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人”与“克己”——儒学中的自我与他者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自近代以来,人们站在西方的立场上,要么批评儒家缺少自我观念,要么自觉向西方靠拢,认为儒家的自我观念高度突出,这都是对于儒学的误解。儒家强调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主动将人置于关系之中,从而否定西方式的独立自主的个体性自我,因此儒家的关系模式不是一种“我一它”关系模式。不过,儒家的关系模式也不是角色伦理所展示的“我一你”模式,因为在角色关系中“成已”本身就已经潜藏看自我中心主义的风险,虽然其有助于社会走向整齐有序,但也会导致社会走向冷漠。因此,儒家要通过“克己”来消解“己”的自我中心主义残余,也就是通过“已”的情感性,将他者的悲惨处境变成自我道德行为的动因和依据,从而强调他者之于自我的优先性,而这也是我一它、我一你关系模式之外的一种新的关系模式。

  • 中国农业政策变迁的注意力分布及其逻辑阐释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业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公共政策制定的重点领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业政策文本进行考察,可以清晰地描绘农业政策变迁的政策图谱。基于政策文本的量化研究方法,运用文本分析工具Nvivo 11和Rost Content Mining6.0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层面颁布的 669份农业政策进行量化研究,探析农业政策变迁的注意力分布与阶段性特征。通过对农业政策变迁四个阶段的总体趋势、高频议题和注意力分布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文本分析后发现,农业政策变迁蕴含着以下深层逻辑:国家与农民利益的不断调整,政府主导下的渐进式变迁,以及政策环境、理念和政策主体的合力推进。基于对当代中国农业政策变迁注意力分布及其逻辑的初步阐释,为农业发展乃至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政策变迁视角的知识积累。

  • 数字乡村建设如何促进乡村振兴——基于政策法律文本的扎根理论研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数字乡村建设“如何促进”乡村振兴是继“能否促进”之后又一重大的现实和理论命题,学界至今未能给出较强的理论性诠释,更缺乏对二者促进机制的深度聚焦。通过评述国内外关于“数字化与乡村发展关系”的文献观点,笔者认为当前中国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推进数字化建设的探索仍是有益的,数字技术对乡村振兴而言不应当有“存在论”的批判。在此基础上,本文对45份国家政策法律中有关乡村振兴与数字乡村的文本内容进行扎根理论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能从模式变革、业态创新、外源连接、本土培育、媒介兼容、语态进化、常态感知、系统决策、流程再造、空间重塑十个方面嵌构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体系;整个嵌构过程主要依赖新兴与攻坚两类技术的支撑,受数字基建、终端设备和平台开发三个方面物质保障的制约,体现为生态、生产、生活三大具体场景的应用,通过组织增益、制度增效和技术增值三种手段达成目标。未来数字乡村建设要谨防数字资本的裹挟、实现由外而内的转变和回归价值理性的主导,如此才能发挥数字技术对乡村全面振兴的正向促进作用。

  • 内生性治理:乡村数字治理的实践转向与路径重构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摘要:内生性治理是破解乡村数字治理外生干预困境的重要模式。基于个案考察的研究方法,分析浙江省湖州市C县“文明码”数字治理经验,探究乡村数字治理的实践转向过程及重构之路。结果表明:乡村数字治理实践转向是国家外生力量与乡村内生力量不断调适,进而推动治理主体、治理策略和治理资源的整体性转向,形成“内外结合、上下互动”的内生性治理模式。同时,在国家数字力量与乡村社会力量的互动中,构建“主体激活-策略重塑-资源赋能”的乡村数字治理内生性路径。其中,主体激活体现内生性治理的根本要求,策略重塑表征内生性治理的技术向度,资源赋能激发内生性治理的现实动力。据此,建议乡村数字治理赋予乡村社会更大的自主空间、建立上下互动的治理策略、塑造包容性资源激励机制,推动乡村内生性发展。

  • 从“世界模拟器”可以走向通用人工智能吗?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新闻学 发布时间: 2024-10-14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OpenAI发布的通用视觉大模型Sora以其强大的文生视频能力拥有了对当下世界进行描绘的话语权力,但其背后存在的大语言模型对世界表征的合法性问题以及带来的认知风险和社会性后果,需要将哲学和技术批判结合 起来进行反思与预防性研究。本文对多模态大语言模型技术进行分析,探究文生视频的技术本质和应用困境。同时,基于大语言模型的通用性,分析了其背后蕴藏的技术理性及对用户价值认知的重塑。研究表明,在从技术通用性到知识 公理性的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出现了认识论上的悖论。基于深度学习的生成 式人工智能无法真正理解世界运作方式,只是处理信息单元和语义的逻辑关系,且现有的生成式大模型在反事实推理和合规性方面仍存在缺陷,还远未达到全 方位理解世界、表征世界的程度。因此,在虚实共生、人机融合成为新的时代命 题时,如何把握“虚”“实”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需要审视的维度。这不仅关系到 社会资源的投入,而且更关系到人类自身的重塑和对于世界的理解。

  • 能而不为:儒学中的意志无力问题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6-03 合作期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意志无力是一个来源于西方的伦理学概念,西方更加关注“知”,主要是从知而不行来理解,而儒学则更加关注“能”,以能而不为来概括。这与二者面临的不同问题相关:西方是为了弥合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与世俗当中知而不行现象之间的裂隙;儒学则是为了杜绝人们以能力不足为借口而拒绝践行仁义。能而不为虽然与知而不行之间存在差异,但是它同样可以归结为意志无力,因为知而不行本身就预设了“能”,能而不为也包含了“知”,二者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更为重要的是,能而不为不仅强调了能知,而且强调了能为,并且突出了能感,从而更加全面地反映了意志无力。儒学以能而不为讲意志无力,实际上是强调人们承担责任的合理性,反对人们以能力不足为借口来逃避责任,因而,能而不为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蕴。人们不仅要为他者承担责任,而且具有完善自我的道德责任。儒学讲能而不为不仅丰富了意志无力的内容,而且推动了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

  • 共享共识共治:网络空间治理及反思——兼论根治网络暴力的策略及措施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在数字时代,网络公共共享空间为人们的自我表达提供了新场所。网络自我表达是个人自由意志的体现,它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充分的自我表达有利于集思广益、抒发民意,但与此同时,罔顾事实、不加节制的自我表达又会带来网络暴力,对个体和社会造成伤害。基于一般网暴主观恶性不强、认知不足的特点,它更适用平等基础上的共治,而非自上而下的垂直治理。在尊重差异基础上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在个人与平台、个体与群体的民主商谈中形成共治,既保障个人自我表达的合法权利,又保证网络自我表达的安全边界,是未来解决网络公共空间场域问题可采取的主要策略和措施。 

  • 列宁关于执政党坚持政治原则和斗争精神的思想与实践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1-21 合作期刊: 《学习与实践》

    摘要:列宁在俄共(布)执政以后,要求党的各级领导机构和领导者坚持党对各项事业进行领导的政治原则和斗争精神,坚持各级党组织服从“革命家组织”领导的政治原则,坚持党内实行“铁的纪律”的政治原则,坚持同革命阵营中出现的错误路线和错误倾向作斗争的政治原则,坚持在实践中发展和创新理论的政治原则。列宁的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行自我革命起到了先行探路的作用,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展和创新党的建设的理论提供了思想材料。

  • 约束与激励: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政策动员类型及其运作逻辑——多案例扎根方法分析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24

    摘要:摘 要: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政策动员是基层政府为调适国家政策与现实民情张力,运用合理手段寻求政策对象配合的行为。尽管部分学者已经通过单案例分析提出一些政策动员的类型化概念,但是仍旧缺乏合理的分类标准和相对普适的解释框架。因此,本研究采用扎根方法,对现有文献中收集到的基层社会治理政策动员案例文本进行三级编码,逐步探索出一套概念体系与关系框架。研究发现,相较于政治动员和行政动员,政策动员应当被视为常规治理环境中的政策行动,勾连出一个国家和社会共同在场的特定治理场域。约束性和激励性是理解基层社会治理中政策动员过程的两个重要维度,从约束性(硬—软)与激励性(强—弱)两个维度构建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政策动员类型谱系,可以推导四种政策动员类型。项目式政策动员是基层政府为推动上级刚性注意力分配政策实施,运用一系列手段排除阻力,以驱动专项工程有效推进的过程;普惠式政策动员是在行政资源薄弱、民众反应敏感的领域,基层政府通过提供公益性民生服务产品以寻求政策对象认同的过程;督导式政策动员是在面对紧急性公共政策任务时,基层党委政府采取临时性党政介入方式提升社会组织效率的过程;自维式政策动员是基层政府针对执行成本高、有效监管难、外部效应强的政策对象,通过外部吸纳群众和自治组织进行政策目标自我达成的过程。结合实践案例,进一步分析了基层政府运用不同类型政策动员策略推动公共政策执行的一般运作逻辑。

  • 数字技术下的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一个政治传播的视角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4-15 合作期刊: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政治传播方式的革新,为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复杂性。变革亦伴生信息过载与认知分化加剧、政治参与效率低下与价值冲突凸显、信息茧房效应与群体极化风险加剧等挑战,深刻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政治观念、价值取向及其政治参与。亟需政府、大众媒介及高校等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秉持“技术向善”的原则,构建完善的制度框架体系;强化数字传播能力建设,优化信息传播生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增强青年学生的政治素养与参与能力,引导青年学生在数字化浪潮中健康、全面、有序地实现政治社会化。

  • 制度哲学视域下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结构与功能探析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08-15 合作期刊: 《理论探讨》

    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为当代中国国家制度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首次提出了“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这一时代命题。回应“制度如何健全”的逻辑前提与实践基础是厘清“制度是什么”等问题,制度哲学为剖析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内在结构样态与外在功能表现提供了合理可行的理论密钥。在制度哲学视域下,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内部呈现出“三大制度层次”与“两大制度类型”相互联结的“三层两型”结构,同时与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图谱等外围制度系统存在结构性关系。依据特定结构及结构性关系,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既发挥着规范领导权责、形成自由秩序与推进规模治理等基本功能,也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图谱中具有清晰的功能定位。

  • 中国产业工人结构变化的演进逻辑——基于历史逻辑、市场-资本逻辑和人的逻辑的分析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改革开放后,市场的不断开放对产业工人队伍的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何以正确的逻辑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产业工人结构变化及其建设,关系到能否以正确的逻辑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关系到产业工人队伍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路径设计,是基于历史逻辑、市场-资本逻辑和人的逻辑的高度统一,其中人的逻辑是其最终价值依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