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摘要:在数字社会与人口老龄化的双重影响下,数字适老化赋能银发经济新业态将是实现经济平衡增长、适应人口新态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突破口。目前我国银发经济新业态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存在适老化程度低、数字价值尚未得到充分释放、要素保障体系尚未建立、环境支持系统有待完善等问题,呕待通过加强数字适老化对银发经济的赋能作用,引领银发经济新业态变革和创新发展。在技术层,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为银发经济新业态的发展提供了要素支持和平台保障;在产业层,数字化转型加速了银发经济的产业融合、产业分化和产业拓展;在服务层,数字经济提升了生活性服务、生产性服务和公共性服务的效能,衍生出新的环节与形态。为促进银发经济新业态的健康发展,必须从增进数字赋能、推进适老化建设、强化要素保障和加强规制创新等四方面着手,充分发挥银发经济新业态的潜能。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生活方式的选择赋予幸福感现代性意义,并成为新的幸福感表征,工作时间配置则是人们生活方式选择的重要体现。新就业形态下劳动力工作时间配置在数量、结构、性质三方面具有异质性,具体表现为工作绝对时长、工作相对时长、工作时间性质。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国民时间账户理论和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新就业形态下城市劳动力群体长时间工作具有普遍性,工作时间对其主观幸福感影响最强。工作绝对时长、工作相对时长均与劳动力主观幸福感呈倒U型关系,而技能多元化会弱化工作绝对时长与幸福感之间的倒U型关系,其中低收入、单职业劳动力群体主观幸福感与工作绝对时长相关度较高,高收入、多职业劳动力群体则重视工作与恢复的协调,其主观幸福感易受工作相对时长影响;耗竭型、低维持型工作时间对劳动力主观幸福感的负面影响具有普遍性,突破型、补充型工作时间对劳动力主观幸福感的正向影响在多技能、多职业劳动力群体中更显著;多技能劳动力适度工作流动会更幸福,而单一工作时间高占比会降低主观幸福感水平。因此,基于工作时间配置的生活方式也应纳入主观幸福感研究范式和内容体系的考量中,通过多措并举治理长时间工作问题和培养劳动者多维技能竞争优势以改善人们幸福水平。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际贸易学 发布时间: 2025-03-20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发展数字贸易是建设贸易强国的重要内容。数字基础设施具有基础性和公共产品特性,可对我国数字贸易乃至出口贸易绩效产生重要影响。基于2002一2021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超效率SBM模型测度数字基础设施水平和出口贸易绩效,利用LSDV估计法分析数字基础设施对出口贸易绩效的影响与作用机理。根据特征事实,样本期内,我国数字基础设施水平的全国和地区均值基本呈逐年递增态势,仅2021年出现小幅下滑,且增长率及其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地区均值呈阶梯状分布,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地区依次递减;出口贸易绩效的全国和地区均值呈上下波动态势,地区均值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地区呈阶梯状递减态势,省份均值在东部地区普遍较高,在西部地区普遍较低,且三大地区内部省份间差异大小不同,东部地区差异最大,西部地区差异其次,中部地区差异最小。基准回归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有助于出口贸易绩效提升,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对出口贸易绩效的提升作用具有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在中西部地区强于在东部地区,在2002一2011年不显著,在2012一2021年显著;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能够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产业融合效应、成本节约效应促进出口贸易绩效提升;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对出口贸易绩效的提升作用具有非线性门槛特征,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其提升作用增强。因此,应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贸易基础;缩小数字基础设施地区差异,释放数字贸易红利;拓展大数据融合应用场景,驱动数字贸易高效发展。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18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物流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内容,数字经济以通用技术为核心技术体系,能够突破两业之间技术壁垒,促进物流业与现代农业技术间、产品与业务间、市场间深度融合。在界定核心概念、深入分析数字经济影响物流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机理的基础上,运用2014一2021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物流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观察期内全国物流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水平整体较低,且东中西部有差异,东部整体处于勉强融合阶段,中部处于濒临失调阶段,西部处于失调阶段;全国技术融合发展水平最低,市场融合发展水平最高。数字经济显著促进物流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水平,且直接促进两业技术融合和产品与业务融合发展;技术创新、扩大市场需求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说明数字经济能够通过加速各地区技术创新和扩大市场消费需求促进物流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产业政策和市场化程度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说明各地区产业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市场环境有利于强化数字经济对物流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对东中部、西部、粮食非主产区物流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对西部和粮食非主产区两业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据此,应加快各地区物流数字化和农业数字化发展;鼓励各地区依托数字技术进行技术创新、降低交易成本、扩大市场需求;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不断提高市场化程度和完善产业政策;加快各区域数字经济均衡发展,全面提升物流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水平。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2-30 合作期刊: 《统计与信息论坛》
摘要:对区域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平衡性进行了理论分析;从数字化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维度构建中国区域数字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2012-2021年的中国省域数据,运用熵值法予以测度;运用σ收敛模型和绝对β收敛模型对中国区域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平衡性进行分析;运用条件B收敛模型对推动中国区域数字新质生产力平衡发展的路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数字新质生产力具有增长效应、融合效应和共享效应,能够通过“以发展促平衡”“以融合促平衡”“以共享促平衡”的机制,提高区域数字新质生产力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性。(2)中国区域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但发展的活力足、潜力大、空间广、前景好。(3)中国区域数字新质生产力的σ收敛趋势较弱,但绝对β收敛趋势较强,区域间存在追赶效应。(4)中国区域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存在条件收敛。提高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优化水平、政府宏观调控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能够推动中国区域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平衡发展。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是中国参与国际农业合作,实现农业“双循环”发展的重要平台。本文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准自然实验,选择2010-2021年省级农业面板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检验了倡议对沿线省份农业经济增长的政策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显著促进沿线省份的农业经济增长,且效应总体呈波动递增的变化趋势。异质性分析表明,“一带一路”倡议的农业经济增长促进效应存在区位与民族层面的差异,对沿线东部地区的效应最大,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小;对西部民族地区的政策效应强于非民族地区,并超过了西部地区总体的增长效应。机制检验显示,“一带一路”倡议的农业经济增长效应能够通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农业金融发展来驱动,且农业金融发展的驱动效果相对较大。从长远上看,中国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获得的农业经济增长效应的内在驱动潜力尚未充分释放。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数字经济为我国经济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重大机遇,更为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提供了关键支撑。数字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理论逻辑就是通过数字化技术(潜在生产力)的广泛应用、生产关系的数字化调整和上层建筑的数字时代转变对直接生产力各组成部分(生产力三要素及其优化组合)分别赋能。基于理论逻辑,数字化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实践路径应包括:以数字化教育助推劳动者习得数字化技能,以数字社会建设提升劳动者数字化素养,以宣传数字时代楷模推进劳动者数字化思维模式的转变;以改造升级物质形态的劳动工具实现操作动力工具和信息采集工具的数字化,以软件形态劳动工具的创新应用实现思维工具的数字化;以产业数字化推动生产信息的数据化,以数字产业化推进生活、生态和社会运行信息的数据化;以有效市场构建实现企业管理的数字化,以有为政府建设实现公共管理和社会管理的数字化。当前,应坚定地以数字化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进而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6-19 合作期刊: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摘要:“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绝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生产力概念的否定,而是新时代对生产力概念守正创新的重要发展。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创新理念作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第一动力,将协调发展理念作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将绿色发展理念作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将开放发展理念作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将共享发展理念作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新时代应坚定地以新发展理念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赋予新动能。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统计与信息论坛》
摘要:结合马歇尔外部性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论述数字产业集聚所产生的正、负外部性效应对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地方政府干预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调节作用。基于2010一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在刻画特征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影响效果、调节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产业集聚规模逐年提高、分化程度逐步改善,但整体的分化格局仍未扭转;数字产业集聚规模、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布情况均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数字产业集聚所产生的正、负外部性对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先促进再抑制的倒U型曲线特征;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产品制造业集聚对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倒U型,数字技术应用业集聚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显著性;中西部地区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端、正外部性占主导地位,东部地区部分省份过度集聚、负外部性涌现。数字产业集聚对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对绿色技术进步的作用上,地方政府干预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负向调节作用。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03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近年来网络直播以其惊人的线上互动促销能力受到了理论学者和实践专家的关注。文章在网络直播背景下,以网络直播突出的“共在临场感(CP)”和“社会临场感(SP)”特点为切入点,探索网络直播情境共在临场感、社会临场感影响从众消费的作用机制。文章以有直播观看经历的消费者为样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展开研究并发现:网络直播情境下,共在临场感对从众消费行为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共在临场感对从众消费的促进作用受到用户产生信息信任度(TUGI)的部分中介,社会临场感对从众消费的促进作用受到用户产生信息信任度的完全中介。两种临场感(SP、CP)通过用户产生信息信任度对从众消费的中介效应受到主播-观众关系强度(TSBBN)的调节,即存在前段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摘要: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商业银行创新发展趋势,但其对银行风险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文章从理论机制上阐述数字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机理,并采用2011一2019年中国79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整体而言,数字金融发展显著提升中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第二,从影响机制来看,数字金融通过抬高管理成本进而加剧风险承担,而业务多元化中介效应并不显著;第三,关于影响异质性,数字金融对东部地区与大中型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更为显著。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数字金融发展契机,运用新兴技术提升风控水平,警惕数字化经营引起的内在风险和其投入成本过高带来的低效益风险。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我国经济结构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型,数字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新的就业形态不断涌现,其与传统就业模式相比,展现出更加灵活和多样的特点。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数字经济与灵活就业的发展现状,并基于我国2017—202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了向量自回归模型,并且结合实证分析与脉冲响应图来探讨数字经济对灵活就业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了GDP增速与消费者信心指数等控制变量后,数字经济对灵活就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5-01-08 合作期刊: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摘要:引导人口有序分流是推进全面市民化并构建城市群协调发展格局的关键所在。住房是流动劳动力在城市生活的基础,预期收入和支出是劳动力预期收益的核心组成,直接影响其流动城市选择。研究表明:第一,在综合考虑流入地城市特征和预期收支情况下,城市房价上涨将降低劳动力选择该城市的概率,但这一挤出效应会随时间推移而减弱;第二,城市规模越大、劳动力技能水平越高,房价所产生的拉动效应越能超过挤出效应;第三,城市房价上涨既能通过提高收入财富吸引劳动力流入,也会通过提升生活成本和减少就业机会阻碍其流入;第四,预期收入有助于缓解房价对劳动力城市选择的负向影响,而预期支出则相反。基于此,坚持“房住不炒”基本定位、提升市场信息透明度及解决劳动力生活和就业问题将对引导人口有序分流产生重要的助推作用。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2-27 合作期刊: 《开发研究》
摘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推动以绿色经济效率提升为核心的绿色发展转型。城市作为流域内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的主要汇集地,其产业集聚模式会对绿色经济效率提升产生重要影响。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产业集聚模式对绿色经济效率影响的理论逻辑,然后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2006—2020年黄河流域81个地级市的绿色经济效率,并基于此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黄河流域城市层面不同产业集聚模式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情况,同时借助面板门槛模型考察这种影响随着城市规模变化而变化的特征。研究结论如下,理论上产业集聚模式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需要根据研究范围通过实证分析加以确定;现阶段黄河流域内产业的专业化集聚整体上呈现出抑制绿色经济效率提升的特征,多样化集聚整体上呈现出促进绿色经济效率提升的特征;黄河流域内产业多样化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效应在流域内不同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异。此外,流域内不同产业集聚模式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均存在基于经济发展规模、人口规模和地理空间规模三大城市规模维度门槛变化的特征。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合作社是实现产业兴旺乃至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但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激发农户的合作社参与意愿。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三个维度论述农户认知对合作社参与意愿的影响机制,并利用2021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 103 户农户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行为态度即对合作社利润、产品、潜力的认知显著提升了合作社参与意愿,对高参与意愿的农户影响更大,且利润认知、产品认知的影响强于潜力认知的影响;主观规范即对合作社中企业的信任也发挥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一作用在低参与意愿农户中更为强烈;知觉行为控制即脱贫攻坚时期参与合作社的经验则缺乏显著影响。希望上述结论能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合作社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