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对当时的英国产生巨大影响,不仅促进了激进主义的发展,更导致英国政治进入一段长时间的保守时期。在国内外局势的影响下,从1789年到1815年,英国报刊对于法国大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两次转变,由开始的欢迎到后来的反对,再到反对战争呼吁和平的转变。在两次态度转变的过程中,一方面,报刊作为舆论宣传的工具,直接影响国内舆论对于法国大革命的态度;另一方面,报刊作为舆论的风向标,更体现了英国对于法国大革命态度转变的过程。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法国大革命曾于思想文化层面深刻影响辛亥革命。回到历史现场,法国这一事件在中国并非从一开始就呈现革命面貌,19世纪前半期它是法国历代君王统治轮替间的普通民变,19世纪后半期则被附着具有变革政体的民主意涵。1899年后它逐渐展现出作为革命事件的意象,并被认定是求权而非诛暴的新型革命。1906 年康有为刊发《法国革命史论》,以汤武革命为母题将其重塑,强调它只是发生在法国的汤武故事,属于中国古代革命的诛暴而非求权范畴。在法国大革命是诛暴还是求权革命的争论背后,是革命合法性观念于清末最后十年左右的转型:诛暴不再是革命师出有名的必备前提,求权也是发动正当革命的充分条件。在传统政治文化中作为美好政治意象的贤君和仁政,无法再真正有效消弭革命声音,清廷失去了原先可收摄人心的护身符。这种革命合法性观念的变动,是理解辛亥革命何以发生的重要维度。
分类: 历史学 >> 世界史 发布时间: 2025-03-10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直接民主思潮促进了公民投票活动的产生,孔多塞的公民投票理论尤为学界关注。孔多塞因此成为法国历史上首位将直接民主思想载诸宪法并促其实施的理论家,并对大革命以降法国民主政治的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无套裤汉的自发主义直接民主思想相比,孔多塞的公民投票理论更加注重法律秩序,是一种强调多元化的自由主义民主模式。但在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之下,孔多塞的公民投票理论带有过分浓厚的政治斗争色彩,因此,其实际影响十分有限。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翻译 发布时间: 2024-12-26
摘要:本文先从历史维度梳理了法国大革命后单语主义的控制情形,接着以斯达尔为线索,探究其从单语主义向世界主义的转向,这一个案不啻为法语语言结构化转型的缩影。个案研究中,我们着重关照了洪堡语言哲学的影响及德意志的特殊作用。斯达尔借由洪堡的语言人类学视阈,搭建起德、法语在语言、文学及民族特性等复合维度上的比较模型。以此理论为基础,斯达尔还以德语“翻译精神”为武器,以科佩沙龙为阵营,对法语单语主义及其背后的帝国意识形态给予了回击。通过梳理督政府到第一帝国时期(1795-1815)法语单语主义的控制及以斯达尔为首的流亡派文人对这一局面的抵抗,本文旨在审视法语语言对异质性的拒绝、开放与晃动。此举既有利于揭橥现代欧洲起源背后的语言政治,又便于我们把握比较文学于十九世纪初兴起的语言学背景、反思国别意识上升期时跨文化交流的动力与阻力。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发布时间: 2024-12-26
摘要:根据文学史的一般经验,书信体小说与浪漫主义难以共存:前者默认社交性为根本原则,后者以“不可沟通性”为内核。而斯达尔夫人的《黛尔菲娜》打破了这一对立,既延续了启蒙时期的书信传统,又以其革命性而被誉为第一部法语浪漫主义小说。《黛尔菲娜》如何在以沟通为目的的信件叙事中建构起“不可沟通性”?后者又缘何而来?本文首先从法国大革命后的历史语境中寻觅“不可沟通性”的书写动力,继而考察斯达尔夫人对传统书信文体的承继与逆反,旨在揭橥十八、十九世纪之交书信体文类的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