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识方力钧(上)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5-01-05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理解方力钧近几年作品中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经验,最好的途径就是感受他的交游,阅读他的图像,体验他对生活审视的严峻目光和其深刻的穿透纷繁现实的思想力量。方力钧的视觉表达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从他的视觉讲述间,阅读者能清晰地读出他独禀的气性,放荡不羁的品格,思想者的勇气和思想的力量。而浸润在其视觉表达间的:人道和人性、大历史缠绕的个人命运、疼痛书写、裂变与承续、北方的狼,亦构成了再识方力钧的核心语词。

  • 荀子与康德论比较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荀子曰“人之性恶”,康德说“人天生就是恶的”,两人的人性论有着不小的差异和微妙的对应。康德人性论的基础是人心的绝对自发性,但其对象却是人的善性或恶性,因此他反对人性论上的一切“中间物”,有“人的本性中的向善的原初禀赋”和“人的本性中趋恶的倾向”诸说,从而一方面就人“生而具有”的“任性”以及因此而来的违背法则说人的“根本恶”,要求进行“心灵革命”以便能够把道德法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另一方面又寄希望于“逐渐改良”,走着一条从恶到更善不断进步的狭窄却美好的道路。荀子人性论承认人天生“好利”,但却并不认为它就是恶的,而是强调其对于生命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其之所以又说“人之性恶”,只是因为站在人类的幸福和谐这一立场上,从而才一方面正视人的情欲和欲望的满足,另一方面又要求在自己的“知虑取舍”和圣王师法的“礼义教化”中“矫饰”“扰化”人之情性。两人的人性论都充满了“矛盾”,但却能够相互发明,而见出此种种“矛盾”特别是“知识”与“道德”的“矛盾”的“深刻”。

  • 《荀子·性恶》的论辩逻辑新探——兼论性朴的相较合理性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荀子·性恶》篇运用了三种逻辑论证性恶,但是这三种逻辑都是可以商權的。“顺是为恶”认为任由人性发展会导致恶,因此人性为恶。但是“生而有好利”等不必然导致恶;而且“果”为恶不能必然地推出“因”为恶。“伪反为恶”认为礼仪是伪的、善的;而性与伪悖反,因此人性是恶的。但是礼仪“反于性而悖于情”,不能就此断定人性为恶的,因为人性有恶性,善性,以及“非善非恶之性”。况且礼仪与性不一定悖反,因为礼仪也可渊源于仁义礼智之善性端。“相较为恶”认为与善的礼仪比较,人性是恶的。但是“非正理平治”不一定就是恶,因为也可能是“非正理平治非偏险悖乱”的中性或朴性。而且圣王使用礼仪也可以是由于人性有善端或者朴性。倘若性恶论的理论依据不成立,性朴论似乎更具有合理性,也更适合阐释荀子人性论。

  • 再识方力钧 (下)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4-12-31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摘要:理解方力钧近几年作品中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经验,最好的途径就是感受他的交游,阅读他的图像,体验他对生活审视的严峻目光和其深刻的穿透纷繁现实的思想力量。方力钧的视觉表达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从他的视觉讲述间,阅读者能清晰地读出他独禀的气性,放荡不羁的品格,思想者的勇气和思想的力量。而浸润在其视觉表达间的:一、人道和人性, 二、大历史缠绕的个人命运,三、疼痛书写,四、裂变与承续,五、北方的狼,亦构成了再识方力钧的核心语词。

  • 董仲舒与王船山论之异同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7-08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董仲舒与王船山虽所处时代背景不同,但在人性论的建构上有相似之处。他们都从天道阴阳的角度阐明人性的来源,主张天道有阴阳而人性有善恶;都肯定人性的差异性,区分了先天人性与后天人性,并在修养论上提出以心养性。他们的人性论也存在差异:董仲舒区分了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旨在强调圣王之教;而船山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人性,否定了中民之性与圣王之教的说法,提出“日生日成,习与性成”的动态人性论,更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其思想更具有现代性。通过对董仲舒与王船山人性论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儒家人性论从帝国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的思想嬗变。

  • 《自杀论》与的两重性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涂尔干在《自杀论》里通过研究欧洲社会的自杀率发现了自杀的两重性,由此在彼此孤立的个体自杀事件之上看到了社会总体的统一性和特殊性,这就构成了社会自杀率的集体个性,这种集体个性在根本上不同于个体个性。如何通过道德统计学的方式理解社会和个体的关系,也成为了他思考自杀问题的关键。最终,涂尔干关于自杀的两重性的思考上升为人性的两重性问题。从《人性的两重性及其社会条件》的基本分类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道德科学的问题意识及其价值关怀。

  • 理性与激情:斯宾诺莎的论及其困难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斯宾诺莎《伦理学》通过考察人性的理性与激情,试图指出人的真实本性与共同生活的途径。但无论理性还是激情,斯宾诺莎的推理过程都蕴含着许多疑难、含混和矛盾:就理性而言,斯宾诺莎的理性主义方法陷入了“综合”与“分析”的割裂,从而破坏了伦理学系统的整体性;就激情而言,斯宾诺莎的情感分析暴露了人的激情内部也是有社会性和非社会性的两种来源,因而人性始终处于激情的冲突和奴役当中。

  • “混乱”还是“自洽”?——孟旦、何艾克对荀子论的辩议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03

    摘要:摘 要:在荀子思想研究中,围绕《性恶》篇的争论由来已久且涉及诸多方面。尽管在《性恶》篇中荀子明确宣称“人之性恶”,但孟旦(Donald. J. Munro)却通过对比《性恶》篇和《荀子》一书中其他篇章的不同说法,认为荀子对人性的论说存在矛盾和混乱;何艾克(Eric L. Hutton)则站在荀子人性论具有统一性和融贯性的立场,试图为荀子的人性理论作出辩护,并逐一对孟旦的疑问进行了反驳。究竟该如何恰当地理解荀子的人性理论?可以认为,孟旦的“混乱说”与何艾克的“自洽论”为我们带来了一个精彩的学术论辩的案例,而他们之间的辩议及其披露的诸多理论问题,对于恰当地理解荀子的人性理论颇具启发之功。

  • 论休谟道德哲学中的“旁观者”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摘要:[摘要」在休谟的道德哲学中,旁观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一角色实则是休谟以18世纪著名的启蒙杂志《旁观者》为蓝本所塑造的,同时也蕴含着他推进道德实践的哲学理想。在休谟早期思想中,旁观者被视作一种将实验方法引入人性科学或道德哲学的观察立场,其背后反映出休漠力图摆脱近代早期神学和形而上学的解释框架以建构新思想的理论尝试。休谟在经过文风改良后的《道德原理研究》中凸显了旁观者的道德评价功能,旨在为建构以利他为根据的道德准则探寻一条有效的经验主义路径。鉴于此,对旁观者进行系统分析和考察,对于深入理解休谟的道德哲学乃至人性科学尤为重要。

  • 洪堡大学科研思想的重要价值:自由、与国家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1-03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摘要:基于洪堡的思想,大学科研具有自由、人性和国家的价值,修养是大学科研具备多重价值的桥梁与中介。 其中,修养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这要求大学科研发展自由并将自由视为自身的内在属性与价值追求;修养是关于人性的修养或以人性为作用对象的修养,这要求大学科研关注人性的发展与完善,并推动大学科研作用于人性修养的过程与方式;修养有助于国家的内生性发展,这要求大学科研关注和服务于国家进步,并争取获得国家力量的理解、支持与保障。 进一步促进大学科研价值的实现,应当重视洪堡大学科研“思想原型”的指导意义。

  • 儒家气性论的出场及其理论旨归 ——任鹏程著《先秦两汉儒家气性论研究:从孔子到王充》评介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摘要:人性论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话题。任鹏程的《先秦两汉儒家气性论研究:从孔子到王充》以哲学史的方式展现中国哲学家的人性论,论述重点聚焦先秦两汉儒家并提出一种新的理解模式---气性论。此书精彩之处在于,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先秦两汉儒家存在一个脉络清晰的气性论传统,将气性论的理论源头追溯至孔孟,并从历史脉络和逻辑自洽相结合的思想视角,深度还原了先秦两汉儒家气性论的基本内涵、发展脉络及理论旨归,为我们全面理解儒家人性学说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同时也存在一些可商榷之处。

  • 文学不可缺失张力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2-30

    摘要:文学必须具有人性张力。有人性张力的文学,必然不仅仅是对社会生活“扫描式”的描摹;必然不应局限于画图式地把笔触游走在人的肉体层面上;必然不是描而不析,析而不导;必然解放和树立人自身的话语权。炒作注定不能给一部文学作品注入让其不死的人性张力。只有文学具有了人性张力,才能使其焕发出文学艺术的能动力。任何好的文学作品,都是文学这门艺术的时代性的个性化出场。能跨时代地存活着的艺术作品,必然有其伟大的前瞻性和纵深性而为人们所汲取。人类不可缺少文学,文学不可缺失人性张力。人性是欲望与自我否定的互动性中呈现出来的生命力。

  • 社区文化作为基层治理的社会性基础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社区文化是基层治理的社会性基础。对社区文化的深入理解需要回到由吴文藻开创、费孝通等践行的社区研究传统,认为社区研究的本质是对社区文化的研究。社区文化被吴文藻划分为三个层次:器物层面、社会层面、精神层面。经由费孝通的研究实践,将其简化为更适合中国社会分析的两个层面:生态层面、心态层面。在基层社区治理尤其是纠纷调解中,发挥基础作用的往往是心态维度的社区文化。若从社会学角度推进社区文化研究,一方面需要回到吴文藻、费孝通所在的社区研究传统,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化对心态维度文化的理解,至为关键的是需要直面人性在理解社会性中的基础作用。

  • 自私非“恶”:小议荀子与韩非子的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09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荀子和韩非子关于人性的观点往往被贴上“性恶论”的标签并受到贬斥。然而荀、韩论人性,不过是指出了人具有好利恶害、自私自利的特性,但这种特性本身并不是一种与道德之“善”相对立的“恶”。先秦哲学家所说的“恶”未必具有今人深受西方形而上学影响而根深蒂固的善恶范畴对立之“恶”的意义。从中国先秦时期的哲学观来看,所谓善恶只是相对的、程度不同的价值,未必是两个绝对对立的范畴实体。好利恶害、自私自利不仅不是“恶”,而且还可以说是“小善”“次善”,是由近及远、由低向高推导出大德大善的基础。确认自私不是“恶”,不仅具有思想启蒙的意义,也可以加深我们对于中国先秦时期伦理道德观念特质的理解。

  • 再论性恶心善说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徐复观晚年曾提出荀子是性恶心善说,但未做论证,从《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卷》等徐先生的代表作来看,他是明确反对称荀子为心善的。郭沫若认为荀子主张心善,但又认为心善与性恶是矛盾的,其观点可概括为:心善VS(versus)性恶说。在抽象的人性论上,荀子主张人既有性恶的一面,也有心善的一面。但是回到国家治理上,他又极力强调圣人的心善,突出凡人的性恶,其性恶心善说没有贯彻到底。荀子人性论存在历时性的发展,性恶心善说主要是《性恶》篇的观点,而不适用于《荀子》其他各篇。荀子并未提出性朴论,而是主张朴—伪论,朴—伪论是《礼论》篇的人性论主张,同样不适合推及其他各篇。

  • “傻子”生存视角中的意识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2-30

    摘要:《尘埃落定》是一部对人性有着本真性呈现的小说,特有的地理环境与人文意识形态,给整个故事渲染着悲壮的诗意色彩。生存意识形态的展露与人性化的透视是小说中一个重大的命题和呈现力。小说从一个傻子的视角,对故事中的人及其人性作了独到的透视与有着人性原生意识形态上的展现。土司情结中的欲望与困惑;对女人的俯视与无奈;复仇者的人性回归与超越。它塑造了人性欲望本真性的艺术现实,或者说是呈现出了这样的人性本真。它让人性的欲望本真性得到了残酷性的本真性或者说是接近本真性的释放。

  • 善恶的情感脉络——英国情感主义伦理学的兴起与道德之善的科学化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在“人性科学”的范式下,十八世纪的英国启蒙思想家逐渐发展出一种仅仅基于人类官能的情感主义伦理学。这一伦理学理论不仅不依赖于超自然的外在预设,而且还隐含着一条伦理理论科学化的内在脉络:起于从“性恶”到“性善”的人性论视角转换,发于“科学心灵哲学”和“实践伦理主张”两大基石,完成于以“同情机制”为核心的道德剖析。由此,英国情感主义伦理学家把道德之善从“彼岸世界的救赎”拉回到“此岸世界的公共生活”中。对此有关人性善恶的情感主义启蒙逻辑进行梳理,不仅有助于理解英国情感主义伦理学在整个道德哲学史中的独特地位,还可为理解现代道德观念体系提供一个重要切口。

  • 王船山动态论的建构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王船山基于对程朱理气二分人性论的批判,提出了“性日生日成”的动态人性论。船山指出“义理之性”说不能成立,因为善不能离开阴阳二气而存在,且须在阴阳相继后得以实现,因而并不存在超越气而存在的纯善的义理之性。二气并非全善,二气五行之理就是人性,因而人性实有善与不善。“气质之性”说亦不能成立,因为气质并非凝固的、先天不可易的,气的变化也可以改变质。不能将人之作恶归因于气票的优劣与才性的偏全,而应归因于滥用天赋自主权,以及以才之偏为由而不修为。船山超越先天普遍人性论及命定论,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人性的变化,既区分了“先天之性”与“后天之性”,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对各种人性论的综合重建,更是具有现代性的意义。

  • 技术进步与价值:人类增强的伦理困境及其消解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1-20

    摘要:人类增强技术在不断崛起与演进的过程中一方面助推着人类多项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催生着人类个体工具化和自我物化的人性异化风险。在增强到异化的人性命运视场下,人类增强技术在自由、平等与公正等层面产生了深刻的伦理困境。通过平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以实现技术理性的重构,构建“以人为本”的技术伦理框架以实现人性关怀的复归,推进技术治理与公正分配以实现社会协同机制的完善,可以助力消解人类增强技术引发的伦理困境,抵达技术进步与人性价值的和谐之境。

  • 康德与道德虚无主义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6-03 合作期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道德虚无主义否认道德的真实性,其典型主张是道德本身就是子虚乌有之事。虽然康德尚未明确认识到道德虚无主义之概念,但他在反驳道德怀疑主义时,曾附带地提及并回应了道德虚无主义的观念。在其主要著作中,康德以“隐性”的方式坚定地拒斥了道德虚无主义。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通过道德法则的效力阐明了纯粹理性本身就是实践的,为道德奠定理性之根基,从而展现了道德虚无主义之不实。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除了正面揭示人作为理性存在者始终秉有道德兴趣,还通过道德兴趣缺失者的思想实验,展现了人只要懂得利害计算,结合上帝和来世的可能信念,就可以产生出道德的“类似物”,这也以特殊方式彰显了人类的道德本性。在《纯然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中,康德通过对人性善恶的阐述,特别是对人性中“善的种子”的深入刻画,表明不存在对道德无感的人,由此最终拒绝了道德虚无主义。康德有力地确证了人的道德本性,其最大教益或许是,在一个道德虚无主义甚至各种类型的虚无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人依然可以相信理性,选择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