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数智供应链的理论探索与展望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技术经济及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19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供应链正经历着从传统运营模式向数智化运营模式的转变。人工智能数智供应链是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为基础,实现智能化、网络化、协同化、集成化、自动化的综合集成技术和管理系统。通过人机协作和融合,人工智能数智供应链成为具有自我意识、自我决定、自我优化等特征的自主供应链,其产业发展目标具有韧性与可持续性。人工智能数智供应链更依赖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来完成自动化决策过程,通过融合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和分析供应链各环节,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和风险。人工智能数智供应链运营绩效取决于供给和需求两端的建设。从供给视角看,人工智能的组织方式、流程整合和要素协同是决定人工智能作用的基础。从需求视角看,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知、情感和功能期待是决定人工智能实际效率的核心。供需之间的匹配程度决定人工智能数智供应链的效能。人工智能数智供应链的治理机制是混合治理机制,融合了契约治理、关系治理和算法治理,并随着不同的情景而呈现出融合程度的差异性。

  • 信任链:中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关键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5-03-17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我国各级政府陆续推出多项政策,推动供应链金融在各行各业的深入发展,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供应链金融领域问题层出不穷,表明供应链金融正处在艰难发展阶段,需要从基础设施和体系建设上谋求供应链金融的长远发展,重构供应链和供应链金融中的信用体系,在重构交易关系的基础上利用数字技术确立数字信用,理性、合理运用数字技术,提升供应链效率和效能。供应链金融中的信任链需要围绕供应链的关键业务领域和供应链管理维度来建设与推动,其中可信交易链、可信资产链、可信行为链、可信制度链是推动信任链建构的核心成份与要素,同时信任链的建设必然涉及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三维,即供应链的组织方式、业务关键流程以及管理核心要素。建立以四个可信为内容的信任链,将供应链金融活动中各类参与主体和相应的业务、产品有效结合起来,互动产生数字信用,需要建立供应链数字平台。支撑信任链运作的供应链数字平台架构包括涵盖IT和知识资源的后台建设,技术、数字、人工智能、组织和业务的中台建设,灵活应对市场需求和价值诉求的前台建设,以及中枢控制塔建设。

  • 风险规制的法律规范构造——以药品安全规制为例证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药品安全规制构成了风险规制法的重要“参照领域”。在药品安全领域,国家基于风险保护义务,进行风险规制立法,对市场主体的基本权利施以必要的限制。行政规章在风险规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制定依据未能完全秉承授权明确性原则的要求。解释性规则、技术标准、指导性文件作为不具有法律规范形式的行政规则,将风险规制立法的内容予以解释和具体化,并为相对人提供导引。风险规制注重行政规制与自我规制的结合,企业应遵守行政规制;通过颁布自我规制规则、推行风险管理措施、落实组织化保障义务,来实现自我规制;对药品注册标准的核准、对药品的责令召回则体现了“受规制的自我规制”的原理。应引入风险分级分类规制理念,来配置有限的风险规制资源,实现规制收益最大化。

  • 供应链动态能力以及协同创新战略对资金柔性的影响研究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物流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受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与全球性高债务、低增长的影响,很多商业银行开始缩紧贷款,这就使得企业面临的资金约束越来越明显。于是,如何利用供应链的结构和运营来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成了实践界与理论界广泛讨论、研究的热点。文章基于供应链动态能力的理论视角,遵照“动态能力-合作战略-资金柔性”的理论逻辑,探讨了企业在供应链中的系统性能力影响资金柔性的作用机理,并采用 SEM 对249个样本企业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企业要想通过供应链提高资金柔性,前提是能够与供应链合作伙伴合力打造供应链动态能力(知识触达能力、协调能力、重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推进合作创新战略。只有在具备动态能力的基础下,企业才能通过合作行为来更有效地撬动供应链的资源和能力,从而实现自身资金柔性的增强。

  • 供应链金融视角下企业网络与企业能力对中小企业融资绩效的影响一一个链式中介模型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物流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03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研究以供应链金融为研究视角,结合商业生态系统和网络理论,并基于企业动态能力的能量转化机制,探索了中小企业利用企业网络和企业能力来提高自身融资绩效的有效途径。研究指出,中小企业利用健康的企业网络来提高融资绩效需要经过两个过程,即加入健康的企业网络有助于中小企业提高双元能力,进而提高企业在网络中的地位,最终有助于企业融资绩效的提升。基于295个制造行业的中小企业样本数据,研究证明了双元能力和网络嵌入性在网络健康性与中小企业融资绩效中的链式中介作用。

  • 生产端和生活端视角下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碳减排机制研究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26 合作期刊: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我国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都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点,快速发展的经济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掠夺性地开发自然资源导致了对自然环境大量的污染。为了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从“三高”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模式是我国的必由之路。本文基于 2000-2020年中国 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构建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进行测算,并研究其在生产端和生活端视角下的碳减排机制。结果表明:(1)通过熵权法测算,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体系五个维度中创新发展的权重最高,占比47%,根据帕累托定律,政府应该重点关注创新发展水平,通过提高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和经费投入,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2)在生产端,高质量发展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来减少碳排放;在生活端,高质量发展通过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居民环保意识来减少碳排放;(3)不同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碳减排效果不同,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碳减排效果并不显著,政府需要持续深化坚持西部大开发战略,平衡地区差异,更好地向高质量发展和“双碳”目标迈进。

  • 供应链金融中网络连接对中小企业融资质量的影响研究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物流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16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近年来,基于供应链网络开展的供应链金融成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有效途径。文章基于网络视角,构建了中小企业在供应链网络中的强连接与桥连接通过信息分享影响其融资质量的理论模型,通过对255个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中小企业在供应链网络中的强连接和桥连接均对其供应链融资质量具有正向影响;信息分享是中小企业供应链网络连接影响其融资质量的重要内在机制;环境竞争性对中小企业信息分享与其供应链融资质量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

  • 供应链金融增强企业组织韧性的影响机制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17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在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组织韧性成为企业应对挑战并抓住机遇的关键能力。聚焦供应链金融这一依托实体经济交易活动的创新融资工具,旨在深入探究其在增强组织韧性中的独特作用及其内在机理。通过对2011年至2022年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与公告文本数据的分析,识别采用供应链金融的样本,考察供应链金融对企业组织韧性的影响,揭示内在过程的合作创新机制。实证分析支持了供应链金融能增强组织韧性的假设,验证了供应链金融是撬动企业合作创新从而提升组织韧性的重要杠杆,并且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普惠金融环境的发展都会强化供应链金融的提升作用,东部地区企业供应链金融采用对组织韧性的提升作用显著大于非东部地区企业。研究结论拓展了构建企业组织韧性的机制范畴,丰富了供应链金融在现代企业治理与安全发展层面的作用。企业应充分认识供应链金融增强组织韧性的关键作用,重视合作创新对组织韧性的推动作用,不断利用数字技术提升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效率,进一步加强组织合作,发挥供应链金融对组织韧性的积极影响。金融机构和政府相关机构应根据地区与场景异质性调整供应链金融策略,提高普惠金融供给制度的完善程度,运用各类制度协同多方主体,加大对数字基础设施的投入并不断完善升级,筑牢金融服务与合作创新的基础,全方位助力企业的组织韧性成长和高质量发展。

  • 综合就业能力导向下供应链管理 课程多层循环教学模式研究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物流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供应链管理》

    摘要:面对日益复杂的就业市场形势,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和毕业生规模的不断增长,社会对大学生尤其是经管类等应用性强的专业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提出了更高标准。文章以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理念和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为基础,针对大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预设学习成果,并逆向设计教学活动。文章以“供应链管理”课程为例,构建了一种以综合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多层循环教学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实践建议。通过将OBE理念与加涅学习结果理论相结合,文章不仅具体化了学习结果的实现过程,还预设了有层次的学习成果,从而丰富了这两种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此外,文章的研究还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为我国高校课程设计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