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解放的限度与效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4-25

    摘要:人工智能的发展虽非以劳动解放为初衷, 却为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准备, 在物质和非物质生产领域提升了劳动 者自觉、 自愿、 自主支配劳动的可能性。但人工智能通过研发、 辅助、 替代和隐性非物质劳动重塑劳动过程, 压缩了活劳动空 间, 重构了剩余价值创造路径, 催生出新型异化劳动, 加剧了劳动解放的困境。人工智能推动一般智力向集体智力转化, 开源 社区等协作模式对资本的智力垄断形成抵抗, 为劳动者重新掌握生产资料提供可能, 但协作模式难以在根本上突破资本对技术 的掌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其独特的制度和价值导向, 为劳动解放提供全新实践场域, 通过“以人民为中心”和新型举国体制 破解技术异化困境, 推动人工智能领域国际合作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编织出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解放新图景。

  • 习近平关于“走自己的路”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基本内涵和时代意义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26 合作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摘要:习近平关于“走自己的路”的重要论述,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立论根据,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为历史根基,以中华文明思维特质为文明底蕴,蕴含着深刻的内在逻辑。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一以贯之走自己的路,坚持独立自主、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坚持自力更生、开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坚持开拓创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守正创新、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赋予“走自己的路”以丰富内涵。习近平关于“走自己的路”的重要论述,不仅回答了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问题,有利于为现代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坚定“四个自信”,而且是对“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的现代化之问和“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的深刻回应,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 重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表述问题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4-21

    摘要:历史唯物主义经典表述问题并非马克思恩格斯具体阐释的理论线索,而是中国学界尝试突破斯大林教科书体系时提出的概念范畴。这种经典表述的哲学任务,是要概述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发现的“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起作用的一般运动规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事实上独自完成了这一任务。而由经典表述所概述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系列经典文本中“共同阐明的见解”。这些经典文本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它们共同完成了一场深刻的哲学革命:终结了历史领域内的唯心主义哲学。这种“终结”不是建构关于历史的形而上学体系,而是在考察现实的人的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运动规律,从而开辟了历史研究的科学范式。就此而言,所谓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表述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科学逻辑与社会历史辩证统一的具体表征。这种表征绝非抽象的理论自白,而是根植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将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完成的理论建构。

  • 人工智能体是主体吗?“无人化”背后的总体工人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学习与实践》

    摘要:作为产品的人工智能体并未成为主体。人工智能体之所以存在法律、道德、情感、意识等主体特征层面的主体革命,实际上来自人工智能技术路径的社会协作形成的社会性主体总体工人的主体性赋予。对人工智能体的权责争论,本质上源于人工智能的社会化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人工智能时代总体工人的主体革命在技术路径上为增强个体主体提供了技术可能,但受到生产资料私有制限制,又存在个体主体社会关系被异化的现象。

  • 基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共同体构建:论卢梭民族共同体思想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卢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在民族思想史上占据独特的地位。卢梭是首位赋予全体人民以民族特性的思想家。以能体现公意的法律为基础构建现代国家民族,并将法律的精神融入一个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之中,是卢梭民族共同体思想的核心。卢梭不是要摧毁原来的民族,也不是要无条件地保留自在的民族,而是要在尊重一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能够体现全体人民共同意志的法律对其加以改造。根据具有普遍性的法律将一个个分散的、各自为政的族群提升为现代化的国家民族,能从整体上增强一个国家的力量,从而防止外来侵略,同时也可以避免国际秩序的无政府状态。这一理论设想在近代以来世界各地民族完成现代化改造的过程中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社会主义意蕴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5

    摘要:社会主义社会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改革,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契合了社会主义社会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属性。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在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的过程中,以“主导-主体-主线”三维从领导、主体与实践三个核心层面彰显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上层建筑要符合经济基础状况、生产关系要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理论上获得科学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新突破、在实践上创造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新模式、在制度上实现制度建设方法论和制度体系新创造、在文明上呈现中华文明现代形态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从而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 重新理解马克思“三形态论”与“五形态论”的关系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3-14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摘要:基于唯物史观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三形态论与五形态论,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和同构的。但学界一度也存在过以“三形态论”替代“五形态论”的趋势。三形态论是马克思在五形态论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基于人的发展而对五形态论的概括。但五形态论不能完全化约为三形态论。三形态论在理论原则上从属于五形态论。五形态论立足于物质生产活动、社会形态以及社会关系结构,本身就包含着人的发展之具体样态,并对三形态论有着社会政治规范及批判意义。五形态论与三形态论都集中于对现存社会即资产阶级社会及其个人主体的批判分析,包含着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哲学人类学的辩证统一。引入三形态论,有益于建构五形态论与人的发展的内在关联,也有益于超越欧洲中心主义,深入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时代与东方社会思想,并把握东方社会及其国家民族的主体性。

  • 马克思对笛卡尔物性理论的继承和修正 ——基于现象学的视角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03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笛卡尔认为物的本质是广延,灵魂的本质是思维,因此物相对于思维来说具有超越性。但是,天赋观念可以把握物的广延,使得物可以被认识,所以物是超越性与可认识性的统一。马克思基于现象学式的感性活动理论,继承并修正了笛卡尔的物性理论。第一,笛卡尔的物性理论包含心物异质性和心物一致性的矛盾,马克思则在将心物异质性和一致性放在感性活动的基础上进行了构建,消除了二者的冲突。第二,笛卡尔的物性理论依赖信仰的外在统一,陷入了无限后退的困境。马克思在现象学式的感性活动的内在性统一中揭示了信仰的发生机制,消除了外在统一的无限回退困境。第三,笛卡尔的物性理论是静态化的抽象统一。马克思将这种统一放置到生存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语境中进行阐释,将笛卡尔的物性理论变得更加具体化和立体化。研究马克思对笛卡尔物性理论的继承和修正,对认识笛卡尔和马克思的物性理论及其关联具有重要意义。

  • 本体论、逻辑学和认识论的统一——恩格斯的因果关系理论体系及其现实启示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2-22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恩格斯从本体论、逻辑学和认识论三个层面构建了完整的因果关系理论体系。在本体论上,恩格斯认为因果关系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且原因和结果之间相互作用,扬弃了“自因论”和唯心主义的“相互作用论”,批判了“第一推动因”的错误学说和“经济决定论”对唯物史观的错误理解。在逻辑学上,恩格斯认为因果关系的基本属性是本质必然性,批判了将虚假因果逻辑错误“客观化”的理论,也批判了机械主义因果论和纯粹偶然性理论。在认识论层面,恩格斯认为实践活动确证了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和客观性,批判了怀疑因果关系客观存在的理论,也批判了资本主义对推进认识因果关系的局限。恩格斯的因果关系理论继承和发展了因果学说史,加深了马克思主义对因果关系的理论认知,启示我们在现实中应提升系统思维能力和遵循客观规律,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理论,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走出殖民主义:洛苏尔多的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1-09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殖民主义在当代并没有消亡,它与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生产方式伴生而行。多米尼克·洛苏尔多从哲学批判转向历史批判,以马克思主义的语言阐明了其针对殖民主义的自由观,在殖民主义尚存且现代人普遍不自由的社会背景下,他依托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进入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叙事之中。洛苏尔多指明自由的人应当是被全面承认的,这种自由建立在个体被压迫时所具备的反抗权之上,因而在资本主义历史中被压迫者争取承认的斗争实质上是合法追求自由的途径。将这一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相结合,洛苏尔多重塑了这一理论,以被承认为目的,一切关于自由解放的运动都可以被“复数形式”的阶级斗争所涵盖,阶级的概念事实上被拓展了。但他却走向了偏离马克思本人观点的消极自由,也没有实现对殖民主义经济逻辑的彻底批判。因此,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世界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张力之中,既要以人为本,又须胸怀天下。

  • 总结运用好新时代加强纪律建设的成功经验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11-22 合作期刊: 《中国纪检监察》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其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取得了卓著成效。总结运用好新时代加强纪律建设的成功经验,是进一步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进一步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内在要求。

  • 马克思主义文明论视角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马克思主义根据世界历史的辩证法与发展趋势,区分了人类走向新文明类型的资本主义文明道路与社会主义文明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创制的社会主义文明道路,既印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文明道路的理论构想,又凸显了中华文明的鲜明特性与独特优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赓续了中华文明,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是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使社会主义文明在中国获得了实体性的形态,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代文明,也使中华文明在21世纪展现出了新的生机与时代风采,构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 习近平关于发展环境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0-02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研究》

    摘要:习近平关于发展环境的重要论述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环境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既有历史继承、又有时代创新,其原创性贡献主要体现在: 对发展环境重要价值的新概括、对发展环境整体貌态的新把握、 对发展环境 演进趋势的新判断、对发展环境目标图景的新定位、对发展环境机遇挑战的新认识、对发展环境原则策略的新建构。这一重要论述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环境理论新境界,彰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高度,为科学研判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创设良好国内外发展环境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 中国共产党早期工业化思想研究——以毛泽东论述为中心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09-26 合作期刊: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尚不具有完备的工业化条件,但是在领导革命战争的同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仍然提出了很多富有远见的工业化思想。以毛泽东论述为中心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共产党早期工业化思想的基本要义是:发展现代工业,保证和促进革命战争胜利;采用“耕者有其田”政策,为农业国工业化准备基本条件;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为农业国工业化奠定政治基础。深入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业化思想,不仅有助于认识工业化与国家战略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新中国成立前后工业化思想的演进特征,对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型工业化建设亦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理论探讨》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其中蕴含一以贯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人民至上"是整个思想的价值支撑,”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整个思想贯彻落实的根本保障,”守正创新"是整个思想建构的基本方式。这些一以贯之的精神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体现,又合理继承、转化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深入理解“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 是全面认识和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抓手。

  • 论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全面深化改革集中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动力。而正确理解其历史唯物主义基础,既关乎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前提性论证,也关乎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自信与实践自觉。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规律理论来看,我国改革的深层根据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而全面深化改革同样具有与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变化相适应的历史必然性。从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来看,生产力标准是衡量全面深化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社会结构的总体性逻辑在本质上规定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和综合效应。从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来看,改革重点由解放生产力延展至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对历史决定论和人民至上价值逻辑的时代彰显,揭示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

  • 平台帝国主义:发展脉络、内在机理与当代启示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09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帝国主义理论在20世纪初经霍布森、卢森堡、考茨基等提出,由列宁进一步发展并完善。20世纪70至80年代发展为“文化帝国主义”,80年代末发展为“生态帝国主义”,90年代发展为“信息帝国主义”,直至21世纪发展为“平台帝国主义”。从霍布森的帝国主义论到平台帝国主义的历史嬗变,表征了帝国主义理论与社会现实彼此交融的理论命运。伴随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科学技术的勃兴,帝国主义在当代取得了新的理论形态,演化为平台帝国主义。对于平台帝国主义,不仅需要认清其剥削、掠夺与霸权的实质,还要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平台经济”,积极坚持平台经济的普惠性、共享性与有序性,科学推动平台经济合理发展。通过厘清平台帝国主义的内在机理,明晰其扩张逻辑,并作出批判性反思与建构性展望,对于预防平台垄断、销蚀平台殖民与阻断平台霸权具有现实意义。

  • 乡村振兴中多元主体协作的网络治理研究——以闽东P县文旅产业发展为例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随着乡村治理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多元主体的有效协作成为助推乡村善治的重要内容,但多元主体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善治的产生。从网络治理理论的视角切入,以闽东P县文旅产业发展为案例,分析多元主体的有效协作机制与治理网络的形成。研究认为:在具备较有凝聚力的领导力和权威、较规范的制度和机制、丰富多样的资源和较高的主体间的信任度的时候,多元主体才有可能开展有效协作,网络治理才有可能产生并带来善治。各地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从自身需求和禀赋出发,从协同整合的角度,有针对性地制定促进网络治理的持续性政策。

  •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与构建新发展格局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8-05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单一市场,人口规模、国土空间、要素资源、产业体系、经济总量等方面的耦合作用形成了超大规模市场所独具的规模经济优势、供需资源优势、经济韧性优势。立足新发展阶段,利用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但是我国当前仍面临经济增长优势转换瓶颈、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障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严峻三大难题。为更好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积极作用,必须重点从以下方面着手: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强大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供需平衡,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动态协同;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两个大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 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7-08 合作期刊: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摘要: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这一重大判断为我们深刻理解新时代思政课的建设基础和发展态势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亲自关心部署思政课建设,思政课的战略地位全面凸显,全社会关于思政课的观念认识发生全局性转变;思政课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组织领导机制实现系统性变革,整体构建起中国特色思想政治理论课治理体系;思政课建设的内在规律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学科体系有效贯通,实现了改革创新的引领性发展;思政课建设的关键问题得以有效解决,队伍建设与发展信心实现历史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