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社会组织与政府间关系的三重维度与演化逻辑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4-16 合作期刊: 《公益研究》

    摘要: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加速了国家与社会间的结构变迁,政社关系作为反映多元主体治理边界的重要变量,其内涵维度亟待梳理整合。本文基于组织资源与合法性的视角构建了社会组织与政府间关系的“政治背景-行政统筹一个体联结”三维分析框架,以全国学会为样本探究各维度间关联。当前,社会组织通过维持紧密的政治联系获取生存所需的政治合法性,其所受到的行政控制有所弱化,个体联结充当了国家保持合理管控的间接途径。上述现象体现了制度变迁背景下国家与社会互动的基本逻辑,构成了政社关系演化的动力机制。今后,应基于改革的系统性视角进一步理顺党、政、社三者间关系,持续强化党建引领,有序减弱行政控制,逐步以正式制度取代个体联结。

  • 农村多重慢性病老年人韧性的多层影响因素———基于安徽农村老年人追踪调查的分析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人口研究》

    摘要:多重慢性病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多重慢性病老年人韧性反映了老年人患有多种慢性病时维持健康生活的内在能力,研究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实现健康老龄化。采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开展的“安徽省农村老年人福利状况”调查的第七期(2018年)和第八期(2021年)数据探索多重慢性病老年人韧性及其变化的多层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四成以上农村老年人患有多重慢性病;年龄较轻和子女数量较多的老年人的韧性水平较高;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锻炼频率、健康自评、社区养老机构和生态环境无论在截面还是纵向变化中均对多重慢性病老年人韧性产生影响;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增加能提高老年人韧性上升的可能性。鉴于此,需要以预防代替预后,以主观推动客观,提高适老化建设和老年服务水平,以提高老年人晚年健康水平和幸福感。

  • 数字鸿沟对老年人就业不平等的影响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12-24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促进老年人口再就业和继续劳动参与是老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随着数字化浪潮的席卷,数字鸿沟似乎成了老年人就业和劳动参与的新桎梏。因此,文章基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理论、信息效应论和人力资本理论,利用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深入探究数字鸿沟对老年人就业不平等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借以弥合老年数字鸿沟、释放老年人的就业活力。研究发现,数字鸿沟会扩大老年人的就业不平等,包括就业机会不平等、就业层次不平等和就业收入不平等。而不同类型数字鸿沟,包括接入沟、使用沟和获取沟对老年人的就业不平等均有显著影响。与其他群体相比,数字鸿沟对农村老年人和男性老年人就业不平等的影响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鸿沟可以通过信息获取和就业技能改善两种方式影响老年人就业不平等。以上研究发现表明,数字鸿沟是影响老年人就业不平等的重要因素,弥合老年数字鸿沟、释放老年人的就业活力,需要加快建立数字包容性社会,大力推动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缩小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城乡差异,并强化老年人的数字技术接入、使用和知识获取的宣传教育,推动数字技术在老年人群中的应用和普及,以助推数字技术成为老年人就业活力释放的催化剂。

  • 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生产的主体特征及模式选择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发布时间: 2024-12-19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合作生产理论和社会参与理论,构建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生产主体特征及模式选择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社会调查数据,通过潜在类别分析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开展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参与不同类型互助养老服务生产的老年人在个体特征、意愿、能力、认知上存在群体特征差异,经济保障能力特征差异不明显。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生产模式可分为全面互助模式、生活-情感互助模式、日常-情感互助模式、低互助参与模式四类;与低互助参与模式相比,老年人对其他互助模式的选择受到个体、家庭、村庄和社会层面因素的影响。建议提高农村专业照护服务供给、重塑农村互助理念、降低互助养老可替代性、释放老年人互助养老积极性。

  • 医养结合服务的有效模式及其实现机制研究 ——基于陕西省汉阴县鸿济医养中心的案例分析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医养结合是优化老年健康和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举措。如何实现医养结合的真正落地和可持续发展,是在多年试点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中需要优先解答的关键问题。文章对陕西省汉阴县鸿济医养中心的服务模式进行了总结,并借鉴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理论,剖析了鸿济医养中心作为一家民营医院如何推动县域医养结合服务优质高效和可持续运行的实现机制。研究发现:汉阴县鸿济医养中心通过“从民办民营到公办民营”的成长路径,形成了以民营医院转型为驱动、服务延伸为抓手、从机构逐步走向居家社区的医养结合发展模式。该模式破解了医养结合服务中存在的服务连续性、可持续性不足等问题,有效满足了老年人的医养结合需求,其有效运行的关键在于能够主动适应环境变迁,把握时机、顺势而为,实现了医养结合从外部需求压力向内在发展动力的转变。与此同时,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也增强了该模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应通过激活医疗机构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内生性动力、发挥民营医疗机构的作用、强化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等措施,推进我国医养结合服务健康、高质量发展。研究结果不仅为县域层次推进医养结合服务发展提供了借鉴,也为破解民营医院的发展困境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 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研究 ——基于陕西4个安置社区的调查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24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分析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土地承包权退出的特征和背景基础上,构建了包括城乡联系特征、搬迁特征、农地权属认知、承包地特征等在内的易地扶贫搬迁农户承包权退出意愿的分析框架。根据陕西渭南、安康两区(县)4个搬迁社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农户调查数据,发现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较高。若政府给予一定补偿,57.19%的搬迁农户选择退出承包地,说明建立健全易地扶贫搬迁地区土地承包权退出机制已具有一定的需求基础;搬迁农户在安置社区定居意愿较强,但身份认同不足。运用 Probit模型进一步实证分析了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有城镇定居意愿、城市身份认同及离农程度较高的搬迁农户,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较强;(2)搬迁农户的农地权属认知对其农地退出意愿具有显著影响,认为搬迁后承包地权益不会受损、承包地所有权不属于自己的搬迁农户,其退出承包地的意愿更强;(3)搬迁时间和耕作半径增加对搬迁农户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有显著正向作用;(4)已经完成确权、户主年龄较大的搬迁农户退出承包地意愿更强。最后,提出建立健全搬迁地区土地承包权退出机制,重视搬迁农户的社会融入,稳定搬迁农户预期等对策建议。

  • 个体可行能力与城市发展水平如何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10-18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受个体可行能力与流入地城市发展水平的共同影响。以全国性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分层非线性模型揭示不同可行能力的农业转移人口在不同流入地市民化意愿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农业转移人口整体定居意愿与户籍转换意愿主要由个人层面可行能力差异造成,定居意愿与户籍转换意愿差异中分别有16.90%和22.91%来自地区发展的差异,主要由常住人口总量、经济水平、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等宏观结构性因素所致。(2)地区生活水平和劳动力市场活跃程度较高的地区更容易产生聚集经济效应,吸引农业转移人口流入。(3)户籍开放程度高与经济稳健发展的中小城市更吸引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因此应从农业转移人口可行能力改善、农村权益有偿退出与流转政策创新、区域间协调发展等方面创新完善。

  • 国际视野中的生育休假制度:比较与借鉴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文章分别从政策理念、政策目标、政策内容、政策效果四个要素构建生育休假制度分析框架,采用瑞典、丹麦、德国、意大利、英国、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有关生育休假制度的二手数据,对不同福利类型国家的生育休假制度进行对比和分析。研究发现,社会福利制度类型深刻影响各国生育休假制度理念,在不同的政策理念影响下,各国在政策目标、政策内容、政策效果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当前的生育休假制度的设计理念主要包括“普惠性一双职工”与“补缺性一男性单职工”两种模式;但是随着世界人口与政治形势的变化,两种模式的福利类型国家在操作化层面有趋同的趋势;不同福利类型的国家和地区在生育休假制度目标设计上同时涵盖提升总和生育率与促进女性就业率,但在具体的生育休假期限与生育休假成本分担机制的设计上存在差异;当国家在生育休假成本分担中呈现主体地位时,其总和生育率与女性就业率均呈现出更为积极的发展态势,反之亦反。基于研究结果,建议遵循“普惠性一双职工模式”的政策理念、确定提升生育率和女性就业率双重政策目标、合理设计生育休假期限、彰显国家在生育休假成本分担机制当中的主导作用,以完善我国生育休假制度、促进家庭分工平衡、减轻家庭和企业生育负担、营造生育友好环境。

  • 科技金融促进了工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吗?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合作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摘要:基于2012-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深入探究科技金融对工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共科技金融与市场科技金融对工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均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且通过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有效传导。同时,该作用在地理区位、政策试点方面呈现出异质性特征,并受到创新人才集聚、服务组织集聚、服务组织与工业协同集聚的显著调节。鉴于此,各地区应加快科技金融发展步伐,注重创新要素集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背景下工业新质生产力培育、工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 出众还是出局: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小镇的要素耦合与发展路径——基于西安市特色小镇的多案例研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当前对于特色小镇的研究大多基于个案进行分析,尚未系统揭示影响特色小镇发展的要素及其内在机制。以陕西省西安市首批创建的35个特色小镇中的8个典型案例为样本,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对采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系统编码并构建出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小镇的要素耦合与发展路径。结果发现: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至少需要两种以上的要素耦合,其中“产业丛”“文化源”是必备要素,“生态域”“创新力”“融合度”“基础项”是核心要素;因此必须聚焦特色和优势,加快推进一体化协同,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特色小镇创新发展路径。此外,缺乏核心产业、特色不彰、急于求成、变形走样、缺乏管理和机制不活等问题制约着特色小镇的持续健康发展,应在相关政策和制度体系中寻求帮助,谋求高质量发展。

  • 家庭代际关系类型及其城乡差异分析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利用2016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从家庭整体视角对老年人家庭代际关系类型及其城乡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整体视角下三种代际关系类型(紧密型、赡养有间型和疏离型)的共同特点是子女均为父母提供了高频的经济与情感支持,代际空间距离的扩大是形成赡养有间型和疏离型的重要因素。代际关系类型具有显著的城乡差异,城市占主导是紧密型,农村占主导是赡养有间型。代际关系类型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无论城乡,高龄老人与子女更有可能成为紧密型,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更有可能与子女成为赡养有间型,失能以及丧偶的老年人不太可能与子女成为疏离型,儿子与女儿数目的增多显著降低家庭成为紧密型的可能性;此外,结果还显示老年人独立住房的拥有增加了城市家庭成为紧密型的可能性,但是降低了农村家庭成为紧密型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