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历史学 >> 博物馆学 发布时间: 2024-09-06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1956 年,李云鹤途经敦煌,从此就留在这里学习修复壁画和塑像,再没有离开。通过不断学习、试验和探索,改进了实用的石窟壁画和塑像修复工具,创制了成熟有效的石窟文物修复工艺、修复方法。李云鹤对待工作的原则是:“对文物工作要有感情,把文物保护工作当作终身事业,并用一生去保护她。”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发布时间: 2025-01-11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立鸟纹锦是6- 7世纪萨珊纺织品中的流行图像,在丝路沿线广为传播,影响深远。汉文化圈工匠在模仿与借 鉴的基础上促进 了唐系纬锦的发展;吐蕃在不断外扩的基础上建立了纺织基地,产生了一批独具特色的立鸟纹锦。从古代纺织技术角度看,中西织造技术的交流与互鉴,对吐蕃时期的立鸟纹锦的艺术形式和织造特征的形成具有重 要影响。吐蕃时期流行的立鸟纹锦,虽以中亚斜纹纬锦织造技术为主,但也巧妙吸收了汉民族织锦的技艺特征,从而 让立鸟纹锦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造型丰富、独具特色的立鸟纹锦,既显示出吐蕃贵族对丝绸审美水平的提升,也生 动呈现出此时期中西织工交流互鉴的史实。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敦煌地区自古以来民族众多,彼此之间长期和平共处。各民族文化交往频繁且各有特色,在吸纳、包容融汇周边各种文化元素的过程中始终以汉文化为主流。各民族在文化上互相认同,以中原文化为崇尚,由“华心”而“归义”,浓缩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既有的敦煌民族史研究侧重于挖掘、整理民族文献,却未将文献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提升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过于注重对各民族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历史现象的描述,忽视了这种发展趋势在敦煌各民族共生发展中的内在逻辑,缺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念。当前迫切需要着力探讨敦煌诸族的历史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以体现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特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术支撑。
分类: 历史学 >> 博物馆学 发布时间: 2024-09-09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看绿树成荫的林荫道相伴古老的石窟,就是如今莫高窟的景观,可是在八十多年前的莫高窟,树木稀疏,一片荒芜,直到1944 年莫高窟被国家接管之后,在所长常书鸿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管理,特别是重视对莫高窟园林的绿化,对已有的树木倍加爱护,即便莫高窟搞修建需要木材,也去敦煌城购买,而不采伐窟前林木。同时又在窟前、河岸边、河对岸广种树木,有绿化树、亦有果树,为了让窟前常绿,又引进了敦煌以前从没有种植过的柏树,在长期的植树造林过程中,也在不断思索,不断更新,才造就了窟前林木花草的景观。真正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今开放的莫高窟广纳游人,置身窟前的林荫道中,惬意游玩。
分类: 历史学 >> 博物馆学 发布时间: 2024-09-06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回忆李正宇征聘来敦煌文物研究所(后为敦煌研究院)从事敦煌遗书研究工作经历,从通读敦煌遗书开始接触并熟悉研究对象,写记大量笔记,积蓄资料,充实空乏,从不知到有知,从外行变内行;研究路径,则由点到面,由低到高,从特殊带到普遍,循序而进。
分类: 历史学 >> 博物馆学 发布时间: 2024-09-06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敦煌研究院已有八十周年历史,自1944 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1950 年改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扩建为敦煌研究院。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在文物保护、学术研究、文化弘扬以及科学管理方面全面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文物保护领域,不断提高科技保护水平,并率先发展文物数字化技术;在敦煌学研究领域,以敦煌石窟考古、石窟艺术、敦煌文献研究为中心,加强丝绸之路与多元文化、古代民族文化等方面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不断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弘扬敦煌文化。
分类: 历史学 >> 博物馆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遗产是中国精神的重要标识和中国智慧的集中体现。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坚毅刚强的开拓精神、文明开放的共生精神和济世安民的人文精神,不仅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和平共处、交流融合、文明互鉴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更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文献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文章以《李君莫高窟佛龛碑并序》首段文字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初唐时期佛儒道三教论衡相关的佛教文献之间的比较、辑考,探讨了初唐时期佛儒道“三教融会”思想及其对敦煌的影响。文中还对碑文部份缺字进行了辑补。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4-07-18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敦煌隋代彩塑受到印度笈多艺术风格的影响,及至唐代,彩塑已形成了中国式的表现手法与风格,既保持了雕塑的写实性,又体现出气韵生动的精神。壁画也同样,隋至唐初的人物造型中,常常出现典型的印度风格晕染法,比起北朝壁画更接近印度绘画的特点,表明当时确有一部分画家擅长画外来风格。但随着唐前期艺术的发展,画家们对外来晕染法不断改造,使之与传统的线描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从壁画的装饰图案中,我们也可看到对外来艺术的改造,如隋至唐初流行的联珠纹、石榴纹、葡萄纹等纹样在不断地被吸收改造,最后都融入了形态更为丰富的卷草纹中。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4-06-05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肩生羽翼或火焰的形象在古希腊至东亚等地的文化遗存中广泛出现,尤其在贵霜帝国时期,较多出现于神像和重要人物的形象上,作为其神圣或特殊性身份的象征。相关图式的根源可能追溯到中亚和西亚地区的太阳神沙玛什(shamash)等神像的制作传统,经由龟兹等地在丝绸之路沿线传播,影响到汉画中西王母等主神双肩产生弯月形羽翼,并可能最终在东西方文化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了北朝至隋代的敦煌、云冈等石窟中佛像肩部出现火焰的情形。肩部生焰或生翼的装饰图像在不同文化和信仰间的交流和调适,是东西方多元文化和信仰之间交汇的结点,有着重要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分类: 其他 >> 其他 发布时间: 2025-02-26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由敦煌研究院主办、《敦煌研究》编辑部承办的“2024敦煌研究发展研讨会”于2024年11月22—24日在敦煌莫高窟召开。《敦煌研究》编委及审校专家、敦煌学界专家、编辑出版界专家以及《敦煌研究》编辑部工作人员近30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专家对敦煌学及《敦煌研究》期刊的发展提出诸多前瞻性、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对推动《敦煌研究》期刊高质量发展与敦煌学研究热点相结合,进一步促进敦煌学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深入和广泛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分类: 历史学 >> 博物馆学 发布时间: 2024-08-23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回顾《敦煌研究》创刊以来40 年的发展历程,作者与《敦煌研究》牵手相伴40 年中的编辑工作的艰辛,并追忆了工作、旅途中的逸事。今日之《敦煌研究》已经是树立在社会科学期刊界的一面旗帜,更是敦煌学学术高地上的一面旗帜,引领着敦煌学向广度、深度研究发展的一面旗帜。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中国传统壁画绘制工艺技法和艺术语言丰富多彩,除绘画层的表现技法外,要数金箔工艺较为独特且具有一定的神秘性。传统金箔工艺在佛教传播的影响中,随之发展衍生出多种使用方法:贴金、沥粉贴金、截金、泥金等。通过在壁画绘制过程中运用沥粉贴金实际操作的一些经验,梳理沥粉贴金这一中国传统壁画绘制工艺在敦煌石窟壁画艺术中的出现及使用进程流变规律,从而更好地在实践研究中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壁画绘制中的各项工艺技法。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发布时间: 2024-11-23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片治肯特II 号寺院主体建筑是一座四柱大厅,大厅南墙上绘有一幅巨大的哀悼场景壁画,有研究认为画面中的死者可能是伊朗史诗英雄夏沃什。这一哀悼场景也反映了粟特节庆“求天儿骸骨节”,这一节庆与夏沃什传说故事也有一定的渊源。这幅哀悼图中的突厥人形象及其与之有关的阿弗拉西阿卜和夏沃什故事,为后来喀喇汗王朝建国传说打下了一些基础,同时,该图的图式结构还被吸收为佛教涅槃图中的举哀场景,体现了粟特节庆和突厥丧葬艺术向东传播的过程和影响。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肃北五个庙石窟的西夏壁画在敦煌石窟艺术中颇具特色。以五个庙西夏壁画为纽带,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敦煌石窟西夏壁画艺术发展演变的过程和西夏时期敦煌地区各个石窟群之间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为构建完整的敦煌西夏石窟艺术的谱系填补了重要缺环。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发布时间: 2024-08-09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本文重点考察敦煌西千佛洞回鹘时期洞窟造像题材,指出西千佛洞与莫高窟出现的一批“行化药师佛像”反映了当时敦煌民众佛教信仰进一步非经典化、世俗化的倾向。考证西千佛洞第9 窟中心柱北向面回鹘时期画并坐三尊佛像是以阿弥陀佛为中心与释迦佛、弥勒佛组合的三佛造像,反映出当时敦煌人们流行着混融的净土信仰,特别是西方净土信仰特别盛行,成为人们信仰的主流,深刻地影响着佛教石窟艺术造像题材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发布时间: 2024-08-09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肃北五个庙石窟的西夏壁画在敦煌石窟艺术中颇具特色,但是这个石窟群的始建年代并不是西夏时期,而是可以追溯到敦煌石窟营建的早期阶段。五个庙石窟现存6 个有壁画的编号洞窟,在这些洞窟内都保留着一些北朝时期的建筑和造像遗迹。这些遗迹与敦煌莫高窟和西千佛洞北朝石窟遗存既存在相似性,又有其独特之处。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发布时间: 2024-08-09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莫高窟第85、100、121、196、203、205、244、397、401、427、444、454 窟,榆林窟第12、16、19、34 窟,在甬道南、北壁或其他位置绘有索勋、曹议金以及李圣天等供养人像。这些供养人像身后绘抱弓箭的侍从。侍从所抱的弓箭应是由皇帝赏赐。供养人像身后绘制抱弓箭的侍从,其实是对供养人功绩的记述和彰显。抱有弓箭的侍从出现在归义军时期敦煌石窟的供养人像中具有纪功的性质。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发布时间: 2024-08-09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敦煌莫高窟隋代第292 窟前室西壁的未知名故事画,根据遗存画面、榜题等内容来看,应为依《贤愚经·须达起精舍品》绘制的“祇园记图”。此图较为完整地表现了《须达起精舍品》所载“须达起精舍”“降魔”和“佛陀说法”三部分内容。是目前可知莫高窟同类题材中时代最早、内容最全、构图形式最复杂的一铺。该壁画的识读,不仅为该题材相关研究补充了重要原始图像素材,而且对全面认识和研究后世降魔变文、劳度差斗圣变等内容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发布时间: 2024-11-23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本文系统辑录了敦煌石窟中有关画匠、塑匠、木匠等工匠题记,首次全面考察了西夏、元代、清代和民国时期敦煌石窟中重绘壁画、重修塑像和维修石窟寺建筑等重修活动,重点研究了清代乾隆末、嘉庆初和民国四年的莫高窟塑像重修活动,提出民国重修塑像明显比清代重修塑像制作更精致、艺术水平更高,敦煌艺术中应补充民国塑像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