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东吴学术》
摘要:中国现代散文生命美学传统自鲁迅发轫。新世纪以来,文学对于万物生命的价值召唤,对于生命、文明和历史关系的思索,成为散文生命美学的创作机枢。夏立君散文借鉴并承续这一传统。他的散文拥有广阔的生命关怀意识,探寻生命本质的悲剧性,肯定生命的强力与创造性,建立以“时间”为符码的创作体系,在“大散文”和“小散文”合流中彰显独特的当代散文生命美学气质。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凑戏”是红色文艺运动初始阶段的一个重要现象,它以回归艺术本原为表现特征,追求大众参与艺术创作过程的“游戏性”与“娱乐性”,并且在这种群众性的“凑戏”过程中,去充分体现文艺大众化的本质特征。正是由于“凑戏”是一种回归艺术本质的文艺现象,所以它完全摆脱了五四新文学以来的“西化”影响,不仅为红色文艺运动积累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同时也在不断地提升工农兵大众的艺术素养,最终经过20多年时间的摸索与实践,开创出了一个“人民文艺”的历史新纪元。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清末民初的“白话文”运动,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意义重大。但是若将“白话文”视为“文 艺大众化”的历史源头,却并非一种历史事实。因为“白话”是一种“口语”,而“白话文”则是一种“文 字”和“文法”。对于底层社会不识字的平民大众而言,他们欣赏“艺术”主要是通过“看”和“听”,其“大 众化”的表现特征一直都客观存在;但“文学”却需要“阅读”,必须首先解决识字问题,才能通过文字去 欣赏“文学”。由于清末民初的“白话文”运动只单方面强调“文”的意义,既没有考虑到“文”与大众之 间存在的隔阂,更没有提出如何去解决“文”之大众化的有效方案,所以,无论是晚清还是五四,“白话文” 运动始终都是在知识分子场域内自我循环,不仅没有同“文艺大众化”运动发生直接关系,反倒是在“我们” (知识分子)与“他们”(平民百姓)之间重新挖掘出了一条难以逾越的思想鸿沟。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合作期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何其芳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 他早期的诗文创作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出世” 态度十分明显。 抗战全面爆发以后, 他又由 “出世” 转为 “入世”, 积极投身于全民族的反法西斯战争, 最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这就是学界所关注的 “何其芳现象”。 其实所谓的 “何其芳现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新文学现象, 它所反映的问题本质, 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世界观问题, 而是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 一直都在自觉坚守的文化人格问题, 即: “出世” 与 “入世” 这两种传统文化因素, 形成了他们文化人格中可以互相调节且可以自由转换的内在机制, 并根据其自身的生存环境不断地进行切换, 进而使自己始终都能够保持一种心态平衡。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1-23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中国早期文本中,器物凝聚着社会文化内容。从横截面切入,考察器物的制作和使用、种类和形态、功用和场合,以及对语言和思想的渗透,是一条观念史的研究路径。对器物之意义的考察,如果跳出作为修辞学的隐喻,我们可以发现更为深层的社会意识形态建构方式。事实上,人们对事物命名的方式,构成了一个隐喻系统。在此系统之中,器物参与了事物的制名方式。这是由于器物与社会生活中的礼制、道德和规范之间存在着直接关联。以器物制名,体现出器物对社会生活诸方面的规定。可见,在参照器物的基础上,人们制定了社会生活领域的基本规范和准则。从这个意义上说,器物凝聚了语文学意义上的概念史。元典之话语功能在于生长出中华文化的根隐喻,确立了后世得以言说的公共概念,这为中华文明构筑了思想根基。在此过程中,器物成为意义赖以生成的原型、名称和隐喻。探寻器物经验在古典语境中的线索,及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行踪,对探讨现代精神秩序具有参照意义。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 发布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作为法国女性主义的重要代表,伊利格瑞一直以性别差异为理论旗帜。时空是伊利格瑞用以构建性别差异理论的基本参照系,从时间观念上看,她认为生命的时间是连续、共享和分层的;从空间的观念上看,她把女性视为一个多重开放的空间。把形而上的时空理论介入到具体的现实层面,伊利格瑞试图对传统的语言模式进行突围。为此,她提出了“我爱向你”的语言革命,要求还给两性恰当的时空。以时空建构为理论支撑,以语言转变为实践道路,伊利格瑞为女性主义研究开出了一剂新药方。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7-09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金华五高”指南宋婺州人杜旗、杜旃、杜族、杜旋、杜旖五兄弟。他们皆有诗声,名噪一时,并与辛弃疾、陆游、叶适、朱熹、吕祖谦、陈亮等文学大家和当世名流多有往来酬唱。但因《宋史》无传、文集亡佚,“金华五高”为后世罕知。本文对他们的生平、交游情况予以考述,并对其文学作品进行辑补和论析。就文学成就而言,“金华五高”中仅有伯高、仲高、叔高有作品传世。伯高善词,步武稼轩,词风兼具慷慨豪迈与婉约哀怨;仲高长于诗,诗法杜甫,极沉郁顿挫之致。从古人相关评论和留存的作品来看,崇儒重理的思想倾向、哀感顽艳的情采、奇崛豪放的风格是杜氏兄弟文学创作的共同特征。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及其理论在精神向度上有四个特质:一是个体情感与家国情怀相融合;二是创新的精神指向和向经典学习、创造文学精品的经典意识;三是在创作题材、内容乃至思想倾向上的民本倾向和读者视野;四是追求尽善尽美和艺道合一。借由这四个特质能够深度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及其理论精神向度,在古今演变、古今打通的文化基础上,实现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及其理论精神向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而为新时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发展提供文化资源和文化动力,为造就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出文学及其理论的贡献。
分类: 历史学 发布时间: 2025-03-13 合作期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农民》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中央农民部主办的理论性刊物。从1926年1月到1927年7月一年半的出版时间里,《中国农民》报道披露农民疾苦,阐明农民运动的现实依据,揭示中国社会性质,指明农民革命对象;该刊着重研究农民问题,宣传农民革命思想,总结农民运动经验,鼓舞和动员农民奋起革命,并具体指导农民开展革命实践。《中国农民》的宣传报道及提出的深入开展农民运动的良方,对提高农民思想觉悟,推动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生活。审美生活的意义、状态、构成是美学的三件大事。文学阐释学的对象不是文学作品,也不是文学文本,而是在意义上呈现出时机化的、在时态上正在进行着的、在时体上流畅的且构成方式是绝对同时性的文学阅读生活。强制阐释的核心是审美生活之意义被偕越,继而造成其状态、构成被偕越,其实也就是系统性的去时间化。而要形成对强制阐释的免疫或消除之,就必须在确立原发性文学阅读生活这一对象的基础上,第一,不仅依靠反向推理,而且更要以正面的体系性建构,来洞察科学主义美学作为强制阐释的主流形态,在时机、时体、时态与构成方式的绝对同时性上,对审美生活实施去时间化的思想机制与语言表征。第二,理应把文学文本或文学作品还原为其原本的意向对象角色,牢牢把握审美生活在构成方式上的绝对意向性、绝对同时性;更应该在回忆与反思中来确保审美生活的完整性,使其时机、时态、时体、同时性复活,而不是把被回忆之物作为原发之物,造成强制阐释,同时也就造成了审美生活时间性的遗失。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柏格森的时间观是其哲学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他基于对传统空间化时间观的批评而建立了作为绵延的时间,并从中确立了自由。而在其整个研究思路中,柏格森都是以康德为主要参照系的。柏格森消解了康德时间观中的无限性、同质性、可量化等特点,将时间理解为流变性、连续性、渗透性的绵延。这样的时间与空间不再具有类比关系,从而奠基于绵延的自由、意识世界和奠基于空间的物理世界具有了本质区别。所以,适用于物理世界的逻辑推论的思维方式就不适合于用来认识自由和绵延。毋宁说,后者的意义依赖于人的直觉和体验。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澳门与内地是守望相助、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澳门华人的家国情怀作为一种持续性情感,长久以来经受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浸淫,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随着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在澳门的逐渐传播与接受,澳门华人的“家国”情怀也经历了从传统王朝国家观念向基于中华民族认同的现代国家意识的转变。抗战时期,“毁家纤国”成为澳门华人理所担当之责,澳门民众通过“话语-行为”机制来表达自身的家国情怀。由于澳葡当局执行“中立”政策,澳门华人的家国情怀表达在内容和载体上,不得不因应澳葡当局的政策变化而进行相应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