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中国韵文学刊》
摘要:艳体向来是诗坛的边缘题材,不入诗道正统,直到近代,才出现创作热潮,甚至呈现出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发展趋势。南社艳诗批评的兴起就深受近代香艳文学风潮的驱动。香艳文学风潮的发生受到社会思想的转变、娱乐文化的发展、文艺思潮的沾惠和个人情感经历等四重因素的影响。具体批评围绕尚情诗学和书写规则展开。前者承续袁枚性灵诗学遗绪,后者将“情文相生”作为诗歌创作的审美理想,点破诗歌的富贵气象;既体现出传统诗学印记,又嵌入近代革命语境。南社的艳体诗批评试图发掘艳体诗的正向价值,将其带到更广阔的公共批评空间,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元代宫词的新变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内容与作者方面,写作内容由后宫嫔妃宫人的生活逐渐转移到宫殿文武百官的政治活动,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作者为多民族构成。二是民族特色,表现在名词事物、宗教信仰两个方面。三是创作主张,题材扩大,语言典雅,风格上要求清和雅正。四是形式上的创新,表现为宫词中出现详细自注、以宫词唱和、语言多样和形式多样等特征。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在古代中国,清朝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意识的形成过程中,帝王的思想观念与情感态度发挥了关键作用。长城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重要见证以及文明标识,对其的认知必然蕴含着对共同体意识的表达,而长城诗歌则成为承载这一表达的主要形式。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对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作用重大,深入研究其长城诗歌,可以清晰洞察他们的共同体意识,具体表现为:内外一家的疆域意识、内外一家的文化意识、内外一体的审美意识。康雍乾三帝长城诗歌蕴含的共同体意识,为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演进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有助于从文学角度挖掘清朝民族融合与国家认同的深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