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2-21 合作期刊: 《肇庆学院学报》
摘要:新时代高校在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承担着重要角色,探索有效的培养实践路径显得尤为关键。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包含历史、现实和实践三重逻辑。基于这三个维度,高校应以立体化课堂模式为依托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引领,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为载体强化其内涵建设,以宣传阵地为平台加大其宣传力度,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荣誉感,增强“五个认同”。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28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经济深度融合形成的新业态模式。本文选取SG工业互联网的典型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其在工业互联网的创新亮点、发展政策与面临的困境等。基于此,本文提出打造工业互联网实现网络协同化发展的政策建议:夯实工业互联网基础建设,推动软硬件开发与安全建设;拓展“数字化+”为发展重点,促进设备与系统的融合共享;完善开源模式和开放标准,发展工业互联网生态系统;以信息安全与数据治理为重点,营造工业互联网健康发展环境;筹建工业互联网公共数据平台,强化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跨界合作;开展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与智库建设,强化专业人才支撑和队伍发展等,以供参考。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旅游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以往关于乡村旅游意向的研究,关注点较多为旅游者自身的特点,忽视了旅游者与乡村人员之间的关系可能发挥的作用。文章引入社会资本为前因变量、心理距离为中介变量,通过调研探讨了后疫情时代城市居民的乡村旅游意向。首先,关系信任与共同愿景会降低城市居民的心理距离,进而提高其乡村旅游意向,而交互联结的影响并不显著;其次,心理距离对乡村旅游意向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最后,心理距离在关系信任和共同愿景与乡村旅游意向之间发挥中介作用。文章是首次将社会资本三个维度运用到我国乡村旅游现象中的实证研究,研究结论可以帮助后疫情时代乡村了解和运用社会资本,重视心理距离的影响,制定更加灵活有效的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3-18 合作期刊: 《中小学管理》
摘要:清华附中合肥学校利用学校诊断这一系统评估手段和学校管理工具,推动了学校价值体系的构建完善与价值领导的初步实现。一是借助学校诊断“八要素”这一诊断工具,通过全面且系统的审视与梳理,确立学校核心办学理念。二是依托文化专项诊断,重新树立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文化理念,明晰阶段性战略目标。三是引入全过程诊断项目,通过“研制诊断工具一开展教育实践一进行成效诊断一制定行动方案”的周期性实施,落实战略性行动方案,实现学校价值体系的知行合一。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5-02-12 合作期刊: 《兰台世界》
摘要:引入“风险”的概念,围绕档案开放审核工作的目标,定义档案开放审核风险,分析档案开放审核风险的成因,归纳档案开放审核风险的特征,划分档案开放审核风险的组成、构建风险模型,提出控制档案开放审核风险的措施,为系统地认识、规范、指导档案开放审核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5-22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基于社会网络理论,文章探究企业社交媒体行为对网络嵌入治理的影响,即制造商企业不同社交媒体行为如何促进网络嵌入治理以及合作伙伴网络结构嵌入特点能否强化上述关系。文章以制造商和经销商的合作关系为研究情境,从制造商角度收集308份问卷,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社交媒体任务交互行为和关系交互行为均正向影响网络嵌入治理;经销商网络密度增强社交媒体任务交互行为对网络嵌入治理的正向影响,而与文章预期相反的是,经销商网络中心性无法增强社交媒体关系交互行为对网络嵌入治理的正向影响。文章丰富了跨组织关系管理领域关于社交媒体使用的讨论,并从社会网络层面关注跨组织关系治理问题,为企业寻求和建立一条新的跨组织关系治理机制提供决策依据。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后疫情时代员工的心理健康成为工作场所的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其形成机理。基于印记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具体探讨原生家庭沟通模式对员工主观幸福感和情绪耗竭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通过对173名员工的多时点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原生家庭对话沟通模式正向影响员工的主观幸福感,负向影响员工的情绪耗竭;原生家庭服从沟通模式正向影响员工的情绪耗竭;原生家庭服从沟通模式负向调节原生家庭对话沟通模式对心理资本的正向影响;原生家庭服从沟通模式负向调节心理资本在原生家庭对话沟通模式与员工主观幸福感、情绪耗竭之间的中介作用,即原生家庭服从沟通模式水平越低,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越强。文章拓展了组织管理领域的研究视角,同时也在选人用人的层面为组织管理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03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愿景型领导行为与下属绩效的关系越来越受到研究者重视。基于积极情绪的拓展一建构理论,构建“领导行为→下属情绪一下属行为→绩效”的研究框架,结果发现愿景型领导行为正向影响下属积极情绪和绩效,下属积极情绪在愿景型领导行为和愿景整合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下属积极情绪和愿景整合在愿景型领导行为和下属绩效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但下属积极情绪或愿景整合在愿景型领导行为和绩效之间的单独中介作用不显著。研究拓展了愿景型领导行为领域的作用机制研究,验证了愿景实施过程中下属中心地位的重要性,为愿景型领导行为如何提高下属绩效提供了理论指导。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8-05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数字中国”与“美丽中国”建设背景下,解析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是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文章以黄河上游17个地级市为研究区,基于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与障碍度模型,剖析2010—2019年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关系时空演变特征及障碍因子,进而提炼不同类型区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发展的提升路径。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耦合协调度呈“V”字形态势,形成北部优于中、南部的空间格局,且多中心趋势明显。②影响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2个子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集中于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与人才的投入以及对人民生活和环境的影响。③研究区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区可划分为高数字化—高绿色化区(H-H型)、高数字化—低绿色化区(H-L型)、低数字化—高绿色化区(L-H型)、低数字化—低绿色化区(L-L型)4类。④H-H型应以城市群或中心城市为发展核心,H-L型应以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导向,L-H型应以健全数字经济产业基础为发展手段,L-L型应以吸引外部投资与承接产业转移为发展关键。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文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构建了差错管理文化以绿色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量调节“自我调节”和自愿型绿色行为关系的模型,明确员工自愿型绿色行为的生成机制。在便利抽样基础上,运用分层回归分析法等进行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研究发现:促进型调节焦点对员工自愿型绿色行为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而防御型调节焦点则相反;绿色自我效能感在上述变量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差错管理文化以绿色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量分别调节了促进型调节焦点一自愿型绿色行为和防御型调节焦点一自愿型绿色行为之间的关系。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策略建议。
分类: 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热带地理》
摘要:在不确定性成为交通运行新常态背景下,如何在抑制风险的前提下,提升城际出行韧性,掌握需求侧城际出行波动的时空格局对韧性交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界定了城际出行韧性内涵,基于长时间序列城际出行数据和扰动事件一般属性构建了城际出行韧性测度模型,并以COVID-19扰动为案例,揭示了COVID-19三年以来的城际出行适应性格局与韧性时空格局规律。研究表明:1)兼顾季节性与节假日趋势所构建的城际出行韧性评估方法可以很好地揭示扰动事件影响下的城际出行波动时空格局。2)COVID-19疫情对城际出行的影响程度表现为全国大流行高峰期>奥密克戎高峰期>多点波动高峰期。城际出行强度随距离增加呈线性衰减趋势,每增加50km的距离,3个阶段的城际出行分别要多损失0.86、1.03、1.15个百分点。3)全国大流行、多点波动和奥密克戎3个阶段居民城际出行平均距离分别缩短了52.55、65.31、105.16km。4)城际出行韧性呈现多点波动时期>奥密克戎暴发时期>全国大流行时期,在时序上表现出城际出行韧性逐渐增加的趋势。同时,3阶段的城际出行韧性在空间上亦明显呈现出差异化空间分异和区域集聚特征。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各级政府出台了大量的创新创业政策,以吸引港澳青年进入大湾区内地发展。但是,这些创新创业政策以及政策执行实践中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与不足。运用政策工具理论视角和实地访谈方法对N区港澳青年文创政策进行研究后发现,现阶段港澳青年文创政策以促进人员要素流动为导向,政策工具的使用以供给型政策为主;在政策落实过程中,N区在青创平台搭建、人才集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由于政策宣传渠道窄、福利覆盖面小、社会适应难等导致的政策推动力有限等问题。因此,必须全面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政策工具,以打造更加具有人性化服务的社会文化软环境,实现港澳青年文创支持政策体系的动态调整与优化。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发布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数字乡村治理是数字时代的产物,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数字乡村治理与乡村信息化发展、数字技术应用密切相关。基于文献计量与CiteSpace软件,分析总结2010-2022年数字乡村治理研究的热点主题、主要进展及发展趋势。发现:(1)数字乡村治理研究受经济社会发展和政策影响,大致可分为初步探索、缓慢增长、快速增长3个阶段;(2)研究内容集中在数字乡村治理的概念与内涵、测度与评价、成因及影响因素、效应分析、优化路径等方面;(3)研究方法由定性研究逐渐转为定量分析。由此得出主要结论:(1)在自然、经济、社会、制度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数字乡村治理面临困境的主导因素不同;(2)因研究背景、研究视角不同,学术界关于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研究,既存在积极影响,也存在消极影响;(3)未来数字乡村治理研究要注重数字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内在联系,关注治理主体的数字素养,比较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利弊,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建立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聚焦数字治理的差异化和乡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