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基础设施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基于要素流动视角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技术经济及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16 合作期刊: 《经济界》

    摘要:文章基于2013一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等多种计量方法研究了要素流动视角下数字基础设施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研究发现:(1)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显著促进本地区域创新,且对周边地区产生“虹吸效应”。在南北方地区具有显著差异性,南方地区发明专利创新更显著,北方地区其他专利创新更显著。(2)数字基础设施通过抑制劳动力流动和促进资本流动推动区域创新,且对市场化水平产生虹吸效应,从而扩大区域创新的虹吸效应。(3)公共基础设施发挥显著调节作用,强化了数字基础设施对区域创新的促进影响。基于本文研究结果,建议在推进数字基础设施促进区域创新的同时,也应平衡创新资源和人才过度集中于某些区域的现象。

  • 数字素养对农户种植结构的影响研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本文基于四川省477个样本农户的调研数据,分析了在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户数字素养的提升对其种植结构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素养通过转变农户主观意愿、提升农户客观技能、赋能农户社会资本进而对其种植结构产生影响,具体表现高数字素养的农户将更倾向于种植经济作物;调节效应发现,经营规模加强了数字素养对农户种植粮食作物的抑制作用;异质性分析进一步表明,数字素养对经营规模在10亩及以下农户种植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粮食作物面积占比的减少,对10亩以上农户种植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户种植粮食作物概率的降低。因此,要高度重视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户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影响,积极探索数字乡村建设与国家粮食安全协同发展实践机制;重点关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不同规模农户的种植行为特点,创新并完善不同规模下农业补贴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积极探索不同区域粮经作物适度经营规模,以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资源配置效率。

  • 农业新质生产力测度、区域差异及耦合协调研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07 合作期刊: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摘要: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算各省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一步采用障碍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及耦合协调模型实证分析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因子、区域差异及内部耦合协调水平。结果表明: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水平整体较低,大多数省份处于“失调-过渡”阶段转变状态;农业新质劳动资料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大障碍,其区域差异导致东、西部地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均衡;西部地区各类农业新质生产力耦合协调水平最低,其中农业新质劳动资料和新质劳动对象的耦合协调水平最低。据此,建议大力促进农业新质劳动资料发展水平的提升,缩小农业新质劳动资料的区域差异;重点补齐西部地区发展水平不高的短板,加大西部农业新质生产资料的推广力度;发挥东部资金、技术优势,探索农业新质劳动资料和新质劳动对象结合应用的新场景、新模式。

  •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市场化,还是去市场化?——基于双边随机前沿与异质性随机前沿分析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文章使用2006年6月至2015年6月中小板708家IP0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与异质性随机前沿模型对询价制下新股四次发行制度改革与新股发行定价效率做出了实证检验,使用双边SFA研究结果表明,参与网下询价的投资者其影响发行价格的能力要高于发行人,二者议价能力之差为正;使用异质性SFA实证表明,询价制下新股一级市场定价存在显著的上边界现象;2012年5月第三次IP0发行制度改革后,我国IP0定价进入了看似“有效”的“无效率”状态。IPO发行制度的改革引入了更为严格的发行价格管制,“监管红线”的出现导致投资者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都无法对新股充分表达意见,询价制解决新股发行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无法实现。

  • 土地合作社促进绿色农业技术采用研究土地合作社促进绿色农业技术采用研究——基于两阶段演化博弈模型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摘要:基于两阶段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企业、农户、地方政府、土地合作社四个主体在绿色农业技术采用背景下的行为选择和收益变化,并开展数值仿真与演化路径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合作社的成立通过提升利益主体收益、形成三方共生局面,促进绿色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采用,并使得演化稳定结果达到帕累托最优情景的概率增加;采用绿色农业技术的成本、收入提升程度对土地合作社行为选择的影响更大;企业展现出较为稳定的参与意愿,地方政府的行为选择对初始投入、政绩与声誉提升程度、上级政府惩罚力度等三个因素更为敏感。据此,建议企业大力开展创新研发工作以提升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土地合作社积极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同时成立公关部门,增强自身的议价与谈判能力;地方政府引导土地合作社、企业在法律和制度的约束下自主开展市场交易,减少不必要的监管成本。

  • 劳动力禀赋、非农就业与相对贫困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现实背景,利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农村家庭样本,探讨劳动力禀赋对农村家庭相对贫困的影响,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验证了非农就业在影响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表明:22.8%的农村家庭样本存在收入上的相对贫困;劳动力禀赋对农村家庭相对贫困具有显著影响。且不同禀赋特征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其中劳动力数量对农村家庭相对贫困的发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等质量特征变量表现出了显著的负向影响;非农就业在劳动力禀赋对农村相对贫困的影响机制中起到中介作用。提出应建立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适度增加非农就业机会,鼓励农村家庭人力资本开发,建立农村弱势群体的相对贫困识别体系及相应的政策支持体系。

  • 生产环节外包与农业环境技术效率的“U”型关系———来自中国粮食主产区的证据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生产环节外包已成为中国农业无法逆转的发展趋势,研判生产环节外包与农业环境技术效率的关系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农业面源污染与农业碳排放纳入非期望产出的核算框架,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和中国粮食主产区1208户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测算农业环境技术效率,并剖析生产环节外包对农业环境技术效率的非线性影响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环境技术效率均值略高于“及格线”水平,不同地区与不同作物的农业环境技术效率存在差异。(2)总体来看,生产环节外包与农业环境技术效率之间存在稳健的“U”型关系;分区域、分作物的研究结果也大多肯定了“U”型关系的成立,但对于湖南地区和小麦生产而言,上述“U”型关系并不明显,且聚焦玉米生产,生产环节外包与农业环境技术效率之间仅表现出显著的负向线性关系。目前,农业生产环节外包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违背农业绿色发展的现象,相关政府部门仍需加强对提高农业环境技术效率的重视,并助推中国粮食生产跨越生产环节外包引发的农业环境技术效率低谷。

  • 外出务工影响了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方式选择吗?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2-08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外出务工背景,促使农民以多元化方式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对于优化村庄人居环境治理效果、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至关重要。借助湖北省 655份微观数据,利用Multivariate Probit模型,探讨外出务工、村庄认同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方式选择的影响,结果发现:(1)监督是农民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最常选择的方式,其次是建言、投资、投劳。(2)外出务工能推动农民以投资、建言的方式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村庄认同能促使农民选择以投资、投劳、建言、监督的方式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且随着村庄认同程度的增强,外出务工对农民以投资、建言方式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推动力亦会随之增强。(3)对于新、老两代农民而言,外出务工和村庄认同对其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方式选择的影响存在差异:外出务工能促使新、老两代农民选择以投资的方式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且这一作用对新生代农民更强;村庄认同能推动新、老两代农民以投资、建言、监督方式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且在新生代农民上的作用力更大。因此,应推动农民外出务工的良性发展、培育与增强农民的村庄认同,并针对新、老两代农民的特点,制定差异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广措施。

  • 饥荒经历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选择的影响:促进还是抑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13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湖北省1058份农户数据,借助烙印理论、二元Probit模型与多变量Probit模型,阐释饥荒经历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饥荒经历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选择的影响总体呈负向。饥荒经历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选择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相较于男性,饥荒经历对女性的负向冲击更大;在影响农户选择增险型与知识密集型绿色生产技术上,如新品种与病虫害绿色防治,饥荒经历存在抑制作用;在影响农户选择控险型、非知识密集型绿色生产技术上,如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饥荒经历则发挥促进作用。风险厌恶程度、人力资本积累与社会信任水平是饥荒经历作用于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选择的主要路径,且对于不同阶段经历饥荒的农户,饥荒经历的影响路径有所差别。基于此,从缓解农户风险厌恶程度、强化人力资本、增加社会信任水平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 乡村建设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现实基础与政策保障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开启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乡村建设对促进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必要从乡村建设的视角分析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理论关系和支持政策。本文在厘清乡村建设与共同富裕内涵和关联的基础上,从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建设三个方面阐述了乡村建设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分析了乡村建设促进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并提出了乡村建设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政策保障体系。

  • 政治信任对农民多层次幸福感的影响——基于甘肃、宁夏 2 省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提升农民幸福感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基于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 972 份农民调查数据,利用二元离散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政治信任因素与农民多层次幸福感状态和指数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政府信任程度显著正向影响农民的多层次幸福感状态,农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提高 1 个百分点时,农民的多层次幸福感指数就会提高 0.0593 个百分点,政府信任与农民的多层次幸福感指数呈正向关系;政策信任程度显著正向影响农民的多层次幸福感状态,农民对政策的信任程度提高 1 个百分点时,农民的多层次幸福感指数就会提高 0.0334 个百分点,政策信任与农民多层次幸福感指数呈正向关系;公职人员信任程度显著正向影响农民的多层次幸福感状态,农民对公职人员的信任程度提高 1 个百分点时,农民的多层次幸福感指数就会提高 0.0614 个百分点,公职人员信任与农民多层次幸福感指数呈正向关系。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改革不断深化过程中,破除农民与政府之间的心理防线,降低农民对政策的误解及疑虑,弱化农民与公职人员之间的隔阂将是提升农民多层次幸福感的重要策略。

  • 高质量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新发展理念视角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全面深化改革。基于新发展理念视角,本文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阐释了高质量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可行性,深入剖析了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现实基础,进而提出了高质量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实现路径和优化对策。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安全领域在生产、加工、流动等环节取得了突出成就,但仍然面临产能提升后劲不足、区域差距日渐显现、产品收益普遍偏低等现实挑战,与高质量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仍有差距。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粮食安全领域仍有可探索的新空间与新动能。进一步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需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高质量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深化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在具体对策上需要筑牢粮食安全人才支撑,健全粮食生产收益保障机制;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健全耕地“三位一体”保护制度;完善涉粮领域多元投入机制,健全粮食安全支持保护体系;因地制宜发展粮食领域新质生产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

  • 乡村建设的关键问题与实现进路——基于浙江“千万工程”的经验启示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5-31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建设历经探索阶段、发展阶段与成熟阶段,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农村新型基础设施短板明显;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显著;人居环境与美丽乡村仍有距离;生态文明建设还任重道远。在梳理总结浙江“千万工程”实践探索与典型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其对乡村建设实现进路的启示:一是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合力推进乡村建设;二是加强塑形铸魂总体谋划,分类推进乡村建设;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统筹推进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