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集中反映了习近平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在理论化方面的最新呈现,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一是原创性贡献,提出文化自觉、文化主体性等,从发展逻辑与模式上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明确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使命,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二是结构性创新,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结构层面革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方法;三是反思性创新,确立从价值维度审视中华优秀文化的标准,提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明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换的实现路径。

  • 中国共产党与上海左翼文化运动扼要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4-12-16 合作期刊: 《肇庆学院学报》

    摘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参与下,上海左翼文化运动得以快速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电影、音乐、美术、文学、戏剧等体裁之间的关系是和谐且亲近的。中国共产党通过上海左翼文艺、文化运动建立与倡导的整体观念是反帝反资本主义、反国民党的强权专制统治和反封建主义。在上海革命文艺舞台和左翼文化天地中,有很多取得突出实绩的共产党人,他们都带有典型的“前驱”和“闯将”特征。上海共产党人在文艺创作和文化构建领域创造了很多奇迹,并至今保有着久长、庞大和浓重的历史光影。上海左翼文化运动不但启迪着同时代的“他者”,还启迪着历时意义上的“后来者”,其影响效力远远超出了它本身具有的文化价值。

  • 我国育儿假政策实施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兼与相关国家的比较分析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人口与社会》

    摘要:[摘要]育儿假政策已在多国广泛实施。作为近年来我国新增的生育配套支持政策,育儿假在传达男女平等育儿的价值取向、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等方面意义重大。但是我国育儿假落地实施过程中存在用人单位不配合、父亲参与育儿较少等问题。以OECD国家为例,介绍相关发达国家施行育儿假的成功经验,如采用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育儿假配额制等,不仅缓解了母亲的育儿压力,还让父亲更多地参与育儿。另外,分析了我国育儿假有效实施的影响因素,并与相关国家进行比较。我国育儿假政策想要切实落地、取得较好的政策效果,应实施育儿假成本社会共担机制、拓宽生育保险筹资渠道及覆盖面、鼓励父母共享育儿假、推动育儿假政策与相关经济社会政策有效衔接。

  • “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合”思想的创新发展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1-30 合作期刊: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合”思想蕴含着“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守中致和”等传统天下观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重新激活“和合”思想的文化生命力并合理融入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存续条件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关于“异”与“同”的文化诠释超越“和而不同”的传统逻辑框架,提升了自身存续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在构建逻辑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秉持“协和万邦”基础上,以人类命运的本然联系和应然规范凝聚广泛共识,以协同分工和合作行动推动共同体的有 机塑造;在运演法则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守中致和”的发扬彰显着人类和谐共处的适度原则。

  • 数字金融有助于抑制企业财务造假吗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会计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财会月刊》

    摘要:数字金融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本文基于2011~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探究数字金融对企业财务造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显著抑制企业财务造假,且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来看:数字金融能够纠正传统金融中存在的“属性错配”“领域错配”和“阶段错配”问题,从而有效抑制企业财务造假;数字金融能够弥补传统金融发展存在的短板,在银行业和资本市场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数字金融对企业财务造假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机制检验表明,数字金融可以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升企业财务透明度和改善企业经营绩效抑制企业财务造假。本文不仅揭示了数字金融对企业财务造假的抑制作用,也为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和资本市场健康运行提供了经验证据与政策启示。

  • 数字乡村建设是否提升了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1-16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简称“民生三感”)是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2018年、2020年县域数字乡村指数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的匹配数据,利用高维固定效应模型考察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民生三感”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显著提升了农民“民生三感”。这种提升效应主要体现为对农民获得感的提升,而对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提升效应并不明显,存在着客观获得和主观感知背离的现象。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四个分维度的提升效应也存在差异性,其中乡村经济数字化和乡村治理数字化对农民获得感具有明显的提升效应。机制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建设主要通过改善农民数字素养、提高“务工型”非农就业水平和消费水平影响农民的“民生三感”。数字乡村建设的上述提升效应对处于西部地区、高密度社会网络、高人力资本水平和“民生三感”水平较低的农民群体更为明显。为此应推进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丰富农民融资渠道,差异化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充分发挥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民生三感”的正向效应。

  • 中国农业生产性服务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识别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摘要:基于2007—2021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测算农业生产性服务效率变动指数,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Markov链分析法和Tobit模型实证分析农业生产性服务效率变动的地区差异、动态演进特征以及效率提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生产性服务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且技术进步是实现效率提升的主要动力;地区间农业生产性服务效率变动的总体差异呈缩小趋势,超变密度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农业生产性服务效率变动整体向高水平转变,且效率变动的高水平地区对低水平地区具有显著正向溢出效应;乡村人口年龄结构、农村人力资本、农业发展水平、财政支农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均是农业生产性服务效率提升的主要驱动因素。据此,建议持续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创新,实施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战略,并加大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素的投入力度。

  • “三螺旋”理论下的高职教育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研究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摘要:高职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系统梳理我国高职教育萌芽探索、初步发展以及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三大发展历程后,以高职院校各专业大类学生数分布情况与院校数目变化情况为抓手,整体把握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基于“三螺旋”理论,通过解构政府、企业、高职院校三元主体的协同机制发现:高职院校以人才培养与技术服务履行教育创新职能,政府通过政策指引与资源统筹发挥制度创新作用,企业则以需求牵引与技术赋能推动创新实践。针对当前高职教育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培养体系、培养方向与培养质量方面的结构性矛盾,从三大螺旋线出发,剖析现状、凝练问题并最终提出优化建议:一是依托三螺旋协同构建贯通式培养体系,统筹推进“中职—高职—职业本科”纵向贯通与“产城教融合”横向整合;二是构建“现实需求响应+未来趋势前瞻”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三是强化产城教融合实效,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教育创新推动高职教育更好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充足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储备。

  • 投资动机、制度调节与 OFDI 逆向技术溢出对中国对外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12-26 合作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摘要:投资动机在中国OFDI 区位选择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基于2003-2015年中国对140个国家或地区的直接投资及相关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投资动机、制度距离和OFDI 逆向技术溢出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中的作用关联。结果表明,中国OFDI 的确受投资动机的驱使,但制度距离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发挥着负向调节作用,进而削弱投资动机的驱动力。尽管如此,东道国OFDI 逆向技术溢出也能削弱并逆转制度距离的负向调节作用,意味着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OFDI 逆向技术溢出对国别制度距离具有替补效应。换言之,如果该东道国具有较强的OFDI 逆向技术溢出,则企业会较少考虑国别制度距离带来的高昂成本,选择在该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以获取逆向技术溢出。

  • 多维度视角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碳排放的影响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8-05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基于多维度视角,研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有助于促进区域一体化与碳排放协调发展,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文章采用熵值法和双变量Local Moran's Ii,分析2006—2020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与碳排放时空特征,并考虑空间因素,构建空间滞后面板模型,分析碳排放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区域一体化和碳排放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且空间格局相对稳定,总体上呈从省会城市向四周递减的空间格局。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南通、无锡和宁波的区域一体化水平和碳排放相对较高。②区域一体化与碳排放呈显著的正相关性且波动减弱,区域一体化与相邻市碳排放呈显著的正相关性且波动上升。长三角地区各市区域一体化和相邻市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关系较为稳定。③空间滞后面板模型结果表明:优化发展一体化结构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方式。同时,空间一体化、要素一体化、人均GDP和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例对碳排放具有明显的负向作用,单位GDP能耗对碳排放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