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13
摘要:在1949-1966年中国大陆诗歌的传播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诗歌选本,这些诗选通过参与建构新政权的历史合法性和重构民族国家形象,回应各种政治、文化和生产运动,聚焦”十七年“诗人成长与转型和诗歌经典打造等崭新而又敏感的时代话题,以大视角、多方位、集束呈现等传播方式提升诗歌的“二次传播”效能。不过,当代诗歌选本的“强制传播”特征对选家的编选动机和编选方式等产生了复杂影响,给选本的传播与接受带来许多负面效应。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10
摘要:1949~1966年中国诗坛出版了大量的诗歌选集,这些选集的序跋含纳着丰富的诗歌理念与诗美风尚的嬗变信息,也尘封着许多耐人寻味的诗坛往事和诗人隐秘的心路历程。在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建国十周年诗选集"的序跋中,编选者具有鲜明的双重言说身份,显在的身份为文化官员、"自否者"和受恩者,隐在的身份为对诗本体问题执着求索的诗人,双重身份内在规约序跋言说主体的话语修辞行为和编选者的编纂策略,映射出当代诗人复杂而多元的精神维面。
分类: 其他 >> 其他 发布时间: 2024-12-18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与“十七年”文学时期其他女性形象相比,女劳模是新中国文学最为耀眼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之一,兼具性别、阶级、政治等多重政治文化意蕴,为人们提供值得借鉴与需要反思的样本。在“十七年”时期女劳模之所以能够大规模地出现,或者说妇女之所以能够通过劳动生产而获得国家表彰嘉奖,是历史、现实、政治、经济等多重动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女作家所塑造的女劳模形象与国家意识形态之间形成了同构与互动的态势,改变了社会以及妇女自身对妇女角色、妇女形象、妇女审美的认知。尽管“十七年”时期女劳模形象建构存在着许多需要反思的问题,但是,“十七年”时期对劳动妇女的大力表彰,对劳动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为推进妇女解放进程所采取的倾斜性政策,在今天仍然值得借鉴。“十七年”时期女劳模形象和劳模表彰制度是中国妇女解放的重要文化资源。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十七年时期中国作家在游记中想象的西方形象,既展现了他们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取代、驱离西方意识形态的文化理想与变革冲动,也寄寓着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作家的历史记忆、民族意识和情感倾向等多种因素。我们不否认这一时期中国作家在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影响下对于西方经济、政治及道德形象进行了他者化的处理。不过,在当今的西方国家,这一时期中国作家揭示的人的物化、阶级的不平等和对立、极端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等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而且日趋严重。因而,这一时期书写西方的中国游记不仅不是反现代性的,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反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现代性价值。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2-27
摘要:提要在1949一1966年政治与文化相互胶合的文学语境下,郭小川因创作和发表一系列诗作而陷入精神困境之中。在郭小川诗歌创作、传播和接受的过程中出现了两大“有意味”的诗歌批评圈,“私人批评圈”的体验式审美批评既持续有效地激发了郭小川探求蕴藉个体生命体温和“嘈杂声音”的诗歌图式,又让他渐趋闯入充满未知风险的创作“迷阵”;“解放区批评圈”的批评不仅隐蔽而深刻地规训与重塑着郭小川“追新逐变”的诗歌理念,同时也击垮了他进行精神探险和诗歌实验的自信。郭小川的诗歌困境从一个侧面真实呈现了当代诗歌批评“圈子化”现象的诸多问题与弊端。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10
摘要:诗集是诗歌进行集束式"二次传播"的重要媒介与平台。在1949—1966年政治与文化相互叠合的诗歌生产语境中,"十七年"诗人努力破除现代诗集命名传统形成的思维桎梏,在诗与意识形态之间探求若干独具时代特质的命名法则,借此有效提升了"十七年"诗歌的"辨识度"传播。颇具悖谬意味的是,这种命名法则又生成另一种强大的思维惯性、语词选择与组合"成规",并汇聚成一股潜在的"自反"力量使诗歌"辨识度"传播效能渐趋式微。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1949-1966年即十七年时期的社会主义美术也不全然都是受“苏派”影响的现实主义写实风格,一批艺术家仍然坚持有别于主流的现代主义风格,并从印象主义、表现主义、形式主义等多重视角来构建新中国的图景。他们中有20世纪前期就留洋的颜文樑、周碧初、胡善馀、刘海粟、关良、谭华牧、符罗飞、林风眠、倪贻德,也有20世纪五六十年代留学东德的梁运清和“罗训班”的学员夏培耀、金一德,以及来华的外国艺术家博巴、麦绥莱勒。尽管处境边缘,但他们仍然在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宏大叙事与个人语言之间努力探索一种平衡,以“社会主义现代主义”的差异化表达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美术提供了另类路径。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4-09-0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1949-1966年即十七年时期的社会主义美术也不全然都是受“苏派”影响的现实主义写实风格,一批艺术家仍然坚持有别于主流的现代主义风格,并从印象主义、表现主义、形式主义等多重视角来构建新中国的图景。他们中有20世纪前期就留洋的颜文樑、周碧初、胡善馀、刘海粟、关良、谭华牧、符罗飞、林风眠、倪贻德,也有20世纪五六十年代留学东德的梁运清和“罗训班”的学员夏培耀、金一德,以及来华的外国艺术家博巴、麦绥莱勒。尽管处境边缘,但他们仍然在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宏大叙事与个人语言之间努力探索一种平衡,以“社会主义现代主义”的差异化表达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美术提供了另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