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12-13 合作期刊: 《统计与信息论坛》
摘要:“双碳”目标为中国经济社会绿色化转型提供了战略导向,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契机下,后发地区如何抓住机遇,推动绿色金融与数字经济协同发展,对中国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基于2011-2021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协同视角下绿色金融和数字经济对地区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绿色金融与数字经济均能显著提升绿色发展水平,但二者协同发展时表现出更强的正向效应,呈现“1-1>2”的效果。异质性分析显示,两者对非资源型地区和处于服务化阶段地区的协同效应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绿色金融和数字经济通过缓解信贷错配和降低能源强度两种渠道互相抑制负面隐藏因素,激活强大潜力共同赋能绿色发展。进一步研究表明,协同效应不仅有利于当地绿色发展。对邻近地区的绿色发展也呈现出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地区绿色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绿色金融的信贷配置功能和数字经济的无距离界限特征,加快推进绿色金融与数字经济两大新动能的深度融合;同时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政策和有针对性的行动方案,加强统筹规划,落实绿色金融与数字经济服务于地区绿色发展。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文章以黄河流域九省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综合指数分析模型,计算黄河流域2007—2022年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综合评价指数,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算黄河流域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耦合协调程度。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人口和产业发展关系呈现由“人口滞后”向“产业滞后”发展的趋势,耦合协调度总体不高且流域间差异较大。因此,本文认为黄河流域要进行分区统筹管理,以期实现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协调的高质量发展。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2012年,我国首次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后,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和经济振兴中的重要地位逐渐得到肯定。本文选取2008—2020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对模型进行基准回归,结果显示制度性交易成本水平上升会对区域创新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在改变度量方式、删除政策实施当年观测值与对数据进行缩尾的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异质性检验得到制度性交易成本对东、中、西与东北地区的创新影响存在差异性。经济转型关键期应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水平,刺激创新主体更积极、更主动的投入研发创新工作,以提高我国创新研发能力。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09-06 合作期刊: 《统计与信息论坛》
摘要:当前,数字普惠金融蓬勃发展并且具有广阔前景,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从富裕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三个维度,采用等权重法和熵权法构建了共同富裕水平指标体系;基于 2011-2021年中国 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空间杜宾模型以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空间效应,并进一步解析其异质性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中国省级共同富裕水平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且存在显著空间相关性,整体呈现东部高,中部和东北部中等,西部低的分布格局;同时,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显著促进当地共同富裕,但存在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中部地区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较强,对东、西部和东北部地区作用相对较弱。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相较于覆盖广度和数字化程度,对共同富裕的贡献更为显著。数字普惠金融能通过刺激消费、提升就业间接影响共同富裕。基于研究结论,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充分发挥消费和就业积极作用以及制定区域协同发展规划,以促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物流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6-07
摘要:物流业被喻为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和“第三利润源”,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链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西部地区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其地理位置具有显著的战略优势,而陕西省作为西部地区的核心省份,其物流业的发展对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构建内陆开放高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深入分析陕西省物流业发展现状,构建了陕西省物流成本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通过BCC模型对其2005-2022年成本效率进行分析,并采用超效率DEA模型,进一步分析了DEA有效单元。研究结论表明,在2005-2022年间陕西省的物流成本效率呈波动式发展。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09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基于1990-2017年行业面板数据,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对服务业各细分行业TFP增长率进行分解和测度,揭示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生产率演化进程及其异质性现象,并采用可导性对数方差分解法、VAR协整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VECM)考察TFP及其构成部分对服务业行业发展差距的贡献度,评估其异质性作用于行业发展差距的长短期效应。研究发现,在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化过程中,TFP、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进呈逐步下降趋势,其中技术进步是推动TFP增长的核心,规模效率改进发展水平一直滞后,配置效率改进在服务业发展初期较为滞后,但水平逐步提升;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行业间TFP及构成部分异质性在演化过程中呈下降趋势,且生活性服务业行业间异质性程度要小于生产性服务业,行业间异质性变化幅度最大的是规模效率改进,技术效率改进异质性波动程度最小;TFP异质性是造成行业间发展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其中技术效率改进是主导因素,且该效应的发挥只有在长期具有显著性。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03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人力资本作为一种高质量型创新要素,对制造业出口高质量升级发挥着内源动力作用。基于人力资本的结构性问题和动态演进特性,建立一个理论模型论证人力资本结构由低级向高级的动态演进对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的提升作用,利用2002一2017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考察。结果表明:第一,在考虑了人力资本的结构性和动态演进性之后,人力资本的结构演进对制造业出口高质量升级的促进作用更大,是人力资本存量的2倍之余。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第二,人力资本的结构演进更有利于东部地区制造业出口高质量升级;第三,门槛效应检验表明,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市场竞争达到一定程度后,人力资本的结构演进对制造业出口高质量升级才会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2-21 合作期刊: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战略,数智赋能已经成为提升中国节能降碳效率的核心驱动。本文基于2011—2022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与超效率SBM模型测度数智赋能指数与节能降碳效率,并检验数智赋能对中国节能降碳效率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智赋能显著提升了中国节能降碳效率,赋能应用和环境支撑的影响效应大于数智基础,这一结论在替换核心变量、缩尾处理、更换观测期并考虑内生性后依然成立;数智赋能对中国节能降碳效率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东部地区、碳交易试点地区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该影响效应更显著;在数智赋能提升节能降碳效率的过程中,绿色技术创新、资源配置优化和高端产业集聚是重要的传导机制,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环境规制力度在数智赋能影响中国节能降碳效率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和门槛作用,命令型环境规制力度应控制在最优范围内,加强引导型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可以扩大数智赋能对节能降碳效率的促进作用。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措施:深化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采用差异化手段推动我国节能降碳工作,畅通数智技术的作用渠道,发挥空间效应,并完善环境规制工具的制度作用。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1-19 合作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摘要:从微观视角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家庭数字经济水平的提升,能够通过就业创造效应、机会分享效应与公共服务效应降低家庭收入不平等水平,而多维“数字鸿沟”限制了数字经济对家庭收入不平等的降低作用。从多维“数字鸿沟”的视角出发,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整理了包含10518个家庭样本的三年平衡面板数据,并构建家庭层面收入不平等、数字经济水平以及多维“数字鸿沟”相关指标。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数字经济水平的提升对收入不平等的减少具有积极影响,多维“数字鸿沟”的存在使得家庭收入不平等有所扩大。在“接入鸿沟”和“使用鸿沟”逐渐缩小后,“能力鸿沟”的缩小有助于家庭进一步利用数字经济缩小收入不平等。数字经济通过增加有效劳动、扩大劳动力流动和降低收入不确定性减小家庭收入不平等。研究结论有助于更为深入地理解微观层面数字经济与家庭收入不平等的关系,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设计提供依据。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2-21 合作期刊: 《学习与实践》
摘要:从稳链、强链、增链三方面阐释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对产业链韧性的提升作用,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考察2013-2022年我国实数融合度和产业链韧性的变化特征,以及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链韧性的作用机制和区域分异。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程度持续深化,通过提升企业网络协作效率、丰富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显著提升了产业链韧性,其中对增链力和强链力的影响效应更强。东部地区实数融合对稳链力、强链力和增链力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中部地区实数融合对强链力和增链力的提升效果更强;西部地区实数融合则对产业链韧性的提升作用相对较弱。据此,应健全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机制,缩小实数融合的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创新协作和产业梯度有序转移,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效提升产业链韧性。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小农户作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核心主体,在组织程度较低、经济基础较差以及农业技术滞后等因素影响下,易产生不合理分化,进而引发土地权益和农村经济等方面诸多问题。实现小农户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有效衔接,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从小农户生产目的与实际需求出发,“以人为本”探讨小农户主动与被动的分化,主动分化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重点在于引导发挥优势,被动分化小农户的衔接任务则更应关注保障机制的健全。在此基础上,依照中国发展现实特征及小农户分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从多元价值追求角度入手,提出了主动分化小农户发挥合作优势、提升经营能力、引导产业技术升级以及被动分化小农户保障合法权益、解决实际困难和健全社会化服务等多条有效衔接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路径。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27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畜牧业绿色发展是实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必然要求。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本文围绕畜牧业绿色发展四方面重点任务,系统阐述了中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的现实成就,主要体现在粪污资源化利用获阶段性成效、农牧循环发展机制稳步推进、减污降碳协同能力不断增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逐步提升。同时,畜牧业绿色发展也面临科技创新与应用相对滞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各参与主体动力不足等挑战。立足中国畜牧业绿色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本文进一步分析并比较了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典型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推动畜牧业绿色发展中的实践经验,提出制定系统绿色发展战略规划、完善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加快畜牧业全产业链紧密融合、激励多主体参与等做法具有借鉴价值。最后,结合中国畜牧业发展的背景及目标,从科技、制度、产业、主体建设四方面提出中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需要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高质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农业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农业系统可以提供多重功能,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等多目标高度契合,高质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就是通过均衡农业多功能实现多目标协同,从而实现人民福祉最大化。农业绿色发展的外部性要求激活基层政府、新乡贤、普通民众等利益相关者的治理活力,形成政府主导下的多中心治理途径,降低治理成本,提升治理效率。实践中,农业绿色发展多目标存在顶层设计协同不清晰、中央和地方激励不相容、跨部门和跨地区协作不一致等问题;农业绿色发展多中心治理存在基层政府的财权事权不对等、新乡贤的行为规范与监督不明确、普通村民参与治理的能力不足与渠道不健全等问题。对此,本文提出农业绿色发展多目标协同的保障思路,完善政府主导下多中心治理实现路径的建议,为高质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相应借鉴。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供应链管理》
摘要:文章基于数字经济和工业产业链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11一2022年全国31个省份的相关数据,运用耦合协调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分析数字经济和工业产业链现代化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差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表明:①数字经济和工业产业链现代化两者耦合协调水平逐年增强,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形成了“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②两者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地区内差异呈现缩小的趋势,耦合协调度的差距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其次是超变密度,区域内最小。③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政府参与度、城镇化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对提升数字经济和工业产业链现代化的耦合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是驱动二者耦合协调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