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8-08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尽管屈宋之作“莫取旧辞”,然自汉儒本诸经义建立《诗》与《楚辞》的源流系统,衍流及今,当代关于 《楚辞》祖《诗》之论则多出于文学或文化历时传承及地域文化共时影响的观念。但如王逸、洪兴祖引诗以注《楚 辞》,多半不指祖述,及当代所摘《楚辞》祖《诗》之例,更是鲜克成立。王、洪并今世所举《楚辞》祖《骚》,或南北共有 物事同称及日常语用之同,并以种族、文化和语言文字同源使然;或《楚辞》名物语词同类形诸二字而《诗》非连用, 则推《楚辞》合并《诗》语;或物事称名不同而推与《诗》相近;或重言、联绵之用俱见《诗》与《楚辞》,后者实本临文叠 字或联绵通转而以祖述视之;或《楚辞》之前典籍多见而惟指祖《诗》,或语意、诗意略似而指祖述。凡此种种,盖以 《诗》与《楚辞》源流预为意必,虽就二者比较本身不乏价值,但指祖述不切,论其源流亦非,事关《楚骚》并赋体自立, 不可不辨。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中国韵文学刊》
摘要:高邮夏氏家族是清代名门望族,八世祖夏味堂是乾嘉时期的朴学名家,《诗疑笔记》是其研读《诗经》的毕生所得。夏氏怀着“燧虽微而可以应时,磷虽微而亦可以察阴阳之理”的信念,秉承“有未安则必并求其安而心乃畅然”的宗旨,不拘成说、大胆质疑,灵活运用因声求义、结合文理、参验文例等多种训诂方法,对《毛传》《郑笺》《孔疏》乃至朱熹《诗集传》等前人旧注中的疏漏予以辩驳补充,就《诗经》的古字古义乃至诗文主旨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其训诂实践体现了乾嘉朴学“实事求是”的特点,对“《诗经》清学”的发展壮大具有推波助澜之功。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6-24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今本《毛诗》“彼其之子”之“其”有语助词、代词、名词等不同解释,但都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安大简“其”作“亻己”及“之”与“者”的一处异文出发,结合《诗经》辞例、篇章及相关字词的对应关系,认为“彼其之子”是主谓倒装句,“其”记录的是一个与{颀}同源的形容词,“亻己”为专造字。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关雎》中既呈现了强烈的爱欲状态,也具有明确的礼乐象征。诗经风教的基本关切在于“色”与“礼”的关系。古代经学化和现代文学性的阐释显得各执一端。古代经学中礼法的现成化与现代文学中爱欲的浪漫化以各自方式掩盖或降低了《关雎》中爱欲与礼法的紧张。马王堆帛书《五行篇》、上博楚简《孔子诗论》等出土文献中,《关雎》中“色”与“礼”的关系重新被问题化。本文试在古今之变的视野中,联系《诗经》阐释史与出土文献相关材料,重新梳理并探讨《关雎》中爱欲与礼法的关系问题。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6-24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今本《毛诗》“彼其之子”,安大简《诗经》作“皮亻己之子”,学界对“彼其之子”的训解多有争议。通过对句式结构的分析及文本演变的疏理,发现《硕人》“硕人其颀”本又作“硕人其其”,“其”为形容词,训为“长貌”,而“彼其之子”之“其”当与“硕人其其”之“其”同词。安大简《诗经》之“亻己”为“其”之专字,与“颀”“姬”同义,释为“长貌”或“仪表长丽俊好”,“皮亻己之子”可理解为“(那个)高大的人”或“(那个)亭亭玉立的人”。
分类: 其他 >> 其他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5-02-08
摘要:本文记录了作者阅读作家冯娜《颜如舜华——诗经植物记》一书的感想,从书籍的装帧、散文特点、作者性格特征等角度介绍了书籍的内容,对这本以散文形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书籍作了肯定,分享了读后感受。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3-03
摘要:先秦《诗》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记录型有声媒介装置,其媒介文本为记录周民传统农业社会生存体验的“话语档案”。本文运用媒介考古研究方法重新梳理先秦普通人物话语文本《小雅》《国风》,系统描述乱世周民的《诗》媒介情感话语实践。《诗》为周民“无邪生命”的呈现形式,无邪情感起源于农与自然,周民的诗媒介化情感表达习惯将自然物作为第一出发点;《诗》媒介情感话语总体呈现出反战情感、政治情感、两性关系、乱世明哲修身话题陈述群,话语陈述整体为周民情感原型作正向情感积淀;传播近约五百年的无邪情感话语由王室采编者厘定后在官学中推行,王室贵族强化了官学《诗》媒介的道德教化与政治外交功能,使《诗》成为东周知识阶层稳定的共同对话平台及共有文化资源。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1-11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 “思无邪”和“兴观群怨”是孔子论诗言论中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用语。汉代以来,论者不断发掘其诗学和审美内涵,但伦理政治理解作为持久牢固的“先见”框架始终影响论者的阐释,最终把“思无邪”归于“正”或“思想正确”,把“兴观群怨”说归结为政治伦理或伦理政治的功利目的。对“思无邪”和“兴观群怨”分而论之的主导阐释,不但没有把握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而且最终都被归结为伦理政治的功能维度。如果把“思无邪”作为本体论命题,把“兴观群怨”说作为该本体论命题的具体化,“思无邪”与“兴观群怨”便构成了孔子诗论的“体”“用”关系,并成为具有内在逻辑关联和开放阐释空间的诗学命题,从而释放被遮蔽了的孔子诗论的丰富内涵及其深刻价值。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诗经·邯风·绿衣》卒章“我思古人,实获我心”一句从《毛传》以来,先贤皆训“获”为得,即谓古人之心与诗人相合,据笔者陋见,并无异说。根据《摄命》“亦畏熟朕心”一句“艘”“葱”二字连用认为“艘”亦当是劳苦一类意义,遂读“”为“于”,训为忧劳。我们进一步认为《绿衣》卒章中“获”的用法与此相同,“实获我心”的意义与《诗经》中常见的“实劳我心”相似。《左传》赋此章以劳使者之勤,虽为断章,犹存古义。全诗本无关义理,而是直抒胸臆,皆围绕一“思”字展开,将其赋予“明夫妇之道”等德教意义当是后世儒者所为。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0-28
摘要:《诗经·静女》是一首充满青春美丽与爱情圣洁的诗篇,但隐藏于语言背后的诸多爱情文化密码,却鲜为人知。“姝”是一般性的美丽吗?“姝”与“娈”俩字意思有什么不同,从何体现?“说怿”是一个意思吗?彤管与荑是一种物品吗?静女为要何送彤管和茅草给情郎作礼物?这些密码的解析,对理解这首古典名诗,体味其无穷妙趣,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