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妙”“巧”“道”:先秦匠学体系的四大核心理念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先秦儒道墨诸家均对中国古代匠学体系的构建做出了贡献。儒家匠学体系的核心理念是“利”,利指器之良。器之良一是能优秀地实现功能,二是合乎礼制。制器有两种利,前一种利关乎生产,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后一种利关乎政治,是国家制度的体现。正是因为这样,制器在中国儒家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道家的匠学体系的核心范畴是“妙”。妙是道的审美显现,匠艺工作以道为本,以技为用,以艺为乐,将人与天合上升到天与天合。以天合天即为合道,合道必然生妙。墨子的匠学体系核心概念为“巧”。巧来自法,法来自自然,因此自然有大巧。自然的大巧,人是不能达到的,但人尽可能做到极致,这种极致,墨子称之为“至巧”。至巧对人有利,此利不是统治者之利,而是人民之利、天下之利。三家道论,基本精神相通,各有侧重,最终目的一致,共同构建了中国的匠学体系。

  • 宋明儒学诸概念的意义演变及其关系——以“宋学”“道学”“理学”为中心的考察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宋明儒学的名称概念可分为一般总称概念和特殊学派概念两类。一般总称概念中,宋学概念大体上经历了从中义(宋代义理之学)到狭义(与阳明学相对的朱子学)再到广义(与汉学相对的宋学、宋元明清义理之学)的意义演变;道学概念大体上经历了从广义(道统之学)到狭义(程朱道学)再到中义(宋明道学)的意义演变;理学概念大体上经历了从广义(义理之学)到中义(性理之学)再到狭义(程朱理学)的意义演变。特殊学派概念中,源自中国并传到东亚儒家文化圈的朱子学、阳明学概念经历了从狭义(朱学、王学)到中义(理学、心学)再到广义(东亚朱子学、东亚阳明学)的意义演变。此外还有隶属于上述学派概念的濂学、洛学、关学、闽学等中国地域学派概念,以及朝鲜退溪学、日本崎门学等东亚近世儒学学派概念。从意义演变及其关系来看,这些宋明儒学与东亚儒学名称概念都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内涵,相互之间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交涉关系,因此必须从历史脉络和思想体系出发对它们的意义和关系进行清晰界定。

  •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视角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于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又一次理论创新,从文化思想层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它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内容与文化使命,从文化维度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价值基础,提供了精神力量,并指明了未来方向。

  • 基于说者的证言不公——以证言反个体主义为视角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2-22 合作期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 根据英国哲学家米兰达·弗里克的研究,证言不公是一种由听者发起、针对说者的不公现象,主要体现为因歧视性身份偏见而导致的对说者的证言可信度给予不足。该概念一经提出便引发了广泛讨论,后续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展出了更多类型的证言不公。然而,受限于个体主义证言知识理论,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于听者一侧,而较少关注说者的认知行为及其衍生的伦理影响。与之相对,反个体主义证言知识理论强调在证言知识辩护中,说者与听者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借助反个体主义的理论视角,可以识别出两类基于说者的证言不公现象,即证言拒绝/忽视与证言操弄。前者指的是说者因为身份偏见而忽略了自身对于他人的证言传递义务,从而拒绝或忽视他人的认知需求,这表明偏见对主体的证言行为的负面作用不仅限于对他人的证言可信度赋予,同时还会影响主体对知识的传递选择;后者则是利用听者的证言感官或证言推理能力误导其证言判断,这揭示了证言可信度判定并非听者单方面理性运作的结果,而是同时取决于说者对于自身形象的呈现。通过将说者纳入证言不公的考察范围,一种更加完整的证言交互图景由此得以呈现,不仅进一步拓展了现有的理论框架,也为探寻证言公正的解决方案提供了必要的思路补充。

  • 从康德出发理解人的尊严——谈《人的尊严和生命伦理》中的一个核心议题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程新宇的《人的尊严和生命伦理》紧扣人的尊严这个议题,从西方尊严理论的历史演进入手,提炼出尊严概念的双重内涵,又以人类尊严作为理据澄清了当前生命伦理学中的若干争议,是一部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新著。本书在理论建构方面,倚重康德的尊严观,针对国外通行的两种康德尊严观诠释,提出了一种富有层次的新解读,这为推进康德尊严观研究乃至于构建一般的尊严理论提供了扎实的基础。恰当理解康德尊严观的关键在于澄清何谓尊严主体。康德思想中尊严主体具有双重含义:一是理性存在者本身或道德主体本身,二是理性存在者的道德活动所展现的德性。康德式的尊严观确立了平等尊重的底线,凸显了道德改善的价值,并能兼容诸多的社会性价值要素,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充足的理论潜能。

  • 竞争、生产力与“机器换人”——智能时代人的本质和自我认同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3 合作期刊: 《学习与实践》

    摘要:当代人工智能以机器对人类智能的模拟甚至超越为目标,它首先促进了生产智能化,并用智能生产力拓宽了人的劳动本质的实现路径。然而,智能机器人的大量涌现又使人机之间的传统界限日渐模糊,其结果便是不但剧烈冲击着文艺复兴以来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认知,带来了人的自我认同危机,而且展现了机器控制人类的趋势,使整个人类的命运前景处于巨大风险之中。站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立场,“新卢德分子”轻率地拒斥所有智能技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要将对智能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转变为共产主义应用,构建新型的人机共生关系,进而在技术进步中整体推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

  • 中华美学史的性质及内在逻辑论

    分类: 哲学 >> 美学 发布时间: 2025-01-11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对于中华美学史的性质及内在逻辑,可以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中华美学的民族性。中华美学是中华民族的美学,中华民族文化以汉文化为灵魂,却绝不只是汉族文化,它熔铸了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诸多民族的文化精神,突出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理念、精神、传统。第二,中华美学的国家性。中华美学的国家性奠基于周朝,周朝的礼乐文化既是政治文化,又是审美文化。中华文化中的主要学派儒、道、墨等的美学思想均见出鲜明的国家性。第三,中华美学的文化骨架。其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三大流派:儒、道、释。儒家美学重社会,道家美学重自然,释家美学重心性。三者相对而又互补,共同构成中华美学的文化骨架。第四,中华美学的诗性品位。《诗经》《楚辞》和唐诗的巨大影响构建了中华美学的诗性品位。第五,中华美学的基本精神。其体现在对审美本体论的认识上,道家的美在自然与儒家的美在文明的统一,构成了中华美学的基本精神。

  • 晚清学者对谏官制度反思的两种向度——以魏源与郭嵩焘为例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1 合作期刊: 《廉政文化研究》

    摘要:同属晚清湖湘学者的魏源、郭嵩焘,虽对谏官制度皆有所反思与批评,但二人在态度和立场上却有很大区别。魏源依托于《周礼》“古无谏官”的政治传统对后世“谏官专言”的政治现象进行批判,其目的在于打破谏官对言路的垄断,希望所有社会成员都有机会进言献策,进而防止权力腐败、权力滥用与决策失误。有别乎此,郭嵩焘虽然也认识到“谏官专言”的政治弊病,呼吁当局应当广开谏诤之路,但是基于晚清出现“议论劫持朝政”的现象,他对于民众言论政事一直秉持保守和警惕态度。魏源与郭嵩焘对谏官制度的反思呈现出了以民众限制权力和民众是否具有理性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问题向度,是平民主义与精英主义政治倾向的典型表现。

  • 晚期福柯新自由主义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与主体性关切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23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权力/知识框架是福柯对新自由主义进行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基于这一方法论,福柯创造性地发展了法国科学史中基于“断裂”概念对科学作为普遍真理的质疑,关注知识起源和普遍化过程中的偶然性以及知识与权力的互动。通过考察新自由主义的断裂特质,福柯揭示了其起源的偶然及逻辑上的混乱,消解了其作为真理的地位,并进一步表现出对主体命运的关切。主体被作为“权力/知识”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做了专断的定义和规训,成为臣服的主体。但是,如果对这种专断的真理和权力体系进行反叛与断裂,就有可能指向能动性的主体的重建,并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性。

  • 《海国图志》中“长技”的多重义蕴及其深闳的改制理想——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再诠释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20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师夷长技以制夷”一语的解释重心不在“坚船利炮”“师夷”或“制夷”,而在义蕴丰厚的“长技”一词。结合对《海国图志》全书的分析,此短语至少有四重义蕴:其一,“师长技”标志着中英长技的相对地位极其不平等:其二,长技的典范是于技术化的英吉利国内处于核心地位的蒸汽机;其三,社会技术化因民主政制而获得更充分发展,而其起步则需要突破宗教的束缚:其四,内蕴机器运动原理的“神天之神”命题,以理论化的形式表达了技术的崇高地位及其对宗教思想的解构。要而言之,此七字短语在魏源的思想里对应两条改制路径:一是效法彼得大帝改革的外缘型社会技术化;二是取法弥利坚国(被魏源理想化的美国)崛起的内生型社会技术化、民主化。因此,此短语并非如学界长期以来所认为的仅指向“坚船利炮”这样的技术表象,而是既包含复杂的思想层次,又蕴涵深闳的改制理想和改革思路。

  • 圆瑛法师对佛教现代化发展的贡献及意义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作为中国佛教协会的首任会长,圆瑛法师对近现代佛教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在近现代社会变革与佛教改革的交互影响下,圆瑛法师在组织建设,佛化教育、爱国爱教等方面作出了符合时代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圆瑛法师一直坚持保护传统教义,坚持在延续传统教制的基础上对佛教教育进行革新,其教育实践亦实现了学修一体以及丛林与学院相统一的目标,对佛救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对佛教现代化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和现世价值。

  • 《海国图志》中“长技”的多重义蕴及其 深闳的改制理想——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再诠释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师夷长技以制夷”一语的解释重心不在“坚船利炮”“师夷”或“制夷”,而在义蕴丰厚的“长技”一词。结合对《海国图志》全书的分析,此短语至少有四重义蕴:其一,“师长技”标志着中英长技的相对地位极其不平等;其二,长技的典范是于技术化的英吉利国内处于核心地位的蒸汽机;其三,社会技术化因民主政制而获得更充分发展,而其起步则需要突破宗教的束缚;其四,内蕴机器运动原理的“神天之神”命题,以理论化的形式表达了技术的崇高地位及其对宗教思想的解构。要而言之,此七字短语在魏源的思想里对应两条改制路径:一是效法彼得大帝改革的外缘型社会技术化;二是取法弥利坚国(被魏源理想化的美国)崛起的内生型社会技术化、民主化。因此,此短语并非如学界长期以来所认为的仅指向“坚船利炮”这样的技术表象,而是既包含复杂的思想层次,又蕴涵深闳的改制理想和改革思路。

  •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展与稳定关系的伦理均衡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社会伦理的核心问题,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正确协调二者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均衡发展,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重大理论问题。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均衡发展的伦理指南,而社会稳定是社会秩序的正常化,是社会发展的常态。实现在稳定中发展与在发展中稳定的统一,既是社会治理的目标,也是社会治理伦理均衡的核心。通过伦理均衡实现社会稳定与发展的统一,还要注意现代社会因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特征,这就需要有一种“非常”伦理智慧来处理社会不稳定因素。对待社会发展还需要有历史的伦理眼光,正确看待社会的短暂衰落现象,保持好历史主义的伦理立场,稳中求进,进中求稳。

  • “原儒”视域下的“中国哲学史”探源——熊十力晚年思想定论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6-06 合作期刊: 《文史哲》

    摘要:“儒”和“儒学”的溯源问题,关系到如何界定中国文化思想的本源及其宗脉。熊十力《原儒》一书在探寻儒学的本源时,阐述了他对“中国文化向何处去”“中国向何处去”等时代问题的省思。围绕此中心议题而展开的,一是以“哲学”界定儒学的知识性质,称儒学开启了中国轴心时代“哲学的突破”的序幕;二是梳理儒学在先秦的分派,藉此重建一种具备现代性的儒家学统;三是确认《易》为中国哲学之源,称《易》奠定了中国哲学的特质及其核心问题;四是论证诸子为儒家的“支与流裔”,儒学与诸子学的源流关系,呈现了先秦哲学史中经与子之间的互动互渗现象。熊十力的“原儒”既以儒学为正统,又尝试融通儒学(经学)与诸子学,从而建构一种具备现代性的新学统,由此开出科学、民主、平等等价值观念。

  • 康德与道德虚无主义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6-03 合作期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道德虚无主义否认道德的真实性,其典型主张是道德本身就是子虚乌有之事。虽然康德尚未明确认识到道德虚无主义之概念,但他在反驳道德怀疑主义时,曾附带地提及并回应了道德虚无主义的观念。在其主要著作中,康德以“隐性”的方式坚定地拒斥了道德虚无主义。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通过道德法则的效力阐明了纯粹理性本身就是实践的,为道德奠定理性之根基,从而展现了道德虚无主义之不实。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除了正面揭示人作为理性存在者始终秉有道德兴趣,还通过道德兴趣缺失者的思想实验,展现了人只要懂得利害计算,结合上帝和来世的可能信念,就可以产生出道德的“类似物”,这也以特殊方式彰显了人类的道德本性。在《纯然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中,康德通过对人性善恶的阐述,特别是对人性中“善的种子”的深入刻画,表明不存在对道德无感的人,由此最终拒绝了道德虚无主义。康德有力地确证了人的道德本性,其最大教益或许是,在一个道德虚无主义甚至各种类型的虚无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人依然可以相信理性,选择崇高。

  • 现代政治哲学中的财产权问题:从洛克到马克思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财产权问题是现代政治哲学发展中的主线问题。洛克率先以自然权利学说为框架建立起关于财产权问题的理论,但也遗留了需要由后来的政治哲学家进一步解决的理论问题。休谟、康德、黑格尔将财产权把握为一种获得性和社会性权利,这无形中推动了现代政治哲学的发展,特别是使现代政治哲学在解决理论与现实相脱节、相断裂上向前走了一大步。马克思在制度批判的层面上,极为深刻地揭示了缔结和固化在财产权背后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从而在理论上刻画了真正的现实,也从根本上解决了洛克遗留的问题。自洛克至马克思,政治哲学家们对财产权问题作出的不同解析,表征着现代政治哲学在理论上经历的嬗变和不断深化的过程。

  • 《尚书》民本思想的现代诠释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尚书》是传统政治哲学的经典,本文以哲学的诠释为主,旨在揭示《尚书》民本思想的意蕴,阐发其现代价值。《尚书》是中国民本思想的发源地,后经孔子、孟子的继承与发展,民本思想达到完备形态,成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主流和特色。本文借用现代政治哲学中正当性与证成性这一对范畴,对传统民本思想加以分析。以德配天属于政治正当性的范畴,是政道;为政以德属于政治证成性的范畴,是治道。

  • 毛泽东关于中国共产党纪律问题的哲学思考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18 合作期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毛泽东从参与中国共产党创建时起就重视党的纪律建设,不仅从一般意义上阐明了党的纪律要求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党的纪律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使党的纪律具有了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成为有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据的规范和要求。这一哲学基础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唯物史观出发思考中国共产党的纪律问题;二是阐明党性与个性的辩证法;三是强调中国共产党纪律的自觉原则。中国共产党的纪律之所以能成为铁的纪律,之所以能获得广大党员的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是与党的纪律具有这种哲学基础分不开的。

  • 人工智能创造力建模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走向及其创新观意义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2-17 合作期刊: 《社会科学战线》

    摘要:人工智能最新的创造力的建模不只以人类的创造力为 “原型实例”, 而且创造性地模拟非人的进化过程、 生态系统等的创造力。 相应地, 非人类中心主义创新观及以之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创造力建模走向应运而生。 基于创造力原型实例多样论而发展出来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创新观尽管暴露了常识和传统创新观的片面性, 为推进人类的创造力认识的过程贡献了重要的真理颗粒, 且在 AI 和计算创造力的最新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但有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的片面性。 人的创造力尽管不是 AI 建模创造力的唯一的原型实例, 但无疑是一个重要的、 最值得建模的榜样。 要让 AI 创造力的建模和机器实现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仅像已有的计算创造力那样关注创造力的行为效果的建模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加强对创造力内在过程、 机制、 变量与实现条件的解密, 探讨其计算实现的原理与方法。 

  • “文科无用”论、人工智能与新文科的出路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新文科教育研究》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兴起,坊间“文科无用”论甚嚣尘上。这一质疑跟对象的切近性、对成果加以事实和逻辑核查的困难性、进步的不明显性以及价值导向上的弱市场属性和非力量性等文科固有特征密切相关,同时又被文科研究者改写式诠释、套用式应用等工作特点所强化。文科研究者的工作特点派生于文科固有特征,且可以动态调整,因此相应质疑远不如对文科固有特征的质疑来得严厉。然而,所有激进的反文科立场都涉嫌对理工科标准的超范围使用,是一种未经有效辩护的文科观点。其实质是对轻率文科观点的放纵而非对严肃理工科的立场重视。作为理工科自我迭代的衍生品,人工智能虽展现出极具潜力的应用前景,但由于缺乏情感、直觉和创见,它无法在文科领域取代人类。当前新文科建设应守护文科的人文要素,避免让文科单纯沦为新技术应用场景,避免“第三种文化”运动中的激进立场,以真正促进文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