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摘要:随着现代哲学研究重心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主体间互为认同基础的辩证关系越发明朗。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一般把从自为存在转变为互为存在的理论基础追溯到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或承认理论,而康德因囿于主体自身的建构造成在当代政治哲学问题上的失语。问题在于,康德在其知性“关系”范畴中对主体关系的分析时展示出了一定的辩证思维,但未能将辩证思维贯彻在对实践个体的展开中。主体概念交往意义的缺乏一定程度上成为康德哲学在当代政治哲学缺乏实际创建的根源。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人权》
摘要:人权不仅是展现个体与共同体关系的要点,也是面向现实的政治哲学关注的焦点。人权与个体的自我认同密不可分,而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却揭示了,对个体的理解一直存在着实践性与历史性之间的矛盾。为了调和这种矛盾,哈贝马斯从德国古典哲学出发,分别对实践性和历史性作出了考察:费希特把对象性思维融贯在了自我认同中,他揭示出了个体的实践性,却忽略了个体的现实要素;黑格尔在同一性思维下阐释了自我认同,他从历史性维度考察了个体,却让理性法则统治了现实。最终,哈贝马斯通过批判主体性哲学的桎梏,从交往理论重构了现代个体自我认同的过程,他不仅调和了自我认同中实践性与历史性的分歧,也阐释了人权蕴含着的主体间性内核。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6-06 合作期刊: 《求索》
摘要:空间认同是主体对自我以及自我生存状态的确证,而空间承认是对空间主体间生存结构的确认。空间认同是城市空间正义理论建构的前提,空间承认是城市空间正义建构的基础。从空间认同到空间承认的转向反映了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换,这种转换并不是简单的自然演化过程,主体的生存状态其实一直被主体间性所建构,二者之间具有深刻的关联性。空间认同的确立需要得到他者的承认,他者承认内在的动力来源于主体自身的需求。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建构也就成为城市空间正义的生成逻辑。
分类: 教育学 >> 学前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教育与教学研究》
摘要: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现代化优质发展的必然一环,更是确保学前儿童顺利进入小学的关键,影响儿童持续健康成长。幼儿园作为学前儿童学习的主阵地,教师理应承担幼小衔接的策划者、实施者、调节者责任,然而现实是教师的重要性被弱化,且专业能力支持不足,面临诸多挑战。在儿童中心立场根本性前提不变的情况下必须观照“教师立场”,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寻求教师专业发展新突破。文章基于教师从幼小衔接利益相关者到与儿童共主体性下的主体间性角色转换,论证了幼小衔接下教师专业发展的角色构念逻辑;以儿童入学准备要求为视点,描画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构建逻辑,建构“4+4”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维度的评价体系;进而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道法器基”未来去路,澄明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构想逻辑。为消除当前幼小衔接面临的家长、教师、园校、园社间协同不畅的内部阻碍及幼小衔接培训乱象的外部肘,通过发挥教师关键调节角色作用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成幼小衔接科学教育生态,支持儿童健康成长。
分类: 哲学 >> 美学 发布时间: 2024-07-18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全球化语境下,作为中国美学之独特形态的意境美学,与西方晚近兴起的气氛美学之间存在颇多可比照阐发、交流互鉴之处。在主客关系上,意境美学与气氛美学都打破了传统美学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分别以“心-物”模式和“身-物”模式致力于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间性关系的建构;不过意境美学融入与运用了综合的审美心理机能,侧重审美活动中精神性体验,将气氛美学中建立在感知学之上的“自然之物”进行了抬升和跨越,故作为意境美学基本单位的意象可以视为气氛之物的形而上之维。正是由于以上关联之处,一方面通感联觉是两种美学重要的审美生理-心理基础之一,另一方面作为审美范畴的“意境”和“气氛”都处于不断生成的状态之中,因而审美主体获得的美感体验都是历时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绵延”的美感。同时,意境美学和气氛美学都是在空间中进行审美,共同关注意境与气氛所营造的“虚实空间”不仅如此,在情景创设、情调营造等方面,意境美学与气氛美学又可落实为一种共通的审美创造方案。基于以上事实,在意境美学与气氛美学之间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对话,既可为中西美学在交流互鉴中实现创新融合提供案例,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中国古典美学的当代价值。
分类: 法学 >> 民商法学 发布时间: 2024-12-30 合作期刊: 《法学家》
摘要:我国《民法典》开大陆法系先河,以第35条第3款肯认协助决定行为的意定效力。然就如何将此一英美法行为概念融入本土制度语境,学理关注甚少,实务经验亦颇为模糊,规范间的体系褶皱有待打理。自我决定本质上来自于主体间性的承认关系,被协助人得以在他者协助中进入承认结构并实现自我决定。私法体系中,协助决定行为系作为交往行为之意思表示,其具有理解能力他在性、协助意思相参性、协助关系互惠性特征。理解能力瑕疵可被协助意思治愈,后者在协助—承认关系中为被协助人内化为自己意思。协助决定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自主使用由语言规则建立符号现象之言说能力;参与社会互动之交往意思;参与法律交往之参与意思;表示行为。协助意思仅作用于参与意思的生成,欠缺任一构成要件行为均不成立。通过区分言说能力与理解能力的规范功能,可以为协助决定行为与各关联制度生成体系衔接的解释方案。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4-12-26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本文以连续8年的“中国写意油画学派作品年展”为引子,并以19世纪陆续举办8届的法国印象派画展为参照,分析中国“写意油画”在当下发展的三个问题:第一,以“写生”证明主体“在场”的状态;第二,以“我们”实现群体“共在”的可能;第三,以“间性”强化主体“互动”的空间。三者无非说明在“写意性”问题上,当代油画家们已经从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对形式本体语言的执念中走出,以自身的实践经验不断拓展自我的精神世界,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在物/我之间,在有/无之间,在形/意之间,在观/念之间,建立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