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镜喻心视域下的《》心灵境界论探微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5-17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用心若镜”是理解《庄子》心灵境界论的重要语句,为历代学者所关注。通过回溯注庄史上诸家之说,结合《庄子》全书对心灵境界的相关论述,以“用心若镜”所建构的喻指关系为切入点,可知“用心若镜”的目的在于标榜如镜之心,揭示如镜之心具有“静”“明”“虚”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辅以“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的佐证,如镜之心的三个特点呈现出递进关系:如镜之心因“静”而“明”、因“明”而“虚”。以“用心若镜”上下文贯通理解为前提,结合“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的论述,阐述了障蔽如镜之心的诸多因素,探究了呈露如镜之心的工夫,如“坐忘”“心斋”“外天下”“外物”“外生”等。质言之,以“用心若镜”所建构的喻指关系为研究视角,可管窥《庄子》至人心灵境界的内涵,揭示出“镜”之喻像在《庄子》乃至道家哲学思想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 相嘲相得惠与庄 ———《·天下篇》今读之三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7-01 合作期刊: 《管子学刊》

    摘要: 根据《庄子·天下篇》,“古之道术”在庄子时代破裂四散之后,庄周、惠施分别传承了其中的一个部分。由于庄周与惠施之间有较为密切的生活交往与学术思想交往,有必要把《庄子·天下篇》中最后叙述的庄周之道术与惠施之道术结合起来予以解读,在相互比较、相互映照中,分别凸显庄周道术与惠施道术之精义,进而展示庄周与惠施的学术思想肖像。

  • 任博克论郭象哲学思想及对汉语学界的启示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2-31 合作期刊: 《武陵学刊》

    摘要:任博克的郭象哲学思想研究在当代西方汉学研究中可谓翘楚,但是在汉语学界尚未获得足够的重视。研究任博克的郭象哲学思想研究,在资料上需要以其专著《无系之罔两:郭象的新道家哲学》为主,同时参考他的其他相关论文和章节。在一种“冥/迹”的结构性图像下,任博克分析了郭象哲学思想中的“自然”“性命”“理”“自我”“冥物”“无待”“独化”等诸多范畴,他的诸研究观点可谓是新见选出,且能够自成系统任博克的郭象哲学思想研究,尤其是其研究理路,能够对汉语学界的郭象思想研究提供诸多重要的启示

  • “性不可易,命不可变”的思想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庄子《天运》中的“性不可易,命不可变”的思想,在庄学史上常遭人误解。“性不可易”常使庄子被误解为“本性不可变论”者。而“命不可变”,因“命”常被误解为“命运”,故使庄子常被误解为“宿命论”者。本文通过“性不可易,命不可变”的准确释解,表明庄子在此乃是以“互言”形式,申说人之“性命本性”不可更易之理;并提出,庄子的“性不可易,命不可变”包含有实然与应然两层思想义涵。

  • “环中”思维的两重意蕴——以《·齐物论》为中心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1-30 合作期刊: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摘要:针对百家偏执于各自的“物论”而引发的是非纷争,庄子以“环中”的思维方式进行消解。这种思维方式一方面不沉溺于对待的一端,意识到对待的双方相互转化,复通为一;另一方面,“环中”思维的主体又能以立于“道枢”的超越性视域应物无穷。这种思维方式在《庄子·齐物论》“万物之齐”和“’物论’之齐”两个维度得到了集中呈现,表现为既内在又超越,既包容又分别的两重特征,展现出“环中”思维不落两边、因变随化的究极意蕴。在此思维下的庄子哲学呈现出一种“芴漠无形,变化无常”的风貌。

  • 西方庄学研究探析:以葛瑞汉和爱莲心为中心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0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西方的庄学研究不同于中国的庄学研究,正如中国的亚里士多德研究不同于西方的同类研究一样。西方的各种背景是我们思考西方的庄学研究时不能不讨论的因素。葛瑞汉和爱莲心的庄学研究都受这些背景的影响。作为西方庄学研究的大家,两人各有特色。以他们之点可窥见西方庄学研究之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西方的庄学研究对中国的同类研究颇有所启发。特殊主义方法和普遍主义方法可以共存。

  • 体道者之“独”-道家对人之超越性问题的一种探索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道家的体道者之“独”始于老子的“我独”表达式。“我独”意指“我”因体道而与世俗中的他者相疏离。其中的“我”指代圣人或老子本人,前者面向政治,后者面向隐逸。“我独”的依据是道之“独”,道的独一与绝对要求体道者克服人的局限性。老子之后,黄老和庄子走出了两条路径。黄老致力于圣王之“独”,强调圣王在体道治国中“独见”“独闻”的政治智慧,其要旨在于知权达度,审明动静变化,把握世间万象,沉着应对,及时调整,进而形成和谐安定的政治秩序并追求权力的集中统一。黄老虽为君主集权提供了理论支持,但反对乾纲独断,从而与法家有别。庄子则在体道心论的“工夫一状态一境界”三阶段中展开隐士之“独”,并以“见独”为核心。“见独”并不等于“见道”或“呈露独体”,而是意指隐士通过一系列工夫塑造出澄明的独一无二、超越世俗物我的心之状态,“见独”之后才能进入与道相合的无限之境。隐士之“独”尚有一种变体,世俗隐士或隐逸化的常人可以通过“无为”“逍遥”来实现处世之“独”。此外,庄子学派还改造了圣王之“独”,使智慧型圣王更接近无机心的隐士。从本质上看,体道者之“独”观照着人的超越性问题。

  • ·养生主》的宏大生命观——从其关键词和结构说起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2-08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养生主》各个部分都是以“天”为中心展开的,养生之“主”亦即养生之要领就在于“天”,只有“依乎天理”“知天”,不受人为束缚,泰然接受“天之刑”,“安时而处顺”,才能获得满意的人生。从结构上看,《养生主》各段落是前后一贯、彼此呼应的,并无旁出的支脉和无关的论述。《养生主》所要养的不仅是有限的肉体的生命,也包括死亡在内的无限的超越的生命,是能够坦然应对现实人生困境的生命。可以与《养生主》相互启发的文献是内篇的《德充符》《大宗师》和外篇的《山木》。

  • 任博克论郭象《注》中的“理”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2-31

    摘要:在西方汉学家中,任博克的郭象哲学研究具有典范性。他对《庄子注》中的“理”的研究,构成理解其郭象哲学思想研究理路的关键所在。任博克对郭象思想中的“理”的探讨,建立在他对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理”的系统性把握的基础之上。在反讽性传统和非反讽性传统的关系框架下,任博克分析中国思想中“理”范畴的产生和发展,对郭象《庄子注》中之“理”范畴的研究具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和理路,并由此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观点。分析任博克对郭象《庄子注》中“理”的独特把握,有助于理解他对郭象哲学本体论式研究理路的批评和分析。

  • “丧己于物”与“顺物自然”——人、物关系视域下《》哲学的生存方式论析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人与物的关系显示了人的生存状态,庄子通过考察人与物的关系,揭示了“丧己于物”的生存困境。而对于解除这种生存困境,庄子给出了两种解决方案:一是拓展生存的视域;一是在自然无为的状态下展开人与物的关系。庄子哲学选择了后者。因为,在庄子看来,生存视域的拓展不能摆脱对确定性的执着,违背了“物”具有无限性和不确定性的存在本质,从而无法彻底解除“丧己于物”的困境。而“顺物自然”则是在体认天道的基础上展开人与物的关系,是庄子追求的理想生存方式。在这种生存方式中,主体不再执着于确定性的存在价值,而是因顺“物”的无限性与不确定性展开人与物的存在关系。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化构建与天人观回溯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15

    摘要: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的天人观是其极具代表性的理论质点,并在根本上标识了庄子哲学的理论地位和历史地标。在现时代,伴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提出与成熟、实施与深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反思也必将不断地向前推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也必将提上议事日程。庄子的天人观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而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且这是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应有之义。

  • “公共空间”还是“鲁迅翁之笛”?——1933年《申报·自由谈》上的《》《文选》之争新论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2-08

    摘要:1933年发生于上海报界的《庄子》与《文选》之争,虽广受关注,但论者集中于施蛰存与鲁迅对于传统的认知差别,却舍近求远。实则,鲁迅起初对“复古”的讽刺仅是老调重弹,但“小题大做”招致施蛰存揶揄后,二人笔战渐由学理讨论升级至个人恩怨。为不致落于下风,鲁迅运用策略将本无此意的施蛰存代换为“旧文学”“旧道德”的代表。在《申报·自由谈》编者的“倾向”下,新加入的作家们针对此“欲加之罪”大肆批评施氏,共同造成了对施蛰存的“围攻”。此个案提示着此前对近代报刊中“公共空间”的理解仍有反思空间。

  • “圃者拒机”寓意新解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摘要:“圃者拒机”寓言中的汉阴丈人之言行,其实与《庄子》的主体思想格格不入。与其说他是该篇作者立论的代言人,毋宁说是全书之中要被作者所大力批判的反面之典型。原因有三:因为他“抱瓮羞”而不“抱神游世”,这一表现既不符合道的“无所不在”,更违反了“齐‘物论””与“逍遥游”之宗旨,此其一。其二,虽然寓言之中“机械→机事→机心”的技术对人的异化作用是作者的深刻洞见,但从寓言作品全局的高度分析,其在此洞见的基础之上提出的“全德之人”所运用的“执道一德全→形全→神全→与民并行→以游世俗”的“圣人之道”,才是更为宝贵的克制异化的法宝,也才是该篇寓言真正想要向世人传达之主旨。其三,“圃者拒机”的作者对另一种“圣人之道”,即世俗与儒家的技器观,也不是要进行彻底地批判与决绝地抛弃,而是将其首先视作是人们不得不借以生存于世的必要前提或手段,进而对其采取一种“道化”的眼光,并以包容的姿态对其实现了吸纳、转化与超越。总之,重新解读“圃者拒机”之寓意,不仅有助于廊清当前学界关于庄子乃至整个道家技术哲学研究中的诸多误读,而且可以为今人“与世偕行”“与时俱化”地适应技术的日新月异提供古老而有效的道家智慧。

  • 浅析思想在高校阅读推广中的作用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图书馆学 发布时间: 2024-08-15

    摘要:近年来随着阅读推广研究的深入,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围绕推荐书目类型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立足高校学生读者的实际需求,从该群体的发展与图书馆建设两个方面分析并强调了疗愈型文献建设同阅读推广结合的必要性,总结了前人的做法,指出了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探寻了思想路径选择的困境,给出了相应的解决之道,并通过重点对比各类古代文献与中西哲学思想,提出了老庄哲学思想的优势,最后分析了其不受重视的原因并给出了具体建议。

    同行评议状态: 评论中 评论中 评论中
  • 论早期汉传佛教教理“中国化”——以《·齐物论》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为例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佛典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诠释,佛教中国化首先是从翻译开始的。早期汉传佛教教理“中国化"研究有助于推进宗教中回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文本以鸠摩罗什译著《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和《庄子·齐物论》为样本,采用文献及比较分析法,通过梳理汉传大乘佛典蕴含的“虛无主义”“生死观”“无为”与“无得”及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等“玄学化”因素,阐明早期汉传佛教教理“中国化”在字宙本体观上的“空无”特征、在价值观上“无得”与生死观上“出世”的功用观特征。以译著为基础的汉传佛教教理“中国化”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为佛教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促进了中国哲学思辩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