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宜的流动:晚清中原土特产苦途贩运研究——以恒兴祥商号信稿为中心的考察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晚清时期普商曾在中原市镇周口开设恒兴祥商号,留有光绪二十四年(1898)至二十五年(1899)的30余封书信。信稿显示恒兴祥号所从事的是汉口与周口间的金针菜、香油等土宜长途贩运,同时经营纸张、枣、瓜子、中药等商品,亦兼营金融业。该商号在土宜的采购、运输、销售上有较为成熟的运作模式,灵敏把握行情、谨慎经营,信息沟通制度化,有良好的商缘。但圈于传统经营模式和理念,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在国内市场日益融入近代国际化商业贸易体系之际,恒兴祥依然按照明清以来传统模式开展经营,墨守成规,虽有盈利,但难有大的突破。

  • 《算学启蒙》中的香料经济新探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算学启蒙》中有关香料方面的算题,涉及元代市舶司的“双抽”和“单抽”、纸钞与铜银钱并用,以及各种香料的价格等问题。诚然,这些问题的解决,确实需要综合多种史籍来参互求证,但毋庸置疑的是《算学启蒙》起到了为其他史籍所无法取代的独特价值和作用。实际上,元代大德年间所发生的许多经济现象,都或多或少在《算学启蒙》一书中有所体现。随着学界对中国古代算书之史学价值的认识愈来愈明确,经济数学、数学社会学等新的交叉学科应运而生,我们不能仅仅囿于从纯数学的角度去解读《算学启蒙》,因为《算学启蒙》本身具有更重要的经济史和社会史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 晚清民国时期北部边疆甘草市场及国际贸易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晚清民国时期,北部边疆先后至少有66个县、旗出产甘草,形成西北、东北两大产地带。在甘草市场体系中,产地市场以草厂形式存在;中级市场在西北先后有归化城、河口镇与包头,在东北有郑家屯、赤峰与奉天。甘草起初以祁州、禹州为高级市场,并较早加入沿海贸易。北洋开埠早期,甘草输出港长期以烟台为主,天津为次;1898年前后天津取代祁州甘草集散地位并于1902年后迅速成为北部边疆最大甘草终点市场。1931年受抗战影响,甘草终点市场呈现天津、大连、营口三足鼎立态势。自1863年以来,甘草出口长期以日本、香港等东亚地区为主,仅在一战期间短暂转以美国、加拿大为首。甘草作为北部边疆大宗药品,其自身市场体系与国际贸易变迁也是港口腹地研究的重要个案。

  • 北宋粮食储备与流通对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的启示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当前,我国仍存在耕地数量降低、农民务农数量减少和种粮收益不高等问题,需要从国家到个人、思想到行动两个层面上采取措施,才能有效缓解。我国宋代粮食市场突出特点是地区间转运贸易发达,随着北宋粮食贸易的日渐活跃,百姓获得粮食渠道的拓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的粮食储备压力,影响了当时的粮食安全标准。北宋农民的赋税负担十分繁重,富民、地主粮食储备较为可观,官方与民间的粮食储备总量存在差距,具备藏粮于富民的特征。宋朝廷利用制度性和市场性的手段,将粮商作为国家的后备粮仓,灵活地缓解了官民粮食储备差距悬殊的矛盾。粮食流通在不同区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不同的粮食来源和运输距离揭示了政治力量与经济力量在南、北救荒上的不同分配,北方地区的灾荒救济以官方力量为主,南方地区则以民间力量为主,粮食的性质、流通方式存在较大区别,影响着救荒效果。以北宋时期为鉴,当前我国应切实关注民生问题,构建多种形式的土地耕种格局;合理统筹全国区域性粮食流通,完善重大灾情下的粮食供给体系;树立科学粮食储备观,全方位增强社会戒奢从俭意识。

  • 辽朝皇帝上尊号与对外关系探析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1-11 合作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辽朝皇帝即位时上尊号,在位期间有的皇帝还上尊号,体现了中国古代北方草原行国政治文化传统和中原唐朝制度的结合,是辽朝礼制的重要内容之一。辽朝皇帝在位期间所上尊号用词多且滥,多与对外军事行动密切相关,反映了辽朝对外关系的变化。太祖神册元年(916年)上尊号表现了阿保机由草原行国可汗到“有行国、有城国”蕃汉共主的转变,扩张重点转向农耕地区。太宗会同元年(938年)上尊号标志着辽朝成为中原后晋的宗主,开始逐鹿中原。圣宗和兴宗在位期间上尊号反映了辽与北宋、高丽、西夏之间关系的变化。尽管辽朝皇帝上尊号也是上骄下谀、粉饰太平的表现,但是作为一种神化皇帝的政治举措,对于巩固契丹贵族统治还是具有一定作用的。

  • 金朝铜币的生产及管理探析

    分类: 历史学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摘要:金朝在建立政权初期的四十余年时间里,虽然未自铸铜币,但统治者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对钱币进行管理。海陵王迁都后,由于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使得原有货币难以满足社会需要,于是金朝开始自铸铜币,世宗,章宗时期继续铸造铜币。为了能有效管理铜币,金朝政府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了相关管理机构,协调合作,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控,以保障经济的正常运转,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但金朝对铜币的生产和管理也存在一定弊端,造成了对百姓的剥削。另外金末政府疲于应付战事,无暇顾及铸币的生产和管理,最后在多种因素影响下,金宜宗被迫放弃自铸铜币,货币体系濒临崩溃,金朝对铜币的管理才最终宣告失败。

  • 绍述故事:宋徽宗州县分曹置案变革述论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分类: 法学 >> 法律史 发布时间: 2024-11-01

    摘要:宋初地方官制一体沿袭唐末五代,故既有盛唐之旧制,又有藩镇割据对地方人事侵越之遗风。元丰改革后,宋中央行政官制大体回归三省六部体例,而于州县官制则尚未顾及,“独选人官称未正”,仍实行幕职、诸曹双系统官制。宋徽宗时为改变地方官制中名实混淆、升迁过速之乱状,分别于崇宁、政和年间两次改革州县选人官制,以使事体归一,扩助吏员,一度建立起单系统地方属官制度,其分司制衡的精神也在减弱。北宋灭亡,南宋复旧,此次改革存在20余年后终归夭折,但分司原则又得以延续。徽宗时期州县分曹置案改革是宋代回归盛唐地方行政典制的唯一努力,第一次在政治制度方面实现了地方与中央政务六事的对口衔接,是明清地方政务分为六事的制度渊薮。

  • 宋代四川地区镇市发展探析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8-08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宋代四川镇市得到普遍发展,其数量和密度都位居全国前列,并在城乡之间承担着丝、茶和盐等商品货物 的重要集散功能。其发展主要得益于乡村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与农业经济的进步,及其与州县城市繁荣发展的工商业经 济的市场化互动。另外,宋代四川镇市的发展也与地区赋役负担相对较低和赋役租佣形式的货币化趋势等因素有关。 就密度和发展水平而言,四川虽不及以两浙为主的江南地区,但乡村经济的商品化程度已较高,较大程度地推动了区域的 城镇化进程,优化了区域经济地理格局,促进了区域社会结构的转变,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 辽代有“短陌”吗——与宋金对比视域下的辽代货币运行机制再思考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短陌是中国古代金属货币流通领域内的常见现象,尤以宋金最盛。可处在同时期的辽代却没有短陌的明确记载。从机制成因而言,辽代大致满足宋金局部钱荒与通货膨胀、多种货币差异、赋税货币化和百姓投机等基本条件,但官方层面却从未对短陌有明确规定。尽管在布帛为通货的交易体系中,辽代民间可能存在小规模短陌现象,但却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起步晚等特征。辽代短陌刚刚出现萌芽便随国家的灭亡而被扼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