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充分释放数字产业集聚对于区域经济韧性的赋能效应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基于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样本数据,对各地区经济韧性展开测度,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数字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产业集聚能够显著提升区域经济韧性,并且结论稳健;数字产业集聚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技术扩散效应以及消费活力拉动效应,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中介作用;在东中部地区和三大经济圈地区,数字产业集聚对于区域经济韧性的促进效果更强。上述研究结论为充分发挥数字产业集聚优势、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求是学刊》
摘要: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是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2014一2021年全国620个县域的数据,详细测度中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并实证检验其高质量发展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各区域间存在一定差异。县域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有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并通过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和农村产业融合两条渠道实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和农业产业比重相对较大的地区,县域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强。由县域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驱动产生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共同富裕促进效应、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提升效应和生态环境改善效应。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国家治理》
摘要: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自提出以来便受到高度重视与广泛关注。国有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理应肩负起时代的重任,根据国家发展需求与战略导向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发挥好带头引领作用。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国有企业应结合新质生产力的特征肩负起全新的使命担当,找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步伐。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财政学 发布时间: 2024-10-08 合作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摘要:将国家金税三期工程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分位数回归模型等实证探究了电子税务发展对政府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电子税务发展有助于提升政府审计成果转化率、加大审计查处力度、提高审计落实质量,进而实现了政府审计质量的全面提升。异质性分析发现,从区位特征来看,电子税务发展对东部地区政府审计质量的提升效果更强,对中西部地区政府审计质量的提升效果较弱;从政府财政压力来看,电子税务发展对政府财政压力较小地区政府审计成果转化率和审计查处力度的促进效果更强,而对政府财政压力较大地区政府审计落实质量的促进效果更强。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江海学刊》
摘要:从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一般规律来讲,人们创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动力来源,生产关系变革是生产力的“质”变契机,而数实融合正是通过培育新发展动能和重塑新生产关系而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从现代化产业体系角度来看,数实融合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机制在于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速发展。然而,数实融合在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方面也存在内生动力不足、产业基础不牢、体制机制僵化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夯实数实融合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动力基础;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数实融合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础;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数实融合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制度生态。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数据要素作为数字经济的微观基础和创新引擎,对繁荣数字产业意义重大。本文基于2008-2020年30个省份的样本数据,将大数据交易平台建设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从数字服务业和数字制造业两个维度探讨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对数字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发现: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能促进数字服务业集聚,但会抑制数字制造业集聚。机制分析表明,数据要素市场化主要通过提高数字技术创新水平和数字人力资本积累影响数字服务业和数字制造业集聚。异质性分析表明,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会因为地区数字化程度、市场活力以及经济基础不同对数字产业集聚产生差异性影响。研究结果能够为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加速数字产业集群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28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是理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枢纽,国有企业改革是该枢纽中最为核心的理论构成。从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的三个命题出发,传统国有企业的非契约关系即人格化资本缺失与劳动力产权缺位问题成为国有企业效率困境的关键诱因,回归“企业一般”的双层劳动者契约重建工作相应成为中国微观—宏观市场化改革的核心要义。历经三阶段改革探索,改革任务在国有企业效率提升中发生转换:由着力增进营利效能转向提高核心竞争力与增强核心功能,进而对打造兼具“营利—公共”双重职能与“行政—市场”二元机制的特殊性国有企业提出改革深化的现实要求。基于体制型契约与市场型契约的具体特征及异质功能适配性,改革深化要求劳动者契约实现混合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