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发布时间: 2024-05-07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其精神内涵与历史脉络来看, 似乎古已有之, 古代的庞大帝国均立足自身文明与文治武功追求对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定义权和建构权。 无论是古代的罗马帝国, 还是近代的大英 “日不落” 帝国, 甚至20世纪的美苏体系, 都反映了西方文明对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历史探索和竞争性建构。 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世界历史民族立足自身文明尺度而为人类命运谋划, 就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持续建构的历史动因和竞争性背景。 非西方文明同样存在对“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定义和竞争, 中国古典的 “天下体系” 就是非常出色的构想与尝试, 其思想与制度遗产泽被至今, 光辉不泯。 而 “人类命运共同体” 由中国晚近提出, 并诉诸 “一带一路” 的创造性实践, 在西方霸权体系与全球化固有秩序中寻求竞争性和增量式建构, 甚至具有激活中国古典文明、 超越资本主义剥削体系和创新社会主义实现路径的文明论与世界历史意义。 因此, “人类命运共同体” 无疑是值得从哲学与制度层面严肃、 深入探讨的 “第一课题”。 这是宏观的背景交代与旨趣说明。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7-17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由各个国家基于自愿、平等和互惠原则推动形成的新型国际关系。人们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产生的期待,达成了关照现实发展的人类共识,并在超越“普世价值”的基础上形成了全人类共同价值。面对世界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呼唤,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呈现出新文化内涵。综合来看,在基于“问题——解决——认同”为思路的联合基础下,中国应联系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相似性经历,积极倡导国际社会变革全球治理体系、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此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回应现实与关照未来中成就实际与愿景的双重结合。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文史哲》
摘要:《齐物论》中关于如何观照世界以及如何更好地与世界相处的思考,对于树立人与世界共通和同的一体性意识具有积极价值。庄子认为,天地万物葆有各自独特性,任造化所生并呈现出“吹万不同”的差异样态。对千差万别的世界,各有成心的人形成了莫衷一是的认知与表达,造成了意见纷出、是非四起的分裂局面。庄子试图引导人们超越自我局限的是非迷误,让世间一切都照之于普遍之天,尊重各自本然的差异性,以空明心境去观照世界、应对人世,任由天地万象森然,人只以齐一视之,以此抵达超越虚妄是非的达观之境。庄子认为,在对世界的认知中,有限名言分割了无限之道,为了保全“道”的整全性,不要在“人为一律”的有限性思路上陷入无限循环,而应该改变观照世界的方式,以本质上的普遍同一性来看待世界,以静默的方式与世界相处并和而为一。由此,人应该如其所是地观照世界,超越是非、差异、争执与对待,从而随物自化、逍遥游世。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伊朗核问题历经了核计划诞生、核研发重启、核问题危机化、核谈判陷入博弈困境四个阶段。美伊关系是影响伊朗核问题走向的重要因素;伊朗能否遵守现行国际准则左右了伊朗核问题的解决路径;伊朗能否与域内国家改善关系影响到伊朗核问题的解决进程。当前,伊朗核问题的解决面临着美国单边霸权、全球安全赤字加重、地区治理机制碎片化等多重困境。中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行动指南,秉持公平公正原则,倡导对话协商、大国协作,积极参与伊朗核问题多边治理,为解决伊朗核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案。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参与伊朗核问题多边治理的路径反映了中国的全球治理观和国际秩序观已经形成。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0 合作期刊: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以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为前提的现代化,直接从主体性层面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主体性逻辑的超越,并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复归。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之一”的重要论断。努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经济、文化、生态、安全维度上的主体性重构并完成逻辑统一,既是中国式现代化主体性逻辑的普遍价值,又是在人类解放维度上的崇高追求。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物质利益难以公平分享、不同文化难以彼此互赏是导致人类难以和平相处的重要原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从结构的角度阐释了“多元”融汇成“一体”,从建设的角度突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综合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内含共同体的格局视角、文明的动力视角。格局大,结局才会好;文明昌,动力才会足。从格局角度、动力角度深刻认知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才能更好地把握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文化软实力》
摘要:当今的人类社会正面临一个十分重要的十字路口,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是:人类究竟应该走上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还是应该屈从于跨国金融资本的掌控,走向所谓的“历史的终结”?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唯一正确选择。但值得高度警惕的是,跨国金融资本为掌控世界局势,到处挑起战争、制造冲突,并有着将人类社会带入“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的重大风险。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7-17
摘要:中国现代化道路所取得的成就和新型发展模式的示范效果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可以在中国加强同其他国家经济联系的过程中构建起来。这种文化内容及其影响力,不同于美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模式。它不是要奉行文化帝国主义,而是要立足各国人民的愿景及中国对这种愿景的回应,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的基本内容及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联系。鉴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既是推动世界发展的有力途径,也是促进中国模式得以认同和理解的关键。为了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软实力,应采取如下策略:其一,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对外传播效能;其二,善用多元传播媒体,打造传播矩阵;其三,官方推介与民间交流相结合,讲好中国故事。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7-01 合作期刊: 《哲学研究》
摘要: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当中,并体现在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国哲学认为宇宙是和谐的统一体,这是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本体论依据。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崇尚的“和”是一体多面的,涵盖了个人、社会、自然以及天下,最终的理想是致太平,可见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在和平、和谐思想观念之下统一起来。中国哲学主张“和而不同”,根本原因在于“和实生物”,“和”是有生命力的。中华文明所具有的和平性不但是中华文明生生不已的内在动因,同时也决定了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必然走和平发展道路,必然要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分类: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5-04-24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展了近代国际关系规则演变进程中形成的一系列规范性原则,蕴含面向未来的先进性和传承过往的延续性特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汲取《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并在实践中以积极建构新型国际关系的方式实现了对其的内在超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遵循《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宗旨和原则进行了合理化改造与时代化创新,推动形成国际人权事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始终坚持和挖掘万隆会议所确立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尊重各国主权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更加合理公正的国际秩序,以打造区域共同体的实践路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学术交流》
摘要:南希的“无用共通体”无疑彰显了全球化背景下共同体的独特面相,南希认为政治上共同体的危机源于共同体中被强加了超验预设,故他“回撤”了政治预设,以构建新共同体,即“无用共通体”。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该理论有以下弊端与价值:首先,“无用共通体”非绝对否定,“无”中隐含了“无限可能性”,却因南希思想过于激进和绝对化,“去国家化的”共通体消解了国家和民族的多样性。其次,个人利益被置于人类共同利益之上,故共通体中缺少认同的确定性标准,而此标准应以人类的共同利益、价值和需求为基点。最后,理论与实践间的差距被绝对化,且共通体的实践可能性问题被悬置了,这缘于南希忽视了人类共同行动的力量。但南希以全球化立场反对极权主义,关注存在的生存境遇,呼吁建立基于自由、平等、爱的“通而不合”的共通体,以及倡导存在间的互通与分享等积极主张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关系 发布时间: 2025-01-06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实践生成客观世界,知识建构人的思想行为;人也建构有利于自身的实践与知识。物化即人类活动的产品独立于人类、不受其控制,并制约后者的现象。近现代西方主导的国际制度、秩序和源自西方国际关系实践的国际关系理论(知识)作为“客观现实”与“主观现实”继续塑造着当代国际关系,规制着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自主选择和对外行为,限制了它们对国际事务的参与权和创造性,使其成为既有国际关系实践与理论的被动接受者。本文分析了西方国际关系的历史与现实的本质及相关理论观点的缺陷,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适应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提出指导国际关系未来发展的新构想与新准则,使开启新型国际关系成为可能。
分类: 政治学 >> 外交学 发布时间: 2024-08-15 合作期刊: 《红旗文稿》
摘要: 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作重要讲话,全面阐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在世界百年变局中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进方向,发出“全球南方”同世界各国人民共创美好未来的时代强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彰显了中国推动共建美好世界的大国担当。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9-06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当今国际社会呈现出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旧的全球体系及全球秩序难以维系,资本独占必然转换到中国智慧贡献给人类发展的另一路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享发展。当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危机是西方资本主义内在危机全球化的外在表象,其实质是资本逻辑的危机,资本独占制度必然成为全球性发展障碍,全球化难以维系和持续。要消除全球危机进而实现全球性地有效及有序发展,人类就必须在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摈弃资本独占的发展范式,创新发展财产权制度,最终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享发展。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4-03
摘要:学科发展40年,思想政治教育人类价值的问题作为一条“暗线”,已然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立足“原始社会发生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理论前提,根植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转型和作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的现实语境,思想政治教育人类价值得以出场。思想政治教育人类价值,即作为普遍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否与人类的共同需要相一致、相适合、相接近的关系。从人的需要视角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人类价值的基本样态,可归纳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物质需要、秩序需要、意义需要的满足。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人类价值对于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具有现实意义,启示思想政治教育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赋能;要树立“坚持胸怀天下”的格局境界;要积极塑造自身的国际影响力。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1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具有深厚的世界历史意蕴。其一,这一论断是对以融入世界历史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基本方法的总结提炼。在对外开放中积极融入世界历史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其二,这一论断是对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从而世界历史性地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深刻表述。中国式现代化将互利共赢作为开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凸显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本质特征,实现了对奉霸权思维和丛林法则为圭桌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有力形塑了世界历史的前进方向。其三,这一论断包含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指向。中国式现代化在开放过程中主张合作共享,提倡共同发展,积极促进国际合作,拓宽世界各国共同利益,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基础。综上所述,“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中国在融入世界历史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推动乃至引领世界历史发展的决心与信心,具有深厚的世界历史意蕴。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关系 发布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中国军事科学》
摘要: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认为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系统要素之一,从根本上推动着太空国际关系的演变。在国际交往互动中各国太空力量发展成为其新的权力来源之一。各国以太空力量为基础的权力关系互动在凸显少数大国权力优势的同时,进一步加剧了大国安全竞争关系。由于太空力量易于非对称反制,从而逐步形成太空相互掣肘的太空多极权力结构。太空力量以信息沟通等方式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加深各国间的依赖关系,推动其由团簇状向集簇状依赖关系演进。各个层面以太空力量为基础的国家间权力交叉互动,复合建构成胶黏性多极权力结构,推动太空国际关系朝着太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方向演进。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9-26
摘要:“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视域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现状,揭示人类社会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并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判而形成的理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创造性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已成为我国治国理政方针,被写入我国的党章和宪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内蕴历史的整体发展与人类的自由解放,“世界历史”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来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发展。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是走向共产主义。当今世界,国际秩序逐渐由“霸权主义世界秩序”向“世界多极化的新秩序”转换,建构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一种价值追求,又是一种现实行动,是世界历史通向“自由人联合体”的必经之路和当代选择。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正在以切实的行动致力于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世界经济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十年来,中国携手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带动各合作国变人口负担为人口红利、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统筹规划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走和平发展道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特质得到充分展现。中国式现代化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而积累的十年海外实践成就,为合作国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宝贵的新启示与新选择。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发布时间: 2024-11-19
摘要: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地区灾害多发的国家,来自中国的救灾援助及中哈救灾合作具有重大政治意义。本文在构建中哈命运共同体视角下,基于双边关系的发展和彼此利益诉求,回顾了中国对哈萨克斯坦救灾援助的发展历程。通过援建防灾水利工程、提供农业救灾援助、防沙治沙技术合作、新冠肺炎疫情救援,中哈携手共建了风险共担、经济互融、政治互信的命运共同体。今后,要进一步发挥救灾援助在共建中哈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就应引导更多的民间力量来参与,以救灾合作助力哈方解决发展难题,建立健全专门以灾害为导向的救灾合作机制以提升中国对哈的救灾效率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