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中国韵文学刊》
摘要:杜甫今存诗中,超过400首涉及饮食描写,所提到的饮食种类和数量远超前代及同代诗人,在情感内涵和书写策略上也有其新变。从题材上看,杜甫的饮食书写与其个体流寓史紧密结合,趋向日常化。他以地方饮食经验突破贵族宴饮的趋同性,以细腻的物态描写代替笼统的佳肴铺排,以真实的感官享受触发多维度抒情主题。在他的笔下,饮食成为表述个体生命、地方风物、感官记忆、政治理想的载体,从日常之物完成诗性转化。在写作方式上,杜甫提升了饮食在诗歌中表情达意的功用,将饮食与干谒、交游、行旅、览胜等题材相交织,并运用主宾对比和情事交融两种策略展现饮食活动。由是,杜甫开启了日常化的饮食书写一路,对中唐乃至宋代以后都有深远影响。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爱的现象学”突破了胡塞尔开创的认知现象学,试图通过爱的还原和体验把握存在。胡塞尔 之后,现象学经由三种途径建立爱的主题,走向“爱的现象学”。一是实存现象学,它通过情感体验把握存在, 建立情感主题,但是它的情感主题是负面的,排除了爱的内涵。二是伦理学现象学(包括他异性现象学),它 确立了爱的主题,把爱规定为上帝或绝对他者的赋予,但是他异性哲学以及信仰主义的倾向同样限制了其合 理性。三是解构主义现象学,它对爱的还原消解了爱的同一性,这表明“爱的现象学”的自我否定。“爱的 现象学”的历史经验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它深化、丰富了现象学的内涵,体现出现象学的发展趋势。“爱 的现象学”理论建构尚未完成,应该在存在论哲学的基础上建立存在现象学,并将爱规定为主体与世界的本 真关系,使爱成为生存的本真体验与存在的显现机制,从而完成“爱的现象学”的合理建构。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中国文化以恩德为基本构成,以恩爱为核心价值,是为恩德文化。恩德文化是礼物文化的变 异形态,它以施恩—报恩作为人际关系法则,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礼物文化的赠予性,同时也带有某种控 制性,包括不平等性和差等性。恩德文化的控制性源于施恩—报恩责任与社会身份结合,由此形成一种身 份伦理,此即儒家以仁爱为基础建构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体系。恩德文化作为礼物文化的变异形态,其差等性 限制了礼物交换的普遍性,其世俗性限制了礼物交换的神圣性,施恩—报恩成为一种功利行为,恩德文化存 在情与理、义与利的矛盾,其权力支配也导致礼物交换的虚假性,因此不是真正的礼物文化。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风景进入艺术蕴含了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的深刻变化,使人们审美的眼睛从功利转向非功利, 从人和动物转向植物与风景,这是人类美学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革命。风景艺术的产生并非仅仅意味着审 美对象和艺术题材的重要变革,对自然风景的欣赏标志着人类的审美活动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对自 然的审美自觉。魏晋时期的中国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都创造了风景文化。山水美学是中国风景文化的结晶, 中文的山水不同于欧洲语言的风景,自然审美的伦理化推动中国山水美学形成简淡疏阔的民族特征,为心灵 的诗意栖居提供洞天福地,构成了中国山水美学的基本走向。中国先于西方世界形成的山水美学是最具民族 性的美学遗产,在世界美学史上具有跨时代的重要意义。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2-02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中国文化具有伦理本位性质,它以施恩-报恩责任规定人际关系,因此是恩德文化。中国恩德文化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建构起来的,汉代开始成为正统文化。恩德文化的建构遵循了五个基本理念:第一是社会控制的亲和性理念,这是通过恩德文化的爱的属性和控制性达成的,从而建立了相对和谐的社会管理体制。第二是人文化成和天人合德性理念,就是基于人文精神,并且把天恩化为人恩,使天道与人道沟通,形成天人合德的格局。第三是孝的本源性与孝忠一体性理念,就是基于家国同构性,以家庭伦理的孝道为起点,确立孝的源始性和基础地位,进而推广到国家领域,形成忠君爱民的政治伦理。第四是仁的本体性与体用一源性理念,就是确立仁是本体论范畴,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同时“理一分殊”,仁作为“全德”,分为孝悌、友敬、忠顺等伦理范畴,这样就沟通和融合了本体与现象两个领域。第五是以儒为主与多元互补性理念,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容纳和吸收法家、道家、佛家思想,形成兼容互补格局。以恩德为基本构成的中国文化建构的基本理念,不仅具有历史意义,对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也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