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19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从数字化通用素养、社交素养、信息素养、安全素养、创新素养5个维度构建村级河长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并探讨数字素养对村级河长政策执行力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素养对村级河长政策执行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及内生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从分维度结果看,数字化通用素养、社交素养、安全素养及创意素养对村级河长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均显著为正,但信息素养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从异质性结果看,数字素养对村级河长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在高学历组、人大代表组的村级河长群体中更为明显。从机制分析结果看,数字素养会通过影响环境素养、合作水平及社会学习提升村级河长政策执行力。据此,从推进平台建设、开展数字培训、提升村级河长数字素养,关注环境素养、合作水平、社会学习的中介作用,关注数字素养对村级河长政策执行力的异质性影响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18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依托社会嵌入理论、感知价值理论和情境因素理论构建精准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理论研究框架,剖析制度环境与价值认知影响农户精准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理论逻辑,以黄河流域1998份微观农户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制度环境、价值认知对农户精准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机制,并探讨制度环境对价值认知影响农户精准技术采纳意愿的调节效应,揭示不同票赋农户精准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生态价值认知、经济价值认知、技术风险感知、技术推广示范制度、技术推广监管制度、技术推广信贷支持和市场激励制度均能够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精准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农户的经济、生态价值认知与技术风险感知对精准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会受到技术推广监管制度、技术推广示范制度、技术推广信贷支持和市场激励制度的调节作用;不同耕地规模、资金丰裕度、务农年限以及代际农户的精准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政府应提升黄河流域地区农户的价值认知,全面优化制度环境,健全政策保障体系,设计差异化的技术推广与实施方案,以促使农户采纳精准农业技术。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07 合作期刊: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摘要:在分析共同缔造助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理论逻辑的基础上,基于湖北省典型案例,深入探讨共同缔造助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现实障碍与破解策略。结果表明:共同缔造通过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等五大路径作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在共同缔造助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仍存在农民参与边缘化、社会主体影响有限、政策执行有偏、监督机制缺位等问题。据此,从积极探索农民参与机制、加强社会主体影响力、提升政策执行水平、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破解策略,从而有效整合多元力量,在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的同时,加大外生力量投入,内外协同促进农村产业融合高效发展。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2-03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混农林是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减缓气候变化的生态农业模式,农户的混农林低碳增汇措施对其贡献“双碳”目标具有重要影响。基于陕南秦巴山区864份调研数据,运用多元Probit模型以及调节效应模型探讨中国文化情境下价值感知对农户混农林低碳增汇措施采纳的影响,并分析不同措施之间的关联效应以及社会权威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农户的减少含碳要素投入与减少非合意产出、减少含碳要素投入与提高经营强度、减少含碳要素投入与加强森林保护以及提高经营强度与加强森林保护措施之间均存在互补效应;(2)功利感知对各低碳增汇措施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合群感知对减少含碳要素投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颜面感知对减少含碳要素投入和提高经营强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社会权威在合群感知、颜面感知与减少含碳要素投入,功利感知、颜面感知与提高经营强度,功利感知与加强森林保护的关系中起负向调节作用。建议政府从中国本土文化特征入手,激发农户响应“双碳”目标的内生力量,同时发挥不同措施与技术之间的协同效应,推动农林减排增汇的长效开展。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1-22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江苏、安徽、陕西 3省的 90份村级问卷和 966份村民问卷,运用多层线性回归模型(HLM),分析治理单元规模对村民公共事务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缩小治理单元规模进而“织密”基层组织能够显著增进村民的公共事务参与,这一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缩小治理单元规模通过提高村庄动员能力、促进村庄信息共享、增进村民认同归属3个作用渠道影响村民公共事务参与;异质性分析发现,在集体经济薄弱和人口规模较大的村庄,缩小治理单元规模对村民参与的促进作用更强;此外,治理单元规模的缩小不仅拓展了村民公共事务参与的广度,同时还增加了其公共事务参与的深度,主要表现为显著强化了村民对公共决策和村务监督的影响力。据此提出进一步推动治理单元下移、优化调整村庄治理结构、提高村民参与水平的对策建议。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1-16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农户偏好设计和优化多元化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补偿政策是有效激励农户参与回收的关键。利用陕西省4个县8个乡镇1060户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选择实验和随机参数 Logit模型分析农户对多元化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补偿政策的偏好,并且评估纳入农户偏好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补偿政策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表明:农户愿意接受多元化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补偿政策,并且偏好补偿方式为补偿现金、更高的额外工时补偿、任意补偿依据、有精神奖励和相关技术指导的多元化补偿政策;不同农户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补偿政策内容的偏好存在显著差异;年龄越小、受教育年限越长、家庭耕地面积越少、家庭年收入越多、家庭兼业程度越高的农户更偏好于选择参与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补偿政策;实施农户偏好的多元化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补偿政策后,陕西省农户的平均补偿剩余为193.19元/户·年,社会福利整体增加14.8亿元。提出未来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工作可以考虑与农业技术培训项目相结合;尝试多种补偿形式/依据的耦合运用,提高补偿政策的效率和降低执行成本;优先鼓励部分农户参与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产生一定示范带头作用;参考社会福利评估结果进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补偿政策制定和优化的成本收益分析。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1-13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目标群体回应行动评价政策及执行有效性”的思路,利用汾渭平原微观农户调查数据,以农户的清洁取暖采纳行动来评估“双替代”政策及环境规制执行效能。鉴于清洁取暖双重政策目标,将农户清洁取暖采纳分为采纳决策和采纳效果两个阶段。采用Heckman模型,从约束型规制和激励型规制两个维度分析不同环境规制手段对农户清洁取暖采纳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约束型规制对农户清洁取暖采纳决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农户清洁取暖采纳效果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激励型规制对农户清洁取暖采纳决策和采纳效果均有正向影响。控制内生性的IV-Heckman模型和PSM 反事实估计结果支持了上述研究结论。运用同时克服环境规制内生性和样本选择偏差问题的IV-Heckman模型,从中央政府信任和地方政府信任两个层级拓展研究不同政府信任在环境规制对农户清洁取暖采纳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中央政府信任在约束型规制对农户清洁取暖采纳中发挥增强性调节作用,地方政府在约束型规制和激励型规制对农户清洁取暖采纳中均发挥增强性调节作用。最后,提出环境规制政策执行应兼顾农户资本禀赋差异、提升地方政府信任度等对策建议。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27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户的绿色生产技术采纳不仅有利于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而且对农业的绿色生产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农产品的电商销售可成为农户进行绿色生产的可能路径。利用有序Logit模型测度电商参与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使用结构方程模型中的均数方差调整加权最小二乘法(WLSMV)和Bootstrap法检验技术认知的中介效应,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对电商参与影响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电商参与显著提高了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的采纳程度,并且技术认知在此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中介作用。政府应从加大宣传力度、提供技术和政策支持、提高农户绿色生产技术认知等方面提高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2-27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持续参与科普培训对提升农户科学素质具有关键作用。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将外部环境划分为参与环境和人际环境两个维度,将农户结果期望划分为素质结果期望和收入结果期望两个维度,采用陕西省305户农户随机分层抽样调研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对农户科普培训持续参与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外部环境和结果期望对农户持续参与意愿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素质结果期望在参与环境、人际环境对持续参与意愿的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收入结果期望在参与环境对持续参与意愿的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据此提出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增强科普培训的实用性以满足农户结果期望等提升农户持续参与科普培训的建议。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27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重要举措,更是促进农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在绿色发展内涵下,基于全要素生产框架构建全局超效率SBM 模型,分析2009-2018年黄河流域87个地市(州、盟)的农业用水效率动态演进特征,并进一步检验农业用水效率的空间收敛性。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农业用水效率在研究期内呈稳定上升的走势,但仍存在提升空间。分流域间表现出“下游领先、中游追赶和上游落后”的分布态势;(2)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农业用水效率存在显著正向的集聚和依存特征,效率重心呈波动式向西北方向转移;(3)从空间收敛性来看,黄河流域及其上中下游农业用水效率均表现出较强的β收敛特征,但相关变量收敛显著性影响具有异质性。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27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利用对陕西省1091位农户的调研数据,将农户的生产性正规信贷分解为是否获得生产性信贷、是获得生产性正规信贷和获得的生产性正规信贷金额三个阶段,运用Triple-Hurdle样本选择模型,实证检验了社会网络对农户从正规渠道获得生产性贷款的影响,进而重点考察了交易成本的中介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户的总体社会网络提高了生产性信贷的获得概率和信贷金额,交易型社会网络增加了生产性正规信贷的获得概率;降低正规信贷交易成本能够增加农户正规信贷的获得概率和信贷金额;社会网络能够降低农户在申请正规信贷过程中由于专用性较高、交易频次较低、不确定性较高所导致的高额交易成本,从而提高农户生产性正规信贷的获得概率和信贷金额。因此,增强农户社会网络的信息传递功能,降低正规信贷的交易成本,进而缓解农村地区生产性正规信贷约束,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25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身份经济学理论,在将引领效应分为带头效应和带动效应的基础上,构建了党员、村干部发挥引领效应的分析框架,利用秦巴山区678户茶农的调查数据,采用泊松回归模型分析了党员、村干部对绿色生产技术的引领效应。研究发现:第一,在浅绿色生产技术和深绿色生产技术采纳中,党员、村干部不仅发挥了带头效应,而且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带动了非政治身份户对绿色生产技术的采纳。第二,党员、村干部在带动非政治身份户采纳绿色生产技术时呈现“差序格局”,优先带动亲属农户,关系密切农户次之,关系疏远农户最后。第三,“传、帮、带”在党员、村干部带动非政治身份户采纳不同绿色生产技术中效果存在差异,即在浅绿色生产技术中,“帮”的效果最优,“传”次之,“带”最差,“传”与“帮”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在深绿色生产技术中,“带”的效果最佳,“帮”次之,“传”最后,“传”与“带”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25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江苏、湖北、宁夏三省(区)106个村庄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构建反事实框架,实证分析了河长制对村域河流治理绩效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河长制显著地提升了村域河流治理的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而对经济绩效未产生显著影响,且使用工具变量法克服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河长制对村域河流治理绩效的提升作用依地理区位、村级河长权威、河长制推行时间的差异而存在异质性。机制分析发现,河长制可以通过增强激励问责、提升环境规制与促进公众参与三种渠道影响村域河流治理绩效。上述研究为河长制全面推行这一主题提供了理论解释和经验证据,也为增强河长制在末端场域的治理效能提供了政策启示。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12-18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信息技术发展和居民财富水平提高使互联网等新兴信息载体逐渐成为家庭获取金融信息的重要渠道。从非风险性金融和风险性金融市场参与的角度,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以家庭是否拥有智能手机或电脑作为工具变量进行面板数据回归,研究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家庭参与金融市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能显著促进农村家庭参与金融资产配置,对非风险性金融资产的促进作用大于对风险性金融资产的促进作用。互联网使用能够通过金融知识或金融信息关注度来影响农村家庭参与金融资产配置的决定。互联网使用对风险性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成员受教育程度高的家庭,对非风险性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等收入家庭。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2-18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粮食主产区4省12县960户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实证研究农户非农就业的代际分工对农地流转行为的差异化影响,并分析农业生产服务外包在非农就业对农地流转行为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1)整体来看,非农就业对农地转出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转入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从代际差异来看,父代非农就业对农地流转的边际影响大于子代非农就业对农地流转的边际影响。(2)在考虑生产服务外包的影响以后,非农就业对农地转出的促进作用下降,而对农地转入的抑制作用也有所缓解,这说明生产服务外包在非农就业对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中具有中介效应。如果不考虑生产服务外包的影响,现有研究高估了非农就业对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的驱动效应。因此,实现农地的适度规模化经营不能只单纯依靠劳动力市场的引领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农业生产服务外包市场优势,将小农户卷入农业分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18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时代背景下,精神贫困治理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根据陕西省周至县807户脱贫户的调研数据,对精神贫困进行量化分析,构建了收入渴望、非农就业和脱贫户收入的理论框架,实证分析收入渴望对脱贫户收入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收入渴望对脱贫户家庭总收入、工资收入以及其他类型收入之和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对工资收入的影响最为显著。(2)收入渴望有利于提升以家庭劳动力投入为标准的非农就业水平,并间接影响家庭工资收入。(3)在中介机制中,由于调查对象的特殊性,脱贫户家庭人口结构特征对非农就业和工资收入的影响较户主特征表现得更加明显。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应激发目标人群收入渴望、创造劳动力升级环境、继续加大公共资源投入力度等政策建议。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2-18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黄河流域中上游5省农户的抽样调查数据,采用线性模型分析非农就业对农村居民家庭总消费、生活性消费、生产性消费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家庭生命周期的调节效应并进行稳健性检验。进而探讨就业稳定性与就业地点对农村居民家庭消费影响的异质性。结果表明:(1)非农就业会显著促进农村居民家庭总消费、生活性消费,显著抑制家庭生产性消费;(2)家庭生命周期在非农就业对农村居民家庭总消费的影响中具有“倒U 型”调节效应;(3)稳定非农就业和异地非农就业对农村居民家庭总消费、生活性消费及生产性消费的作用效果均强于不稳定非农就业和本地非农就业。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13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草场流转市场转型背景,利用内蒙古自治区和甘肃省820个牧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社会资本、信息渠道对牧户草场转入行为的影响及二者间的作用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交易费用的中介效应和代际差异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转型市场下,社会资本仍能促进牧户草场转入,但作用方式发生变化,表现为关键网络节点和牧户主动利用社会网络能力的作用凸显,社会资本总量和被动依赖社会网络信息资源流入的作用式微。(2)网络信息渠道促进了牧户草场转入,但尚未对社会资本形成替代,社会资本与网络信息渠道并行不悖。(3)社会互动通过降低草场流转的交易费用促进了牧户草场转入,而关键网络节点、网络信息渠道不存在相应机制。(4)社会资本、网络信息渠道对牧户草场转入行为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表现为新生代牧户转入草场更加依赖网络信息渠道,中生代、老生代牧户转入草场仅依赖社会资本。据此,建议在建立和完善网络和实体草场流转交易平台等方面完善草场流转市场。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10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沿着“付费意愿-环保行为-人居环境整治效果”的研究过程,利用OLS和内生转换模型,分析了生态服务付费意愿与环境效果的关系,结果表明:具有付费意愿的村民有更强的环保意愿和倾向,能通过促进自我环保行动、带动邻里行动及配合监督村干部行动,实现意愿到行为的外化,同时通过环保基础、资金保障、制度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机制等村庄保障的调节确保付费意愿外化为行为的有效性,从而促进人居环境整治效果提升。意愿外化为行为并非一直有效,付费意愿对环境效果提升效应因地区、意愿强度、环境水平和人居环境整治类型的异质性而不同。即是说,只要“意愿-行为-效果”的路径畅通和村庄基础等外部情景保障到位,就可通过提高村民环境保护的意愿,使得意愿外化为主动参与环保行为和影响他人环保行为,从而提高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效果。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02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江苏、安徽、陕西3省90个村的调查数据,运用多层线性回归模型(HLM)考察精细化治理与村庄自治型公共服务供给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以治理单元“微型化”为代表的精细化治理能够显著提升村庄自治型公共服务的供给效果,这种效果提升是通过发掘培育村庄精英骨干力量和增进村民公共事务参与两条路径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数字技术工具的使用能够显著增强精细化治理对公共服务效果的提升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精细化治理在外出务工率高的“空心村”能够发挥更大作用,而基层单元的责任制改革是精细化治理发挥作用的组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