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摘要:张文从黑格尔的《逻辑学》甚至整个哲学体系的角度和从整个西方哲学史的角度这两个方面反驳了原文提出的观点。本文即从这两个方面对张文提出的论证一一作了细致的分析并反驳了他的观点;最后分析了张文的三个结论,并提出了不同意见。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摘要:如何翻译和理解黑格尔命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翻译和理解“wirklich”。目前,国内学术界一般把它翻译和理解为“现实的”。但是,在这个命题的语境中,更准确的翻译和理解是“真实的”,因为,在中文中,“现实的”完全等同于“存在”,而“真实的”不完全等同于“存在”,而且中文的“真实的”与德文的“wirklich”在词义上完全等同。正因为有这样的误译和误解,导致对黑格尔命题的普遍误解,并把它说成是保守主义的。黑格尔提出这个命题在理论上的真正意义在于为实学确立了最高原则,而在实践上,这个命题所涉及的实际上就是现实中的“打假”问题。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1
摘要:本文首先对《老子》涉及军事的第三十、三十一、六十八、六十九这四个章节的文本文字从义理上作了必要的考辨,吸收了古代王弼注和近现代学者如朱谦之、高明、陈鼓应和楼宇烈等人的研究成果,但对某些成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础上,然后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的理论框架对老子的军事辩证法思想进行了疏理分析,由此得出以下结论:第三十章是从辩证法的量变引起质变(“物壮则老”)的观点来说明战争的限度,老子的“果而已”就相当于唯物辩证法的“度”的概念;第三十一章是要求人们从辩证法的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对待战争,体现了老子“反战”的一贯思想;如果说前面两章体现了老子的战略思想,那么第六十七、六十八章则表明了老子的战术观,这两章都要求人们运用否定之否定的思想来赢得战争。本文给出了每一章的白话译文,本文想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老子的军事思想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质量互变和对立统一的思想,同样也包含了丰富的否定之否定的思想。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2-31
摘要:前文所谓的“数据隐私问题”实际的意思是“数据保密问题”,因为通常的“隐私”是指自然人的,不是指法人的。而文章实际要讨论的却是经济管理权的问题:应该是中央集中统一管理还是给地方以经济自主权。后文却想当然地理解成个人隐私权。正是因为前文作者误用了“隐私权”这个现代法律概念,从而在概念上引起了不必要的混乱,这样的争论恰恰就是维特根斯坦所说的语言病。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理性的“二律背反”触发了康德对理性的批判。然而之所以批判,却并非只因为有了“二律背反”。作为明显的争议“二律背反”曝出了潜在的问题。不过表面的争议还不是引发问题的深层动机。甚至潜在的“辩证”也只是导致“二律背反”的不当手段,而不是问题涉及的正当诉求。在“二律背反”这一部分尽管运用先验的化解,《纯粹理性批判》揭示了问题的深层所在,但局限于宇宙论这个理性外在的运用,它既不能本质地阐明“二律背反”内在的理性自身的矛盾,也没有触动根除“二律背反”而须克抑的理性自身的主观。因此,“二律背反”的根除实际上还有赖于《纯粹理性批判》发展出一个普遍的理性自身的“规范”。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1-12
摘要: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对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作了区分。他提出:“真命题的总和就是整个自然科学(或自然科学的总和)。”而“命题是现实的一个图像。命题是现实的一个模型。”因而,自然科学是关于事实的,经验的,可说的。但是,因为伦理学美学等等人文学科中没有命题,它们是关于价值的,超验的,不可说的,因而不属于科学。其实,维特根斯坦提出的这些区分都是表面上的,定义性的,而按照本文的观点,科学与人文的标志性的本质区分在于:自然科学理论的真理性的最终标准是人的实践经验;而人文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的最终标准都是理念。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分类: 哲学 >> 逻辑学 发布时间: 2024-11-05
摘要:本文前面部分讨论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的“事实”与“原子事实”,“语句”与“命题”的翻译和区分,后面部分列举了各译本全部译错的几个地方。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分类: 哲学 >> 逻辑学 发布时间: 2024-10-10
摘要:公孙龙子的《名实论》是以名为研究对象的,他所谓的“实”就是今天所讲的“事实”,“实际”,他的“正其名”是逻辑学和认识论意义上的,其意思是“以实正实之名”,与孔子讲的“正名”是实学和实践论意义上的,其意思是“以名正实”,是完全不同的。公孙龙子无愧于中国古代纯正的逻辑学家的称号。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分类: 哲学 >> 逻辑学 发布时间: 2024-10-10
摘要:尹文子历来主要被视为名家,现代人也是从逻辑学和认识论的角度去解读尹文子的思想的。其实,《尹文子》一书中不仅包含着逻辑学和认识论的内容,而且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实学和实践论的内容。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24
摘要:在海德格尔那里,德语“Wahrheit”一词兼三义:一义是“真理”,属于认识论或知识论范畴,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谓的“命题真理”,他也常常说“作为正确性(Richtigkeit)的真理”;二义是“真相”,属于本体论或存在论或存在学范畴,这就是海德格尔孜孜以求的念兹在兹的所谓“作为无蔽的真理”(国内学界的通译);三义是“真实”,属于实学或实践论范畴,海德格尔称之为“Sachwahrheit”(现中译为“事情真理”)。“真相”、“真理”、“真实”分别是哲学三大领域存在论、认识论、实践论的追求目标:存在论探究事物的真相;认识论探究如何认识真理;实践论探究如何获得真实的东西,其中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在无法弄清德文“Wahrheit”的确切意思时,我们建议用“真者”来译之,而在上下文的语境可以明确区分“Wahrheit”的“真理”、“真相”和“真实”这三个意思的时候,我们就分别开来译之。这就象英语的“brother”德语的“Bruder”,当上下文的语境不能确定其准确意思时,我们只能模糊地译为“兄弟”;但在能够区分开长幼的情况下,我们就应该译为“哥哥”或者“弟弟”一样。任何认为把英语的“brother”德语的“Bruder”统一译为“哥哥”的观点都是大错特错的!同样,任何认为把“Wahrheit”统一译成“真理”的观点也都是大错特错的!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24
摘要: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独创性地区分了有意义、无意义与非意义。命题的意义指向事实,因此象箭一样是有目标的。维特根斯坦特别强调,假命题也是有意义的。而重言式和矛盾式是无意义的,与事实无关,但不是非意义的,因此重言式和矛盾式属于命题系统,就象数学中的0属于算术系统一样。非意义是指根本上不属于命题系统的东西,因此,无所谓有意义的还是无意义的。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24
摘要: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主要是从逻辑学和认识论的角度讨论命题的真假,但也涉及到实学和实践论意义上的真假,只不过没有展开深入的讨论。本文对此有所展开,并着重强调了这两种意义上的真假的不同之处。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王船山论“钦”贯通于其圣人观中。他在诠释方法上以“诚”释“钦”,反对不明圣人之学的有害学说;在诠释内容上以“钦”为“明”本,以“实明”批判“浮明”。王船山通过驳斥王阳明“不学不虑”的圣人观,揭明了“钦”之所以为圣人之学的缘由。王船山强调“钦”之为实和诚明相资以为用,旨在扭转晚明出现的凌空蹈虚之学风,重新揭明儒家的圣人之学。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王船山论“钦”贯通于其圣人观中。他在诠释方法上以“诚”释“钦”,反对不明圣人之学的有害学说;在诠释内容上以“钦”为“明”本,以“实明”批判“浮明”。王船山通过驳斥王阳明“不学不虑”的圣人观,揭明了“钦”之所以为圣人之学的缘由。王船山强调“钦”之为实和诚明相资以为用,旨在扭转晚明出现的凌空蹈虚之学风,重新揭明儒家的圣人之学。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02
摘要:在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中,“Bestehen”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但英译为“existence”,国内各中译均为“存在”。其实更准确的翻译英文应该是“constitution”,中文应该是“构成”。而维特根斯坦本人所犯的错误更是人为增加了后人解读《逻辑哲学论》文本的困难。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09
摘要: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提出了逻辑空间,逻辑位置和逻辑坐标的概念,但既没有下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展开充分的论述,而在其笔记中作过展开一点的讨论。本文以笔记的内容为依据,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引申和发挥,并构想了逻辑空间的几种方案。同时对韩林合的“逻辑坐标是名称和对象之间的投影关系”的观点和黄敏的“每一个事态就是逻辑空间的一个维度”的观点作了批驳。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09
摘要:关于孔子“正名”,胡适诠释为“以名正名”,冯友兰诠释为“以名正实”。但不管是胡先生还是冯先生,都仅仅局限于西方哲学的逻辑学和认识论的立场。从理论上讲,孔子“正名”中所涉及的名实关系根本不属于逻辑学和认识论的领域,而是属于鄙人所谓实学的领域。“正名”方法虽然不能作为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原则,但却是一切人文学科的普遍的方法论原则。从实践上看,“正名”所涉及的问题也就是现实中的“打假”的问题。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3-20 合作期刊: 《哲学动态》
摘要: 不同于西方伦理学是西方哲学的一个部分,中国伦理学不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部分,而是与它一体而不可分的。中国的古代经典,读起来都是伦理学的,基底都是哲学的。与中国哲学一样,中国伦理学研究人的习惯、习性都以可以领悟与体认的“天命之性”为根本参照;研究人的德性都以人的“性德”为根据,思考人的“智(理智、明智、智慧)”都以人的“性智”为本体。中国哲学和中国伦理学总观地、整体地领悟宇宙人生的本体真实相,既不把人看作另有一个与天不同的自体的,也不把天或宇宙本体看作与万物与人的本体都不同的另一个纯粹本体。事物的本体即事物的自体,人生的本体即人生的自体,都是这两种相反的势用——概称为“心”“物”——相互作用的大化流行。熊十力依据孔子“体用不二”形而上学与孔子所开辟的阐明实体复杂性质的道路,在“成变”之“体”与“见体”之“用”两端,探究本体内涵的翕辟、阴阳、乾坤、心物两种势用,正其名,挖掘它们相互作用的形而上学的渊蕴,构建、密织起“不离不即”的“体用不二”形而上学的体系,让思考者得以事物人生的“全体流行”的每一端末领会到全体,窥得全体流行的宏规,又让事物“全体流行”的“血脉”得以通达、会聚于每一端点,无有滞碍,使事物人生之“全体”实相与端末都可生动呈现,使中国的“体用不二”的形而上学得以充实、丰满并体系化。这是上个世纪中国哲学的,也是中国伦理学的重要发展。“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所记孔子此语,道出本心之性与习心之性之别的无穷奥义。人的内部生活是由人的本心之仁与习染而来并现起作用的习心交会于一身而构成的。熊十力认为,本心与习心不仅有“先有”/“后起”、“常涵”/“现起作用”两种不同,还有两个更重要的区别。一是,本心是内在的,习心是由感摄外物而起的。二是,仁心即本心所含、所运用的“智”是本原的“性智”,即“本心天然之明”,也即孟子、阳明所称“良知”。中国古学把人生的学问看作致力于人生根本的学问,称为“为道之学”。“为道”的意思是致力于人生根本,立人的大体,人生的大格局。“为道”就要努力践行。立人道以仁为本。为道之学以心为本。以心为本就是既要去推展本心性智良知,同时又要保有它不为习心所遮蔽,能去开展。心有两个意义。一是本体浑然大用的一种主动势用,二是主宰,默运于物,主领、体察物,化裁、改造物。“以心为本”就是以心的主动势用为人生的根本。心的这种势用须要人去身体力行地去培养和运用本己仁心才能实现于人生。《中庸》视成物为成己的完成,深得孔子之意。但成己而成物,必是人以其仁心或良知灵性地审视事物,让良知与同时跃起的习心在一道深入于物,参照于习种带起的过往经验而形成知识,诚意地认识物,范围、裁成、治理物,才成就了事物的,于此同时,良知又因其自身本性,而又不让自身锢闭于物。心是全体性的,心之德也自然是全体性的。仁智勇本为一德。三者诚然可以分别地谈,说仁为心全体之德,智为知之德,勇为意之德,但心的德性却不能分别地单独体悟、体会。而且三者中唯有以仁,而不是以意、以勇,为心全体性的德之名。因为,仁是心之德,而心就是心全体自身。所以孔子对其弟子举仁而谈心之德。诚如熊十力所说,孔子举仁而谈的决不是只在谈心理学上所谓情的方面,而不涉及意与识两方面。“智仁勇三德随举其一,即是本心的全体流行。”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3-20 合作期刊: 《哲学动态》
摘要: 不同于西方伦理学是西方哲学的一个部分,中国伦理学不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部分,而是与它一体而不可分的。中国的古代经典,读起来都是伦理学的,基底都是哲学的。与中国哲学一样,中国伦理学研究人的习惯、习性都以可以领悟与体认的“天命之性”为根本参照;研究人的德性都以人的“性德”为根据,思考人的“智(理智、明智、智慧)”都以人的“性智”为本体。中国哲学和中国伦理学总观地、整体地领悟宇宙人生的本体真实相,既不把人看作另有一个与天不同的自体的,也不把天或宇宙本体看作与万物与人的本体都不同的另一个纯粹本体。事物的本体即事物的自体,人生的本体即人生的自体,都是这两种相反的势用——概称为“心”“物”——相互作用的大化流行。熊十力依据孔子“体用不二”形而上学与孔子所开辟的阐明实体复杂性质的道路,在“成变”之“体”与“见体”之“用”两端,探究本体内涵的翕辟、阴阳、乾坤、心物两种势用,正其名,挖掘它们相互作用的形而上学的渊蕴,构建、密织起“不离不即”的“体用不二”形而上学的体系,让思考者得以事物人生的“全体流行”的每一端末领会到全体,窥得全体流行的宏规,又让事物“全体流行”的“血脉”得以通达、会聚于每一端点,无有滞碍,使事物人生之“全体”实相与端末都可生动呈现,使中国的“体用不二”的形而上学得以充实、丰满并体系化。这是上个世纪中国哲学的,也是中国伦理学的重要发展。“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所记孔子此语,道出本心之性与习心之性之别的无穷奥义。人的内部生活是由人的本心之仁与习染而来并现起作用的习心交会于一身而构成的。熊十力认为,本心与习心不仅有“先有”/“后起”、“常涵”/“现起作用”两种不同,还有两个更重要的区别。一是,本心是内在的,习心是由感摄外物而起的。二是,仁心即本心所含、所运用的“智”是本原的“性智”,即“本心天然之明”,也即孟子、阳明所称“良知”。中国古学把人生的学问看作致力于人生根本的学问,称为“为道之学”。“为道”的意思是致力于人生根本,立人的大体,人生的大格局。“为道”就要努力践行。立人道以仁为本。为道之学以心为本。以心为本就是既要去推展本心性智良知,同时又要保有它不为习心所遮蔽,能去开展。心有两个意义。一是本体浑然大用的一种主动势用,二是主宰,默运于物,主领、体察物,化裁、改造物。“以心为本”就是以心的主动势用为人生的根本。心的这种势用须要人去身体力行地去培养和运用本己仁心才能实现于人生。《中庸》视成物为成己的完成,深得孔子之意。但成己而成物,必是人以其仁心或良知灵性地审视事物,让良知与同时跃起的习心在一道深入于物,参照于习种带起的过往经验而形成知识,诚意地认识物,范围、裁成、治理物,才成就了事物的,于此同时,良知又因其自身本性,而又不让自身锢闭于物。心是全体性的,心之德也自然是全体性的。仁智勇本为一德。三者诚然可以分别地谈,说仁为心全体之德,智为知之德,勇为意之德,但心的德性却不能分别地单独体悟、体会。而且三者中唯有以仁,而不是以意、以勇,为心全体性的德之名。因为,仁是心之德,而心就是心全体自身。所以孔子对其弟子举仁而谈心之德。诚如熊十力所说,孔子举仁而谈的决不是只在谈心理学上所谓情的方面,而不涉及意与识两方面。“智仁勇三德随举其一,即是本心的全体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