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国内国际与出口产品质量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际贸易学 发布时间: 2024-10-14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基于引入出口产品质量的异质性企业模型并进行适当拓展,文章从“量”和“畅”的双重维度,理论阐释国内国际双循环如何影响出口产品质量。研究表明:第一,国内国际双循环“量”及二者交互作用,能够显著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第二,对于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出口目的国,国内国际双循环“量”提升出口产品质量的效果存在显著差异。第三,国内国际双循环“量”对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具有单门槛效应,随着双循环相互促进水平提高,其对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弹性系数也越高。第四,畅通程度对经济循环“量”的作用发挥具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国内循环之“畅”不仅影响了国内循环“量”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促进作用,还透过国际循环阻碍了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研究结论对于如何从“量”和“畅”的双重维度,真正发挥“双循环”重塑出口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政策含义。

  • 背景下中国粮食安全:新内涵、挑战与路径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1-16 合作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摘要: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双循环发展的战略基础,也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核心内容。中国是粮食生产、进口与消费大国,在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与新冠疫情双重冲击下,如何保障国内粮食安全,实现粮食在生产、流通、贸易等关键环节的双循环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界定粮食安全新的特征内涵,分析实现粮食安全双循环的困难挑战,并且提出粮食安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的实现路径,有效化解国内国际风险,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 ”新格局下西部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逻辑起点、实践困境及对策体系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的构建对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作出全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西部高等教育在对外开放的顶层设计、学科规划、人才引进、建设对外合作项目和留学生工作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然而,如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西部高等教育对外开放需要重新检视其发展历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确西部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在“双循环”新格局下承担的特殊角色和使命,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对西部高等教育布局进行优化和调整,逐步形成西部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分步走的基本格局,强化优势学科对西部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支撑功能,以人才“蓄水池”的灵活方式为西部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持续赋能,以期扩大和提升西部高等教育在“双循环”过程中的影响力、作用力和实力,致力于形成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

  • ”新发展格局与东亚区域经贸合作:理论逻辑、结构变化与实现路径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际贸易学 发布时间: 2024-12-19 合作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摘要:在“粗放式”嵌入全球价值链遭遇发展瓶颈、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威胁我国供应链和产业链安全的双重背景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且明确的战略部署。东亚地区与我国经济联系密切,是我国实现国际经济外循环的重要桥梁。本文从内需主导模式的大国经济发展理论、高水平对外开放和主场全球化三个角度探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与东亚区域经贸合作的理论逻辑,进一步探讨中国以及东亚地区经贸发展的结构性变化,并提出中国与东亚区域经贸合作的路径优化策略,以期实现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重构东亚区域价值链,推动东亚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 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优越性及其构建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03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双循环是在逆全球化风潮迭起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形势下,推动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和促进全球经贸循环逐渐恢复的重要战略选择。双循环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国内国际双循环互动为重要支撑,是对国际经贸双向互动双循环模式的借鉴和对单向操控“双层循环”的超越。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疏通国内国际循环的堵点。为此,要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以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疏通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堵点;要借助“一带一路”平台,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打破国际大循环的壁垒;要把创新链作为耦合生产链和供应链的关键环节,打通全流程创新链条。

  • 论“”中如何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贸易经济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文章从我国居民的基本消费特征和发展趋势出发,结合新时期经济发展特征和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时代背景,分析了我国消费分层特征和消费结构特点,全面考察了微观消费决策的行为基础,深入研究了影响居民消费支出和结构的经济性、社会性因素。研究表明,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需要厘清我国消费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统筹推进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畅通“生产一流通一消费”经济循环,促进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匹配,畅通交易网络体系并促进强大国内市场的建立。研究进一步指出,需要统筹一揽子政策体系促进消费的可持续增长,综合权衡宏观经济的长短期影响因素。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的本质在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升。

  • 新形势下境外企业档案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7-25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近年来,境外企业档案管理在商业模式、分工体系、法律环境和保管环境 等方面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新形势,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暴发以来, “区域化”“合规审查”“安保”“虚拟化”等成为我国境外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离不开的 热词。上述新形势更是带来了境外档案管控类型更加复杂、管理流程断裂、合规体系 有待完善、监管系统较为薄弱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建议从明确境外文档管理 的权限范围、建立双循环的境外档案发展圈、建立明确的境外档案法律风险体系、建 立全面的境外档案工作监管体制等方面应对。

  • 新格局的实现与增长极的跃变——兼 议 都 市 圈 ( 城 市 群 ) 发 展 的 价 值 意 义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双循环的目的是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更为关键的是如何将其落实到位。这需要从中国改革开放揭示的中国特色实践道路中去探求,聚焦于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极正在发生着“由点到面”的跃变,进入以城市为主导的经济集群化整体竞争新时代。都市圈(城市群)是带动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是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突破口。要率先促进都市圈(城市群)的形成和循环,充分发挥它们融合与转换的作用,以此带动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体可选择相对成熟的典型都市圈进行良性循环的试点探索。

  • ”下我国粮食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粮食产业面临着“四大机遇”:新一代技术革命和数字化带来的粮食产业结构升级机遇,消费能力提升和消费需求多元化带来的粮食产业消费提质机遇,“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和全球价值链重构带来的粮食产业对外开放机遇,内循环重塑外循环发展动力和外循环冲击内循环发展环境带来的粮食产业内外循环互动机遇。同时,我国粮食产业面临着“七大挑战”: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有待提升,粮食收储管理体制尚需完善,粮食运输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粮食加工企业盈利能力不强,现代化粮食销售方式创新有限,粮食应急保障体系亟待健全,国际粮源供应存在不确定性。“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粮食产业的应对策略为:坚持和完善新时代国家粮食垂直储备制度,实施粮食产业提质增效工程,构建现代粮食物流网络体系,建立现代粮食产品销售体系,完善现代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健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

  • 背景下家具产业数字化转型影响因素研究——以福州空港家具产业为例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14

    摘要: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和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对以出口代加工为主的家具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何推动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以此为背景构建5个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并以福州空港家具产业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家具产业数字化转型受企业资源、企业能力、经营创新、产业环境、宏观环境这五个因素影响,其中经营创新对转型升级影响较大。建议引入电商模式、充分利用大数据进行产品创新以助力家具产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 现代流通体系畅通的理论逻辑与内在机理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贸易经济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关键在于推动产业关联畅通和经济良性循环流转,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协同发展。现代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循环中处于核心环节,是衔接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桥梁和纽带,在破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中面临的痛点、难点及堵点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着眼畅通双循环,构建了“四功能打造、六化转型、五体系升级”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逻辑模型,提出了现代流通体系在实现更高水平生产与消费循环、更高质量城市与农村循环、更高层次内外贸市场循环、更加协调跨区域市场循环中的重要作用,进而从信息传导、结构牵引、要素优化和科技创新四大功能出发,阐述了现代流通体系畅通双循环的内在机理及关键机制,并提出相应对策。

  • 新发展格局下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思路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贸易经济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时期经济改革发展的着眼点,也是新阶段推进强大国内市场与贸易强国建设的立足点。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新要求,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应当以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数字化、国际化、品牌化为导向,构建现代流通运行体系;以前瞻性、战略性为导向,构建现代流通保障体系;以法治化、规范化为导向,构建现代流通规制体系。重点加强流通主体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加强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提升流通渠道现代化水平;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商品流通大通道;加强流通载体的建设,引导商品交易市场优化升级;进一步优化市场营商环境,提升流通市场营商环境品质。

  • 构建“”新格局 建设现代流通体系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贸易经济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闭幕之际,国内40多位流通领域的主管领导,知名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齐聚中国社会科学院,探讨构建“双循环”新格局和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围绕“十四五”规划,构建现代流通体系,需要明确构建现代流通体系“三明确一重点”的基本要求,探讨现代流通体系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建设现代流通体系,需要厘清建设的思路、方式、主要内容和顺利推进的条件,研判现代流通发展呈现的融合、数字化、智能化、内外一体化、统一规划等趋势。面对现代流通体系中的线上线下关系、大数据应用创新、智能化应用、商业资源闲置等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 现代物流体系助力构建新格局的作用机制与策略研究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物流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供应链管理》

    摘要: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破解当前困局的重要战略,而现代物流体系则是助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的重要支撑和关键切入点。文章系统分析了1978年以来我国现代物流体系与双循环格局之间的关系演进进程。其中双循环主导关系划分为国内循环主导、国际循环主导、国内外协同发展以及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四个阶段,分别与生产主导型、外贸主导型、流通主导型、消费主导型等物流体系发展阶段相对应。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循环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外循环在出口端和进口端等方面,构建了现代物流体系助建双循环新格局的作用机制,分别分析了现代物流体系助力内循环和外循环的作用机理。最后提出现代物流体系应看力从五个方面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加强物流新基建,筑牢物流体系发展基础;强化物流服务体系上下游建设,稳固双循环发展基础;赋能物流新技术,打造国际物流品牌;坚持对外开放,整合外部优势资源;完善物流体系制度建设,发挥我国制度优势。

  • 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央企的责任使命及实践路径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摘要:中央企业因其国有属性、链长地位以及在高端产业的广泛布局,成为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维护国家产业链安全、参与全球竞争的中坚力量。尽管中央企业在长期自主创新、寡头垄断的产业领域创新水平较高,但仍普遍存在芯片、工业软件、关键核心原材料国产化创新能力较弱现象;同时,由于缺少建立适当的考核评价体系和要素支撑体系,中央企业创新潜力和能力尚未有效发挥。对此,本文建议:中央企业推动科技自立自强要确保“创新目标”与“创新要素”深度协同、要坚持“央企主导创新”与“联合体协同创新”合作融通、要确保“国内自主创新”与“海外借力创新”有效互补,要坚持“面向短板的创新”与“面向未来的创新”同步推进。

  • 战略布局下的粮食贸易新格局研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这为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和粮食贸易合理布局提供了重要指导。以部分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对外开放为标志,中国的粮食贸易正向更有利于提升粮食贸易主导权的新格局演化。本文分析了中国粮食贸易新格局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提出了粮食贸易新格局建设进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对策建议。研究指出,中国的粮食贸易新格局的内涵体现在粮食贸易结构更加多元、国际粮食供应链产业链自主可控以及打造“中国价格”把握粮食贸易定价权三个方面。粮食贸易新格局建设进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包括贸易来源多元化战略短期内不足以填补国内巨大的饲料粮需求缺口、尚未形成竞争力较强的国际粮食产业链以及国内外农产品期货市场联通需要加强。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加快实施饲料粮减量替代,推动粮食贸易品种与来源多元化;推动中国粮企向外有效延伸产业链,强化关键环节科技支撑;稳步推进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制度型开放,提升“中国价格”的全球影响力;合理维护国家间的政治关系,确保粮食贸易新格局稳定可持续。研究结果可为优化中国粮食贸易布局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 背景下批发市场数字化转型发展的路径研究——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贸易经济 发布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批发市场是现代流通体系和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一环。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国内批发市场加快数字化转型发展。本文以广州为例,以批发市场管理方及商户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批发市场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现状及面临问题。研究发现,数字化发展已成为批发市场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向,批发市场积极推进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批发商户积极拓展线上销售渠道,批发市场数字化转型发展呈现多种模式。与此同时,批发市场数字化转型发展也面临着批发市场方及商户对数字化转型发展存在疑虑、数字技术普及应用水平较低、数字技术提升批发行业效能不明显、数字化转型过程面临人才等要素制约等问题。据此,本文提出批发市场数字化转型发展的路径与建议,以供参考。

  • 马克思流通理论的中国化进程———从破除 “无流通论”到 “”新发展格局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25 合作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摘要:马克思流通理论的中国化是一段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历史进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对不同的经济建设任务和挑战,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经济学人始终坚持将马克思流通理论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流通模式,创立并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流通理论。进入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是马克思流通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流通理论的最新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马克思流通理论中国化将持续深入,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 视角下梧州六堡茶网络营销优化策略研究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9-10 合作期刊: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带来了强烈冲击,尤其是在市场营销方面,传统的营销手段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网络营销逐渐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许多企业的发展重心逐步向线上转移,以寻找企业新的增长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我国民营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六堡茶作为梧州市特色产业之一,肩负发展地方经济的重任,六堡茶企业应主动拥抱互联网,转变营销方式,推动梧州市六堡茶企业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健康持续发展。

  • 列宁“市场问题”批判与“”新发展格局构建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6-05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市场问题”是俄国民粹派拒斥资本主义的理论基石,也是列宁早期直面资本主义命运的重要论域。列宁借助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社会产品实现论等,对民粹派提出的以民众贫穷阻碍国内市场、小生产者破产缩小市场为标志的国内“市场问题”与以 社 会 总 产 品 无 法 在 国 内 实 现 须有国外市场为内核的国外“市场问题”进行系统批驳,阐述了市场本质、国内外市场地位与“边界”等市场一般规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市场学说。列宁“市场问题”批判,为新时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学理支撑和实践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