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 分类: 世界汉学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世界汉学》
摘要:最早接触欧洲文化和文学的中国人是一些16世纪末以来在海外留学的天主教人士,其中有部分人到澳门、日本或菲律宾留学。最早的、信息比较多的去欧洲的中国留学生是中国广东香山人郑玛诺,他于1645年从澳门到欧洲,1668年回国,1673年在北京去世。本文首先简单描述郑玛诺以前的中国留学生,此后叙述郑玛诺神父的一生,即他从澳门到欧洲的长期旅程,他在意大利和葡萄牙的学习过程以及他从葡萄牙经过印度回中国的路。郑玛诺也是第一位中国籍耶稣会神父。他在北京墓碑上的碑文是用拉丁语和汉语写的,为了解其生平提供了一些资料,而这个重要的文物于2018年6月在北京被重新发现。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 发布时间: 2025-04-21
摘要:日文语源罗马字,系一种新的针对日文词汇,包括汉语词、和语词和外来词的罗马字转写方案和编码系统,其特征在于分别根据日文三种不同源流的词汇的语源拟定相关词语的罗马字拼式。汉语词的语源罗马字借鉴根据关于汉语历史音韵的新理论和基于该理论的相关方法研发而成的中文汉字拼音,其拼式可与日文中用于汉语词的汉字高度对应;和语词语源罗马字则基于日语历史假名遣甚至上代特殊假名遣并采用经适当修改的日本式罗马字系统;外来语词语源罗马字则采用其语源形式作为拼式(编码)的基础。三种来源词汇的语源罗马字可以基本上实现拼式与相应词汇的一一对应,不仅基本消除了不同来源词汇内部的同音现象,还基本消除了不同来源词汇之间的同音现象。语源罗马字拼式(编码)中包含了日语现代假名遣所遗失、合并或变异的历史语音要素或语源要素,因而既可以以现代日语发音,也可以按照拼式(编码)在发音中体现现代日语中已经没有的语音差异。日文语源罗马字既可以用于日文文语文本或口语文本的输入,也可以用于将日文文语文本或口语文本转换成相应的语源罗马字文本,或者将语源罗马字文本转换成日文文语文本或口语文本。转换所得日文文语或口语的语源罗马字文本可用于日文汉字与假名混合文本不方便的场景,包括日文国际教育和交流及日文科技文献等领域。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 发布时间: 2025-02-22 合作期刊: 《肇庆学院学报》
摘要:二十世纪初中文报刊连载翻译小说多数作译者身份不明,单凭报刊刊登的翻译作品信息,难以判断它们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译。发行于香港和广州的期刊《中外小说林》刊载了若干名为“翻译”的小说文本,但这些小说的文本特征在多方面背离了翻译作品常规特点。1907—1908年发表在该刊物的《毒刀案》,看似是一篇“翻译”侦探小说,却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小说缺乏确实存在的原文来源;第二,文本沿用中文传统小说形式;第三,侦探破案模式不同于彼时西方常规侦探小说模式,不含显著科学元素。多个证据表明,该小说应为伪译。同时,研究发现,伪译者在小说中穿插了外国文化指涉,使其更好地满足彼时中国期刊读者的期待。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 发布时间: 2025-02-22
摘要:准确录入美观的希腊文是今日严肃的希腊语学习者、文献译者、古典学研究者和相关编辑人员理当具备的技能。86年前,“希腊文不易排印”无疑是令人遗憾的客观事实;然而时过境迁,排印希腊文已不再是难以克服的障碍了。柏拉图或者彼孜丹提昂的阿瑞斯托法内斯(Ἀριστοφάνης Βυζάντιος)更希望我们用希腊字母还是拉丁转写?从论文和译本审读者的角度上说,有明显希腊文录入错误的稿件或许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其质量。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既然“所有人在本性上都欲求知道”(πάντες ἄνθρωποι τοῦ εἰδέναι ὀρέγονται φύσε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开篇)——学习常见于中学数学和物理课本的、与拉丁字母非常相似的希腊字母,也是一件不违背人的本性、不乏乐趣而且并不艰难的事情。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2-22
摘要:韩国古代文人对道教呈现出不同的认知,既有人以亲自参与道教实践,将道教思想融入文学创作等方式肯定道教文化,也有人从道教斋醮、道教修炼、道教方术中的俚俗妄诞成分、中国历代统治者因崇道而亡国、围绕昭阁署的废除等角度批判道教,亦有人认为儒道释三教同出一源,三教一理,还有人持有儒道释三教本体既殊,区别很大等观念。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分类: 其他 >> 其他 分类: 哲学 >> 宗教学 发布时间: 2025-02-22
摘要: 带有道教典型特征和典型意义的“神仙”这一人物形象渗透于韩国汉文小说创作的诸多方面。其中,小说所涉及到的中国神仙,可大致分为道派仙真、道门俗神和上古仙人三种类型,而《玉皇纪》则是一部专门敷衍中国仙人的寓言寓话类小说。从中国神仙在韩国汉文小说中所承担的角色功能来看,小说或沿袭中国神仙的原有形象,将其发展成为一种道教象征;或将中国神仙作为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内容和结构上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或把中国神仙视为小说的叙事重心,引领小说走向,导引小说主题。不仅如此,诸如中国人民敬奉的关羽和岳飞,还一度成为朝鲜人民竞相崇祀、礼赞的神仙,鼓舞着两国人民投入到抵御外敌,保家卫国的战斗中。不仅如此,韩国汉文小说还仿照中国神仙形象,炮制出许多本土神仙,他们与中国神仙一起,共同绘制出东亚道教的靓丽风貌。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 发布时间: 2024-12-18 合作期刊: 《数字人文研究》
摘要: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从时间演变和内容分类两个角度,对日本计量文体学(stylometry)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并通过典型研究总结其特点。日本计量文体学的发展路径呈现出鲜明的本土化特征:20世纪30年代,日本计量文体学在几乎未受西方理论影响的情况下,萌芽于心理学领域;60年代前后,计量国语学会的成立推动了语言计量方法的普及;9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和统计学的进步,该领域进入成果丰硕的繁荣期。在这一漫长积累过程中,日本计量文体学逐步形成了以计量为基础,语言学、心理学与文学等多个领域交叉,文理融合、问题导向的文学研究特色,积累了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为国内文学研究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 发布时间: 2024-12-16 合作期刊: 《肇庆学院学报》
摘要:近年来伴随以日语作为高考外语语种考生的爆发式增长,高校《大学日语》课程教学受到明显关注。如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已成为高校培养一专多能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关键要素。利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绘制近十年我国大学日语教学研究知识图谱,从文献数量、核心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突现词等角度,分析呈现大学日语教学研究的热点与趋势,旨在为新时期高校外语教学与研究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与方法借鉴。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 发布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 发布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 发布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 发布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作为法国女性主义的重要代表,伊利格瑞一直以性别差异为理论旗帜。时空是伊利格瑞用以构建性别差异理论的基本参照系,从时间观念上看,她认为生命的时间是连续、共享和分层的;从空间的观念上看,她把女性视为一个多重开放的空间。把形而上的时空理论介入到具体的现实层面,伊利格瑞试图对传统的语言模式进行突围。为此,她提出了“我爱向你”的语言革命,要求还给两性恰当的时空。以时空建构为理论支撑,以语言转变为实践道路,伊利格瑞为女性主义研究开出了一剂新药方。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 发布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狄更斯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其创作的小说中包含大量关于饮食的描写,包括食物的外表口味、烹饪手法、饮食器具和就餐环境等,不仅生动展示了十九世纪英国的饮食文化样貌,而且直接影响了英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在狄更斯的三部长篇小说《雾都孤儿》《远大前程》《双城记》和中篇小说《圣诞颂歌》中,食物具有多重的叙事功能和社会属性,人与食物的主客体关系充满矛盾张力,文本中的饮食书写更是直接关联着英国的国家形象。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 发布时间: 2024-09-19
摘要:模糊限制语普遍存在于交际中,它在外交发言人话语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语料库方法统计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本研究旨在对比中国和美国两国外交发言人在其应答话语中使用模糊限制语的异同,并且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来展现其中所反映出的思想意识形态不同。结果表明,中美外交发言人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总体上相当,但在其不同细分类别上有所差异。这体现在美方更频繁使用变动型模糊限制语(简称变动型),尤其是程度变动型;而中方更频繁使用缓和型模糊限制语(简称缓和型),尤其是间接缓和型。结合案例,中美发言人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差别反映了两国在文化价值观念、外交思想和国家立场层面的思想意识形态差别:中方发言人使用的间接缓和型高出美方两倍并且直接缓和型中的前二高频词都是集体性身份做主语,而美方个人主义文化价值观则凸显在其发言人较少使用间接缓和型而最高频地使用“I think”等体现个体平等性的直接缓和型;“我们希望”“中方支持”等高频词展现了中国合作共赢等的外交思想,而美方发言人则常借助“I think”等缓和型隐含表达美国的人权外交和维护美国领导地位;程度变动型更多用来维护国家立场,我们发现,在同一主题事件上对其的不同使用可以表达完全不同的两国国家立场。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技术学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技术学 发布时间: 2024-09-09
摘要:本研究运用系统综述的方法选取了CSSCI和外语核心期刊发表的51篇有关数字化外语学习情绪的文章,并对纳入研究的研究趋势、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进行了内容分析。研究发现:(1)51项研究所应用的数字技术已从早期的数据化技术演进到当前的智能化技术,但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最少;(2)情绪主题从早期的焦虑等负面情绪,逐渐转向了对“愉悦”、“兴趣”和“信心”等积极情绪的关注,近年来还出现了“心理弹性”“幸福感”等更多元的主题;(3)51篇文章从多学科视角出发,广泛采用了学习焦虑理论、学习投入理论和控制价值理论等理论框架;(4)研究结果主要围绕“数字技术如何塑造情绪”、“情绪在数字与传统学习环境的差异”、“情绪对学习成效的影响”以及“情绪与人口学特征的关系”等关键变量展开。本研究为外语学习情绪研究提供了不同发展阶段的累积证据,也为数字时代的外语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参考。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 发布时间: 2024-08-23
摘要:“形象”是一个视觉用语,指人们描绘或记录视觉感知的产物,人们却在各自不同的知识领域(例如,图像解释学、象征论、位相学)的意味上使用该词。“形象”观念在欧洲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衍变史:从古希腊时期到16世纪, “模仿”、“譬喻”等观念是文艺批评的主流词汇,而“形象”本身只是隐含的观念。在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和黑格尔进而把作为诗学、美学的理想观念,甚至是文学艺术中无所不包的精神存在。马克思主义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论述了形象的观念。20世纪理论家从原本的、引申的、比喻的意义上分析了形象的本质,尤其是对精神形象、词语形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8-23
摘要:网络问卷程序为教研人员提供了相较于纸质问卷更加便捷、经济的开发与实施问卷调查的手段。但文献计量结果表明,在中小学外语教学研究领域所呈现的问卷中,仍存在诸如题项表述多重维度、有预设,选项范围交叉或不连续等许多问题,削弱了结论的科学性。本研究依托“中学生英语阅读品格调查问卷”详细介绍了包含建立逻辑框架、设计问卷题项、试测与修改等环节的网络问卷编制流程,为教师开展严谨的外语教学研究提供帮助。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08-15
摘要:在第23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的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三个前所未有”,以此阐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含义。中国以新的面貌步入世界政治和经济的核心舞台,“中国模式”作为冷战结束后发展模式的一个关键部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正逐渐显现。然而,我国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仍然遇到不少挑战。为了打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话语权上的主导地位以及它们对我国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限制,中国应当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共同追求繁荣发展。因此加强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如非洲法语国家和拉美西语国家的交往进而提升中国国际地位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关键词筛选并获取非洲法语国家以及拉美西语国家本地媒体文本,并以此建立语料库,同时整体了解区域国别背景下中国形象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建构现状。其次通过词频分析、语义网络建构、文本情感分析等方法,分析其媒体在文本和话语实践中建构的中国形象以及建构方式。再通过问卷和半结构化访谈的调查方式,研究非洲以及拉美地区的媒体对读者眼中的中国形象的影响程度。最后根据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综合分析并总结目前中国形象在第三世界国家构建的策略,并分析其优势与不足,借助马莱茨克传播理论和模式探讨其视域下我国国家形象塑造的路径选择。希望本研究能够为中国形象构建的方式提供可行性建议,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出,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和建构“强大的中国”形象提供可行、发展性的建议和参考。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 发布时间: 2024-08-08
摘要:空间形式几乎是所有时代和所有文化共有的文学经验与文学阐释的重要方面。空间首先是一个物理的观念,极早成为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基本内容。欧洲物理学、哲学、形而上学关于空间及其属性的争论持续了2000多年。空间、地理空间、社会空间、空间形式、空间批评、空间转向是一组相互关联的人文观念。1945 年约瑟夫·弗兰克提出了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空间批评发生于1950–1980年代,巴什拉尔、勒菲弗尔、福柯、詹明信、曼德尔、哈维等从人文地理学、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理论等角度越来越多地关注了空间理论。“空间转向”发生于1990年前后。21世纪初期,其革新的学者范式及其方法迅速从人文地理学扩展/散播到哲学、文学、艺术研究诸领域。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 发布时间: 2024-08-07
摘要:国内学界多将Leadership译为“领导力”,并对其衍生组合概念加以泛化且随意地使用,如教育领域中Educational Leadership,Principle Leadership及Teachers Leadership。既有研究鲜见对Leadership词源和文化视角的严谨考量,不仅无法把握其本质,也引发本土“领导力”研究的歧义模糊。鉴于leadership首义非单一的丰富性,未来相关探讨需结合具体领域或情境对其合理释解。中国领导力的探讨应超越leadership的窠臼,整合本土“领导”与“力”的经典意涵开展知识创新与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