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东吴学术》
摘要:郭文斌自觉践行传统文化,将散文写作视为一场唤醒传统的行动。他在散文中提倡阅读文化典籍,主张修复传统礼俗,以之指导现实社会人生、重建当下社会秩序,拓展了现代散文的功能。面对当下社会的焦虑躁动、急功近利,他并没有像其他作家那样给予激烈批判,而是寻求以正面价值来感化和安顿,特别是他对带有乡土气息的节日和节气的书写,走出了一条文学教化的独特之路。但郭文斌的教化性散文并非简单、粗暴的说教,而是以鲜活的故事带出道德律令,以细腻、具象的笔法表达抽象的伦理观;另一方面,由于典籍和故事的频繁引入,他的散文创作实用理性超过了审美价值,从而影响了教化功效。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13 合作期刊: 《东吴学术》
摘要:“趣味”作为一种美学理念,为考察南帆散文提供了新维度。继文化智性、历史智性之后,趣味智性成为理解南帆散文智性特征以及现代派风格的又一重要概念。“趣味”在南帆散文的智性叙事中,成为兼具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审美概念和叙述范式,体现为趣味内涵的多元性、趣味叙事的现代性、趣味结构的独特性等特质。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中国韵文学刊》
摘要:“诗之至”即诗歌的最高审美理想和创作追求。《诗大序》最早提出“诗之至”说,奠定其原生含义,历代诗论家基于各自的审美观念和创作主张,对“诗之至”进行了多元阐述,衍生出“有滋味”“性情真”“声情妙”“含蓄”“自然”“杜诗”等丰富内涵,以及“第一”“第一流”“第一等”“最上乘”“冠绝古今”“绝唱”“上品”“集大成”“诗圣”等相似表述。“诗之至”说可以为诗歌创作指示致力方向,为诗歌鉴赏提供多维视角,为诗歌审美总结系列标准,也为诗人评价积累必要参考。受论者身份、立场、观念、学识、审美嗜好以及时代学术文化思潮、文坛风尚、评论对象的影响,关于“诗之至”的阐述众说纷纭。有的具有相当程度的合理性和普适性;有的虽有理论价值,但不具备普适性,可谓“片面的深刻”;有的只是一时兴到之言,学理性不足。在使用“诗之至”说相关文献时,应合理进行判断。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编辑出版学 发布时间: 2025-02-20
摘要:摘 要:以论文影响因子作为期刊评价的基础是不可靠的。影响因子源于论文的被引率,被引率受研究对象、研究队伍、研究方法的影响和制约,存在机会的不均等;当下期刊评价导致学术期刊价值取向混乱、恶化了学术生态、影响了学术公平竞争;在网络化数字化新媒体勃兴时代,学术成果的呈现已经碎片化,对于期刊整体评价的价值和意义需要重新审视,强化学术共同体对于论文的定性评价,淡化期刊的整体评价,减少行政干预,是今后学术评价的方向,期刊评价亟须与学术评价脱钩。
分类: 艺术学 >> 戏剧戏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唐以后的禅宗语录载有大量的剧论偈,其兴起、发展与演变,既与禅师“竿木随身,逢场作戏”的仪式性戏剧因素密切相关,又和中国戏剧发展史基本同步。就其类型而言,前期(唐五代宋元)主要偏重于形式批评,以评述当时各类剧种及其演出情景为主;后期(明清)除了注重剧种批评外,更重视戏剧的本体与本位批评,甚至有较为系统的理论总结。就影响途径看,若从静态考察有直接和间接之分,若从动态分析则有从戏剧因素到戏剧主题的转变;就影响效果言,形式层面主要体现在以偈为诗、诗偈互渗,内容层面则有禅理“趣语”化之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