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外国文学》
摘要:2018年版《诺顿理论与批评选集》将“年龄批评”也纳入了西方批评理论谱系之中。西方年龄批评主要在四个领域初露端倪,围绕两个核心问题展开:一、西方社会年龄观的文化建构过程及其产生的歧视和不公正现象;二、个体的年龄身份认同。从社会整体而言,文化批评视角下的年龄批评提出年龄的文化建构论,揭露西方“衰退叙事”的年龄歧视本质;女性主义批评家则进一步揭露年龄歧视的双重标准,以及老年女性遭受的双重歧视。从个体层面而言,从心理学研究视角展开的年龄批评关注老年个体的恐老症及其对老年身份的拒绝认同;老年叙事学探索老年个体如何通过建构进步的年龄叙事以获取老年认同。年龄批评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同时文学老年学研究也构成了年龄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外国文学》
摘要:“环境世界文学”指那些蕴含深刻的环境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并激发了各种环保思想和环保运动的文学文本。环境世界文学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环境文学文本在世界范围内的译介、传播、流通与接受,及其对异域作家环境书写的影响;二是全球化时代的跨语际、跨文化环境书写;三是聚焦全球变暖表征的气候变化文学批评在世界各地区的发展和互动。环境世界文学既是一种文类,是生态批评的重要研究对象,同时也是一种方法,是介入世界环境史、伸张环境正义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策略。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发布时间: 2025-03-13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祖克的《中国戏剧》是英语世界首部系统研究 中 国 戏 剧 史 的 著 作。该 书 不 仅 勾 勒 出 中国戏剧自唐宋至近代的发展概貌,阐释了中国传统戏剧的外在特征与精神内核,还对中国戏剧与西方戏剧,尤其是莎士比亚戏剧,在 剧 本 文 学、舞 台 表 演 及 戏 剧 环 境 方 面 进 行 了 平 行 比 较。《中 国 戏剧》从比较研究对象的选择,到中西戏剧类同与差异的分析,展现 出 严 谨 的 实 证 精 神 和 自 觉 的 比 较意识,在英语世界开创了中国戏剧与莎士比亚戏剧对比研究的先河,在海外汉学的戏剧研究方面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具有丰厚的学术史意义。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发布时间: 2025-03-13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浪漫主义批评家的推 崇 下 逐 步 走 向 诗 歌 圣 坛。浪 漫 派 对 莎 士 比亚十四行诗的研究展现了多种批评倾向,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浪漫派诗论,构筑了浪漫主义诗论的烂漫与辉煌。检视浪漫派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批评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莎士比亚及其十四行诗的认知,反映了浪漫派诗论与莎士比亚创作的共鸣,充分体现了莎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发展的相辅相成性,而且启发了我们对文学基本理论问题的深入思考。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发布时间: 2025-03-13 合作期刊: 《东吴学术》
摘要:《人文主义文学思潮导论》以跨文化、跨学科的视野与方法,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思潮置于文明—文化史大背景下重新审视与阐发,并对文艺复兴产生之缘由、人文主义之内涵及其与中世纪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之关系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由此显现出该书在研究方法上的历史化创新路径、研究内容的全面性与丰富性以及历史观的辩证性。此外,书中对这一时期“人”的觉醒做出综合性阐释,凸显了人文主义文学之“人学”特质,体现了文学研究的人文深度。总体而言,该书作为沟通西方文学、文明研究的“古典”与“现代”之桥梁,为我国文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文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借鉴和有力支持。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2-22 合作期刊: 《外国文学》
摘要:“传记小说”近三十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主要创作文类,其文类理论也在快速发展完善。传记小说理论家通过不断厘清传记小说与相近的“历史小说”和“传记”等文类的区别,逐渐确立起独立文类的地位,并要求以新的文类标准来评判此类作品。传记小说作家在对人物和读者承担必要的伦理责任的基础上,享有充分的美学自 由进行创作。在这个层面,指导作家创作的是其美学原则,而非传记或历史的真实性标准。作家自由地从历史中挖掘另类真实,同时通过小说与历史的互动形成隐喻性指涉,由历史个案辐射出传记作家对于更普遍生存状态的阐释和理解。传记小说因而具有重要的文化干预功能,用多面立体的文学肖像来抵御简单化的宏大历史叙事。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外国文学》
摘要:“指示符号”是皮尔斯在符号第二种三分法中界定的一个基本类型,指称与其具有直接存在关系的对象。由于能够真实地反映对象,指示符号常被用来考察或验证“物理连接”“真实联系”“时空位置”等实存状态,因而具有指涉实在的功能和探究真理的潜能。伴随数码转型对现实的深刻改变,指示符号的存在基础受到冲击,指称能力受到质询,围绕指示符号的论争也逐渐脱离皮尔斯的符号学语境。本文拟在概 述皮尔斯符号三分法的基础上,阐明指示符号原初的分类依据、意指过程和形式特征,并以数字照片为例,分析指示符号的指义危机,进而指出符号与实在关系的剧变亟需符号学拓展思想资源、更新理论依据。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发布时间: 2024-12-26
摘要:根据文学史的一般经验,书信体小说与浪漫主义难以共存:前者默认社交性为根本原则,后者以“不可沟通性”为内核。而斯达尔夫人的《黛尔菲娜》打破了这一对立,既延续了启蒙时期的书信传统,又以其革命性而被誉为第一部法语浪漫主义小说。《黛尔菲娜》如何在以沟通为目的的信件叙事中建构起“不可沟通性”?后者又缘何而来?本文首先从法国大革命后的历史语境中寻觅“不可沟通性”的书写动力,继而考察斯达尔夫人对传统书信文体的承继与逆反,旨在揭橥十八、十九世纪之交书信体文类的变形。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发布时间: 2024-12-16 合作期刊: 《外国文学》
摘要:“推想小说”这一术语首次出现于 1889 年。该术语在 20 世纪主要被视为科幻小说的替代或差异性称谓,在 21 世纪则衍变为一个可涵盖科幻、奇幻、恐怖、乌托邦文学等多种虚构叙事形式的新型文类概念。当代推想小说以跨文类等超越边界的方式来探索历史、现在和未来人类世界的另类可能性,从思想观念与表征形式上摆脱了坎贝尔式科幻小说模式的桎梏。21 世纪的推想小说既是超越文类边界与物质边界的思想实验性叙事类型,也是女性、少数族裔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作家们发声的文化政治场域,赋予了他们超越西方科幻传统的另类幻想文学的表征空间,是一种具备实验性、开放性与前瞻性的重要文类。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合作期刊: 《外国文学》
摘要:后殖民女性主义也称“第三世界女性主义”,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女性主义的一支重要有生力量。后殖民女性主义批判忽视了性别问题的后殖民理论和带有女性帝国主义倾向的西方白人女性主义,反对以同一性和均质化视角探讨两性问题。此外,后殖民女性主义者着力研究处于后殖民时期的第三世界女性所面临的问题,揭示了她们生存状况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外国文学》
摘要:植物观念在当下语境中的演变及拓展催生了“植物批评”的思潮。来自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们从植物批评话语中汲取丰富的理论滋养,并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研究范式的植物批评话语。本文主要从西方植物批评的起源与演变入手,探讨当代西方植物批评擢升衍进的话语背景和特点,并通过梳理中西学者近年的文学研究实践,归纳出植物批评话语的研究范式,展示植物批评话语如何有效拓展了文学的研究空间。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外国文学》
摘要: “文化爆炸”是洛特曼后期文化符号学的重要概念。围绕这一学术关键词形成的文化爆炸论是他学术生涯最后十年的思想结晶,是他文化符号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与爆炸》和《文化的不可预见机制》是洛特曼有关文化爆炸论的代表作,由它们引发的相关讨论已成为国际洛特曼学和文化学的新热点,也是我国洛特曼学亟待填补的研究空白。文化爆炸论含纳诸多重要的文化议题,其中包括文化爆炸与历史进程的关系、渐进与爆炸的关系、文化爆炸的不可预见机制等,这些问题极富学术和思想价值,对处于文化巨变中的当下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分类: 哲学 >> 美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4-10-15
摘要:对卢卡奇而言,“自然美”既是美之不确定性的具体表征,又构成了“审美反映”的特性和合法性基础,同时他还以美与善的复杂纠葛来显现“自然美”的复杂性。卢卡奇反对“自然美”“艺术美”中的等级制观念,一方面,无论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二者所形成的“审美反映”其所反映的是同一“现实”对象,二者非等级关系;另一方面,在审美反映中,“艺术美”与“自然美”均体现为“劳动”的对象化过程,“劳动”无法划分等级。卢卡奇“自然美”论的实质是“人的回归”,他认为在“自然”转变成“自然美”的体验活动中,人能够实现从“整体的人”到“人的整体”的超越,同时主张应将“自然美”置于人与自然和生产劳动的“关系”中来解答,以此,“自然美”构成人之体验的本体存在论范畴。卢卡奇的“自然美”论以深刻揭示并批判资本主义普遍物化现象和深层异化结构为理论旨归,他既批判以“艺术美”来衡量美本身所体现的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实质,又批判以返回“物”的原始形态来肯定“自然美”等主张。总之,虽然卢卡奇的“自然美”论存有不可避免的理论局限,但其蕴含着鲜明的“人学”色彩和异化批判旨归,可以与当代“自然美”热形成呼应或观照,能够成为恢复“人”之本真完整性和立体解放的重要契机。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发布时间: 2024-09-09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20世纪以来,间性的凸现已成为学界的理论共识,但是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间性思想却为学界所忽视。德勒兹基于差异哲学与生成思维对柏拉图以来的理性主义传统进行解构,创造了“块茎”“解域—再结域”“生成”“多元体”“装配”等大量原创性的间性诗学范畴。这些范畴十分注重相遇所建立的“与……”的关系,交叠着复杂互动的间性关系之张力。德勒兹的间性诗学范畴,一方面为分析渗透着同质文化与异质文化间性的移民文学、流散文学、族裔文学、非洲文学、华文文学等文学现象提供了理论利器,另一方面为思考当代文艺理论的拓展提供了新的范式与路径。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9-09 合作期刊: 《外国文学》
摘要:认知文学研究作为前沿性的文学批评流派旨在将认知科学理论运用于解释文学心智,它在诗学功能、阅读行为、文学情感与虚构理论等诸多方面提出创新性见解,产生了空前的学术影响,目前已形成认知诗学、认知修辞学、认知文体学、认知叙事学、认知接受美学、认知文化研究和认知历史主义等跨学科研究分支。鉴于它们在具体学术实践上或各自为政或相互交叉甚至部分重叠而远未形成统一的学术体系,本文拟重返认知文学研究赖以发生的三大理论原点——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以它们为分类依据,通过例释三大相应模式下的典型学术观念,洞悉当下国际认知文学研究的基本图景。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4-09-06 合作期刊: 《外国文学》
摘要:过去十年间的文学批评实践中新出现了一种“绘图转向”的势头,注重地图在文学领域内的应用。本文将地图视为认知隐喻,聚焦文学书写、空间想象及抽象的地图绘制之间的多维关系,探讨文学绘图的起源、范畴、演变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语境,阐释其在文学分析中的具体实践路径,并勾勒该概念如何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生成新的批评潜力的整体图景。研究认为,文学绘图是一种概念工具,以文学主体性为根本出发点进行跨学科研究,通过想象投射并绘制不同的隐喻空间,旨在揭示主体与世界不断变化的动态关系。文学绘图过程中预设的诗学结构邀约不同时空中的读者共同参与地图的重绘工程,实现文学批评介入和批判文化实践的目的。整体而言,文学绘图研究能进一步促进文学与城市研究、人类学研究、数字人文研究、地理学研究等批评话语之间的沟通交流,是一种有效探讨自我与世界、地方与全球、人文与科学关系的跨学科阐释视角。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发布时间: 2024-08-09
摘要:“性别理论”奠基者朱狄斯·巴特勒通过一系列著述建立了一种有别于后期女性主义的性别叙事诗学,而露面、模仿、表演及表演性则是这一诗学理论的关键词,它们作为性别符号与性别身份建构、定义的姿态、技术和实践方案的核心,被巴特勒藉由来彻底解构了男/女二元性别话语体系。巴特勒认为“性别”具有非稳定性,不过是可以轻易放弃的话语策略和手段,是一种被假设、被虚构的社会结构;人的性别身份及其相关行为的表演性与表演是一种彻底的政治和文化工具,因而身份类别实际上具备可操作性。巴特勒所建构的性别理论是对女性主义理论和传统的以及现代主义的性别文化体制、机制的越界典范,也因此具有了强大的知识生产力。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发布时间: 2024-08-08
摘要:福柯将巴塔耶根据人的“动物性-禁忌”张力关系模型所建立的人之行为与思想“越界”的社会理论扩展到自己所建构的知识-话语关系模型之中,认为知识-话语间越界与反越界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从宏观到微观各个领域的改良、变革与发展动力。福柯在其现代国家治理与人口生产这一政治经济学和生命政治学领域,其核心理论通过对性文明史这一微观世界的历时态考察、辨析,清晰勾勒出人类性与性别意识的知识-话语体系间内在的结构图式,清晰阐释了其间“越界”式否定辩证发展的政治/文化模态。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发布时间: 2024-07-09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除了学界关注的存在主义主题,约翰·福尔斯小说创作批判了为金钱和娱乐疯狂的西 方社会,反思资本主义工业理性对人造成的异化和扭曲并探讨其可能的解决途径。他认为“占有” 而非“存在”掌控我们这个时代,而“占有”和“存在”者具有不同的社会性格、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和 价值取向。虽然其早期作品《收藏家》和《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一些人物形象,在面对自我、他人和 世界时分别展示出对两种生存模式的不同倾向,但作家更加注重表现主人公由重“占有”走向重“存 在”的挣扎与选择。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甚至在小说结尾仍未达到绝对的“存在”状态,但他们 最终放弃了狭隘的自我观、自由观,投身于积极的生活体验之中,实现了重“存在”的可能。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发布时间: 2024-07-09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格雷厄姆·格林在其代表作《布赖顿棒糖》中构建了一个介于现代与原始的“边界”空 间,从“边界”书写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呈现了格林对现代与原始的辩证性思考。格林以侦探叙事 揭示现代世俗的真相与混乱,同时以惊悚叙事呈现原始恐惧的本真性,由此呈现出现代世俗与原始 恐惧、本真与非本真之间的辩争,世俗正义与个体正义之间的伦理博弈又使原始本真陷入伦理困 境。文本内部多重观念的辩争是作家在“危险的边界”保持独立思想的结果,这也是格林小说创作 的重要特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