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中的原因,在海德格尔看来,具有“大道”和“开辟道路”的意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形式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质料因、中国力量之动力因、人类文明新形态之目的因,而且最终要复归于“四因”之中,建成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之新”。在“四因”关系中,目的因是潜在形式的实现,动力因又往往受到目的因的制约,因此“四因”又可简化为质料因和形式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由此可被归结为: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国情出发,又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国情中去,并使之发生质变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7-24
摘要:亚里士多德关于“人自然是政治动物”的命题,首先是生物学含义,其次是政治学含义。从生物学看,政治动物与非政治动物的区分是类型上的;从政治学看,人与其他政治动物的区分是程度上的。但不论类型还是程度,都是以人的动物性为基础进行的区分。把人与动物从本质上彻底区分开的,是人的神圣性。也就是说,“政治动物”只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的起点,“似神之人”才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的终点。而教育,尤其是哲学教育,则是从政治动物到似神之人的实现途径。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如果不考虑原初样态等因素,仅从现存文本的分析出发,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可分为三个论题单元:第Ⅰ~Ⅱ卷为第一单元,论题为城邦;第Ⅲ~Ⅵ卷为第二单元,论题为政体;第Ⅶ~Ⅷ卷为第三单元,论题为教育。这三个论题之间为互涵、互摄的关系,可称之为三一结构:在第一单元,城邦等于政体;在第二单元,政体决定城邦;在第三单元,教育实现最好城邦和最好政体。教育是《政治学》全书的顶点,是古希腊政治文明传统的核心,是耶格尔所谓的“古希腊文化的理想”。如是理解,可以解决学术史上的一些难题。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7-24
摘要:如果不考虑原初样态等因素,仅从现存文本的分析出发,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可分为三个论题单元:第Ⅰ~Ⅱ卷为第一单元,论题为城邦;第Ⅲ~Ⅵ卷为第二单元,论题为政体;第Ⅶ~Ⅷ卷为第三单元,论题为教育。这三个论题之间为互涵、互摄的关系,可称之为三一结构:在第一单元,城邦等于政体;在第二单元,政体决定城邦;在第三单元,教育实现最好城邦和最好政体。教育是《政治学》全书的顶点,是古希腊政治文明传统的核心,是耶格尔所谓的“古希腊文化的理想”。如是理解,可以解决学术史上的一些难题。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亚里士多德的形质学说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并在中世纪通过经院哲学家而获得了更加系统性的表述。16—17世纪,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耶稣会士将其引入中国。利玛窦初步介绍了形式因和质料因,而最终高一志对形质说有比较系统的介绍,肯定物理世界的重要性,甚至意识到形质说对中国思想可以做出很大的贡献。《天主实义》《寰有诠》《性学觕述》《万物真原》和《寰宇始末》展示了晚明耶稣会士为适应中国思想对形质说所做的调整。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摘要:张文从黑格尔的《逻辑学》甚至整个哲学体系的角度和从整个西方哲学史的角度这两个方面反驳了原文提出的观点。本文即从这两个方面对张文提出的论证一一作了细致的分析并反驳了他的观点;最后分析了张文的三个结论,并提出了不同意见。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在《范畴篇》和《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对“有”的多重含义进行了重要的总结。首先,从范畴学说和生存论的角度考察可以发现,“有”在生存论/存在论上的丰富含义超出了范畴学说的框架。其次,与之相关,从亚里士多德到阿奎那,对Being(是/有)的系词理解遮蔽了其最本源和丰富的含义。对“本体(ousia)”问题的理解不能只有“是”之唯一维度,Being的其他含义甚至“有”之多重含义都是不容忽视而且值得推进的理解进路。最后,作为系词的“是”在汉语中出现时间较晚,而“有”在中国思想和文化语境中实则具有Being在西语中具有的地位,但其间又具有诸多微妙的差异。这种差异对翻译造成了不少的困难,但却蕴含了两种不同文明对话的可能性。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讨论亚里士多德如何理解友爱与自爱的关系时,学者们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和一个激烈的争论。共识是,亚里士多德主张自爱是友爱的基础,我们对友爱的理解来自我们对自己的爱;争论是,如果卑劣者的灵魂内部也要经历冲突,那么卑劣者与不自制者是否还有区别?如果我们仔细比较亚里士多德在《欧德谟伦理学》和《尼各马可伦理学》里的相关讨论,会发现他并非真的认为友爱来自自爱,相反,自爱是通过类比我们与他人的友爱得到理解的。卑劣者灵魂中的冲突是“历时性的”,而非像不自制者那样是“共时性的”,从而我们可以将卑劣者与不自制者进行类比的同时,保持二者的区分。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分类: 历史学 >> 世界史 发布时间: 2024-04-16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波考克的 《马基雅维利时刻》第三章是该书最为核心的理论章节,在这里,波考克试图披着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论外衣来证明他自己的 “公民共和主义”政治观。通过析读波考克的论述,本文揭示出,波考克的思想史研究绝非要如实复原或 “记录”过去的思想,而是要致力于打造具有现实意义的激进民主政治主张。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一般认为,亚里士多德哲学在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有过一次复兴,这被当作是严肃的哲学史,但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关于亚里士多德著作命运曲折的传说流行甚广,可它却被当成了一个“故事”。实际上,如同硬币的两面,它们反映着同一件事。罗德岛的安德罗尼科被认为是这次复兴事件中的关键人物,但他究竟是谁,又做了什么,我们却知之甚少。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来聚焦这段哲学史,借此说明这个故事是一段真实历史,它解释了公元前1世纪亚里士多德哲学复兴的真正原因,也正是由于斯克普西斯事件造成的影响,才出现了与“金色河流”(1)截然不同的另一类著作“乌贼”(2),关于亚里士多德哲学具有“对外”与“对内”双重教导的说法就是为此而作的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