,创新性地回应了真之形而上学问题,“真”是归属于命题的形而上学紧缩的弱性质。真之形而上学紧缩实质上是一种理解真之形而上学问题的特殊方法论。然而,这一方法论受到了不稳定性论题的挑战,霍维奇修正真的方案对此进行了辩护。基于此,我们可以从性质自身的本体论承诺方面把真性质看作是真谓词的影子,优化真之形而上学紧缩的方法论。“真”作为独一无二的性质,可以在缺乏相应“性质”作为其指称的条件下被具体地应用。

  • 标准化服务与被“裁剪”的个案:禁毒社会工作项目中的建制民族志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2-10

    摘要:内容提要:本文以C区外市户籍吸毒人员禁毒专业社工服务项目为例,以建制民族志作为理论视角,采用个案研究法,从项目社工的断裂经验出发,试图剖析在政府购买服务背景下以项目为基准的社会工作服务现状、专业服务背后隐含的权力地图以及政府购买服务建制如何形塑社工专业服务的提供。研究发现,在量化的工作指标和由文书建立起来的评估体系,限定的个案来源,以及标准化的个案服务流程和统一的文书套表等一系列建制运作下,社工服务逐渐演变成了形式化的专业服务与标准化的文书撰写交织的行政社工服务,项目制背后购买方-承接方-执行方三方的工作机制逐渐将社工从抵抗与协调中走向行政附属。

  • 老子道论的经验向度及价值选择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经验世界是老子思想的土壤,其道论即由此产生。在《老子》表述中,道和价值是纠缠在一起的。如果将道与价值剥离开来,重新审视二者在老子思想中产生的过程,会发现老子的道生理论,根本上是指向现实经验世界,而价值是老子依其个人经验所做的选择并将之赋予道,以此寻求价值的普遍性。由于老子的道存在创生和价值的双重身份,所以在道和人之间形成了一种理论上的张力。但不管如何,不容否认的是,老子选择的价值具有十分独特的魅力。

  • 作为本质直观基础的含混统一性 ——论胡塞尔本质直观方法中的边界问题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0-23

    摘要:本质直观方法是胡塞尔建构现象学大厦的基础性方法,正是在本质直观中我们才把握到了区别于经验一般性的纯粹本质一般性。但是该方法的有效性面临着广泛地讨论和批评,其中边界问题是批评者们对本质直观所提出的最多以及最为严重的质疑。在考察了边界问题的来源及意义后,笔者指出边界来源于“经验类型”的一般性,这种一般性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一种“经验类型”的预期作用。为了超越经验类型的边界获得真正的本质、避免认识论的循环,胡塞尔在晚期的《经验与判断》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奇特的“含混统一性”概念作为本质直观的真正基础,借助这一概念,本质直观方法才能最终克服边界的束缚从而把握到纯粹本质。

  •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二元论批判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对二元论问题的困惑,促使青年马克思开始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在其中找到破除二元论的有效路径。但是对物质利益问题的思考使马克思发现黑格尔的哲学非但没能超越二元论,反而正是二元论本身。这种主谓颠倒的二元论哲学将普遍利益与特殊利益之间的矛盾构建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抽象二元对立,并以一种混同的方式主观任意调和矛盾,建构了虚幻的同一与真实的二元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黑格尔哲学的二元论批判构成了理解青年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维度,也预示了马克思超越二元论的理论进路。 

  • 回归本源的时间性领悟 ——论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时间概念的阐释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7-09

    摘要:在《现象学的基本问题》一书中,海德格尔以其时间性理论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中的时间概念进行了独特的阐释。阐释的结果表明:亚氏时间定义中的前与后并非仅仅是指传统哲学所认为的空间上的前与后,而是时间上的先后之视域。作为庸俗的时间样例,亚氏时间概念中蕴含着本源的时间性要素,是迈向海德格尔的本源时间性理论的重要环节。本文详细梳理了海德格尔的阐释过程并且对其阐释进行了合法性的辩护。

  • 康德神学历史视域下的时间观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康德的时间观具有多种维度,并分布在其哲学体系的多个思想门类中。除了人们所熟知的其认识论中的时间观,他在宗教哲学中也表达了一种出自上帝又归于上帝的“圆圈”式的时间整体观。这种具有神学背景的时间观包含在其普遍历史观念中。人类历史的开端被设想为始祖堕落的事件,而其终结不是一个确切的时间点,而是在全部时间进程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无论是历史的开端,还是其终结,都需要预设上帝的存在,但这并不取消人自身的主体能动性。毋宁说,历史的开端、发展、终结全都是上帝与人合力的结果。康德在这种思想中回应了自古希腊以来关于时间问题的多种争论,并推进了基督教的信仰观念。

  • 柏格森从时间到自由的思想路径——以康德为参照系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柏格森的时间观是其哲学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他基于对传统空间化时间观的批评而建立了作为绵延的时间,并从中确立了自由。而在其整个研究思路中,柏格森都是以康德为主要参照系的。柏格森消解了康德时间观中的无限性、同质性、可量化等特点,将时间理解为流变性、连续性、渗透性的绵延。这样的时间与空间不再具有类比关系,从而奠基于绵延的自由、意识世界和奠基于空间的物理世界具有了本质区别。所以,适用于物理世界的逻辑推论的思维方式就不适合于用来认识自由和绵延。毋宁说,后者的意义依赖于人的直觉和体验。

  • 数字劳动中的隐私问题探析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人类劳动方式的变革。数字劳动改变了人类劳动的形态,使得机遇与危机并存。一方面,“产消合一”的劳动形式突破了传统劳动时空的限制,非物质性的劳动资料推动着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非雇佣性的劳动关系使得数字劳动更加灵活,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个性推荐更加精准;另一方面,劳动数字化与数字化劳动使得一切要素都被数据所中介,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加剧了隐私泄露的风险。随着劳动条件的发展与隐私观念的流变,数字劳动中出现新的隐私困境,包括隐私边界的时空困境、隐私主体的认知困境以及隐私行为的自主困境。现阶段,人们需要积极探索数字劳动中隐私困境的可能出路,突破数字监控的隐形规训,从而实现数字社会的健康发展。

  • 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农村居民住房的 空间选择与影响因素——一个流动社会学的视角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1-08 合作期刊: 《江海学刊》

    摘要:当前我国城乡关系及居住空间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基于“城乡融合发展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表明,出生于不同世代和居住在不同地理空间的农村居民在住房空间选择上存在明显分化。 相较于“60前”和 “60 后”农村居民,“70 后”和“80 后”农村居民更倾向于选择进城购房,并呈现出“城乡两栖”的生活与生计方 式。 居住在县级市的农村居民进城购房的概率最大,其次为市辖区和县,并且这种差距随着世代推移而逐渐减 弱。 “城乡两栖”生活方式对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乡要素流动的加强成为影响农村居民突破居住 空间壁垒的重要因素,建议适应高流动时代要求,建立和完善城乡融合性住房制度,以更好地促进城乡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