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6 合作期刊: 《武陵学刊》
摘要:大学生数字劳动素养是大学生应具备的与新发展理念相契合的数字劳动价值观念及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育大学生数字劳动素养不仅是大学生在数字化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新型劳动者素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客观需要。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价值冲突、技术工具主义对劳动者主体性危机的扩张以及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所面临的现实困境都制约大学生数字劳动素养的提升。因此,提升大学生数字劳动素养,必须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引导,聚焦劳动教育价值目标;增强学生技能,提升其复合性能力;促进多元主体的联合培育,构建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数字平台管理,筑牢数字劳动安全防线。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4-01
摘要:革命场馆镌刻着历史的记忆,融汇着鲜血与信仰的力量,是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革命场馆现实叙事场景与学生历史记忆的价值同构性、虚拟仿真线上课程与线下课堂实践教学的耦合共生性、革命场馆实践空间与高校思政理论空间的融合互促性,为馆校协同育人提供现实契机和可能。“大思政课”视域下馆校协同育人仍面临资源缺乏“大”统筹、目标缺乏“同”一性、评价缺乏“优”健全等问题。为切实推动馆校协同育人创新融合发展,需将历史的深邃与时代的活力紧密结合,采取共筑红色讲解团队、推动课程形态升级、优化展览内容设计、完善智能化安保系统以及创新考核评价机制等措施,实现革命文化教育新突破,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18 合作期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之义,是实现人民精神富有的必由之路,更是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展现中国形象的必然要求。在重要原则上,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以坚持党的领导、坚守人民立场、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准确把握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必然趋势等方面为根本遵循。在实践进路上,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二是立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三是发挥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着力培育造就规模宏大的文化创新人才队伍;四是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着力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五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为坚持走和平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孕育而来的精神财富,不仅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更有利于引导青年大学生涵养家国情怀,树立拼搏精神,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从致“知”、涵“情”、坚“意”、笃“行”四个维度,探索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新路径,以认知教育为基础、以情感化育为重点、以意志培养为关键、以实践锤炼为拓展,充分运用课堂主渠道、融合劳动教育主实践、利用校园网络主阵地,接续社会文化主资源,构建“知情意行”视角下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多维立体育人体系。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是对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过程的本质特征和运动规律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必然性”的理论表达,集中表现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历史环节的逻辑关系。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基础,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社会变革历史进程及其发展方向的重要方式,是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支点。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旨在把握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本质和主流,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规律,保持历史耐心,增强历史主动、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特别是增强历史使命意识和历史规律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强化历史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06-28
摘要:1952年4月至8月,中国农民代表参观团对苏联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访问,其间参观了苏联各地的城市和农村,深入了解和学习了苏联农业技术和农业集体化经验,并体验了苏联农民的实际生活。回国后,他们大力推广苏联农业技术,广泛传播访苏经验和感受,改变了中国农民对社会主义的认知,激发起大家学习苏联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热情,有力地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进程,同时也加深了两国人民的友谊。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是对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过程的本质特征和运动规律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必然性”的理论表达,集中表现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历史环节的逻辑关系。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基础,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社会变革历史进程及其发展方向的重要方式,是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支点。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旨在把握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本质和主流,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规律,保持历史耐心,增强历史主动、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特别是增强历史使命意识和历史规律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强化历史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3-18 合作期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式的具体实现方式。推动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要坚持“范式自觉”,明确高校思政课由传统教学范式向智能教学范式转变的价值逻辑、理论逻辑、方法逻辑与思维逻辑;高校思政课智能教学范式为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规定目标样式与遵循,并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凝聚共识与行动力;要注重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式转变创造的发展空间与开辟的发展方向,即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学关系的变革构建教学模式核心理念,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学育人价值拓展教学目标,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论要求升级教学程序,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学生态创造智慧教学环境,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学治理要求统筹推进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习近平关于文化遗产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关于文化遗产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结晶,是对中国共产党文化遗产思想的接续传承,也是习近平地方从政实践中的多年经验积累。习近平关于文化遗产的重要论述深入回答了“什么是文化遗产、为什么要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怎样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等问题,深刻阐明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内容范围、功能价值和具体路径,是一个架构完整、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这一论述对于我们今天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分类: 历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1 合作期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起点。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后,由于水旱天灾的影响、战争的破坏、滥砍滥伐行为,根据地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首次提出“绿水青山”“水利是农业命脉”等思想,并采取措施,领导根据地人民开展植树造林、兴修水利运动,取得良好成绩,改善根据地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为今天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借鉴。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国共产党历史 发布时间: 2025-01-03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来源和保障。李卓然作为党和军队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强调要用政治工作保障每个战斗任务的完成;军队思想政治工作要紧紧围绕中心任务,抓战前、战中、战后、卫生、病员、战俘等全方位和全过程工作;在工作中要以打胜仗为目标因地因时采取适宜的方法;发挥模范典型的示范作用;把巩固自身力量和瓦解敌军力量工作统一起来。 李卓然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征包括重视差异性、强调务实性、鲜明的党性原则,其历史贡献在于丰富了毛泽东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推进了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建设。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国共产党历史 发布时间: 2025-01-03
摘要:旧剧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遗产之一,在传统社会具有教化和娱乐的双重功效,同时也带有浓厚封建色彩。抗战胜利后,华北解放区旧剧改革困难重重,面临旧剧盛行与新戏不足,剧团内部剥削严重,剧团与艺人演出营利思想浓厚,领导干部改革观念落后等问题。华北解放区党和政府结合地方实际情况,进一步从“改剧、改人、改制”等方面着手推动旧剧改革。改革后的旧剧和创作的新剧在丰富民众娱乐生活的同时,也配合和推动了华北解放区的参军、拥军、土改生产等各项工作,并潜移默化地完成对民众的革命教育。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1-02 合作期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人工智能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就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在人工智能赋能的过程中要遵循的准则与要满足的基本要求,它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经验的科学凝练和总结。人工智能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要依据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学科性与整体性相统一、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针对性与实效性相统一、能动性与规律性相统一、开放性与共享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有序推进。要以加强人工智能应用的规范管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学标准、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等多维路径,推进人工智能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农地要素占有权的有效配置实现,其关键是不断探索农地占有关系及其产权分置“内容”与实现“形式”。通过探秘农地产权占有行为构成与农地要素配置运行之间的政治经济学逻辑关联,回溯中国农地占有权制度的得失安排及其要素配置方式的历史演进,本文剖析并提出了农地要素占有权的排他性界定、社会化配置、市场化交易和物权化保护的现实困境与破解之道,进而为实现要素市场化高效配置、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和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农地占有权制度改革策略。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5-28
摘要: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及其处理方法,还将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当做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命题等,这些重要观点和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对统一战线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重温毛泽东这部著作,对我们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看家本领,正确认识新时代的人民内部矛盾及其产生原因,妥善处理好不同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等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