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翻译 发布时间: 2024-12-26
摘要:本文先从历史维度梳理了法国大革命后单语主义的控制情形,接着以斯达尔为线索,探究其从单语主义向世界主义的转向,这一个案不啻为法语语言结构化转型的缩影。个案研究中,我们着重关照了洪堡语言哲学的影响及德意志的特殊作用。斯达尔借由洪堡的语言人类学视阈,搭建起德、法语在语言、文学及民族特性等复合维度上的比较模型。以此理论为基础,斯达尔还以德语“翻译精神”为武器,以科佩沙龙为阵营,对法语单语主义及其背后的帝国意识形态给予了回击。通过梳理督政府到第一帝国时期(1795-1815)法语单语主义的控制及以斯达尔为首的流亡派文人对这一局面的抵抗,本文旨在审视法语语言对异质性的拒绝、开放与晃动。此举既有利于揭橥现代欧洲起源背后的语言政治,又便于我们把握比较文学于十九世纪初兴起的语言学背景、反思国别意识上升期时跨文化交流的动力与阻力。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发布时间: 2024-12-26
摘要:根据文学史的一般经验,书信体小说与浪漫主义难以共存:前者默认社交性为根本原则,后者以“不可沟通性”为内核。而斯达尔夫人的《黛尔菲娜》打破了这一对立,既延续了启蒙时期的书信传统,又以其革命性而被誉为第一部法语浪漫主义小说。《黛尔菲娜》如何在以沟通为目的的信件叙事中建构起“不可沟通性”?后者又缘何而来?本文首先从法国大革命后的历史语境中寻觅“不可沟通性”的书写动力,继而考察斯达尔夫人对传统书信文体的承继与逆反,旨在揭橥十八、十九世纪之交书信体文类的变形。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比较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2-26
摘要:十九世纪的法语文化建构了一个沉缅于形而上学、兼容异域精神、无心政治争斗的德意志形象,“蜃景”一词披露出其虚设性。这一景观酝酿于大革命后的移民一代,在斯达尔的《论德意志》(1813)中最终成型。尽管该书出版时,这幅幻象已被德意志民族主义上升的现实情景所动摇,但其内核仍被其后的法国浪漫主义所重拾,注入进十九世纪法国精神的方方面面。本文以法德文化迁变为研究兴趣,首先鸟瞰这幅蜃景的全貌,继而回溯其建构历程,尤其关注斯达尔美化德意志的政治意图,最终结合第一帝国晚期欧洲民族之争的政治语境,填补出遗落于蜃景之外的德意志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