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以“理、事、情”为核心的三分法和与之对应的文学表达方式,即议论、叙事、抒情,作为文学在内容上的分类标准,与包括六经、子史与后世各体文章在内的四部之文,共同建构了一个多层次的文体分类体系。在古文理论的视域内,“理、事、情”三分法也存在着“变体”:强调“子史"的并立即议论与叙事的二元对立以及在乾嘉汉学的时代背景下,考据作为新的要素进入这一体系。诗歌既可能兼包“理、事、情”三者,又在整个文学分类体系中作为抒情文类的代表与“情"对应,故而诗歌与“理、事、情”具有双重关系,而加入以古文为主的这一分类体系,既符合诗歌源于六艺之一的学术史事实,亦有利于丰富这一体系的理论内涵。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郑玄《孝经》学是在西汉以来的思想大背景中浸润而生,受到了董仲舒、刘向、《白虎通》等的影响。郑玄对《孝经》“先王”的理解内含着对五帝公天下与三王家天下的分别,结合其《礼运注》可知,这一分别正是要强调在家天下时代唯有通过孝礼之治方能实现天下太平或大同;郑玄秉西汉以来的《春秋》与《孝经》相表里观念解释《中庸》“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亦指向了对太平世的追求;郑玄以《孝经》为六经之总会,希冀发明大道,拨乱反正,以致太平为政治理想,这是其阐发《孝经》乃至群经的核心之旨。观此,知近代以来批评《孝经》为专制政治张本的非孝论并不可据。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中国科举制度曾以其“公平竞争,择优录取”原则而享誉国际,对东亚国家科举制度的建立和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产生过重要影响,但在晚清却被彻底废除。我们不能以“人拾我弃”的直观现象去断言晚清废科举的成败得失。晚清废科举由废八股发端,这不仅因为晚清的八股文体已萎缩成一种蔽文明、导人于无知的考试文体,更因为这种文体以经学信仰为基础。明、清科举是依据“六经治国”思想去设置其考试科目结构的,八股文体处于这个科目结构的核心位置。光绪二十七年禁止八股文体之后,经学信仰依然存在于科举制度中,成为抵抗新学的一股力量,导致改革派“渐废”策略的提出,导致士子在科举与学堂之间产生观望态度,清廷最终只能彻底废科举。晚清的“废科举”具有多层的文化指向,对于晚清启蒙运动来说,废八股是在废弃一种影响极大的蔽文明、导人于无知的考试文体;对于晚清救亡运动来说,废科举是在废除不适时用的传统科目;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来说,废科举是在废除一种以“六经治国”理念为根基的人才选拔制度。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1 合作期刊: 《江海学刊》
摘要:在近代中国政治大动荡、学术大分化的时代,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成为各派学者关注的焦点。 国粹 学派以西方平等观念为标准,将“六经皆史”阐释为经史平等,以动摇经学作为“君学”的统治地位;守成派则将 “六经皆史”阐释为“经由史出”和“众史皆经”,以维护经学的传统地位;新考据学者则从科学实证主义立场出 发,将章学诚的“六经皆史”阐释为“六经皆史料”和“六经皆史材”;新理论学者在学术分科体制下应用“理论 与实践关系”学说,反驳章学诚“六经皆史”道器合一、摒弃“空言”的理念,完成了对章氏学说从“迁就”到“超 越”的阐释过程。 在西学的影响下,中国近代各学派对“六经皆史”的阐释,实际是借章说以表达各自不同的学 术诉求和政治理想。 无论立场如何不同,他们无一例外地选择了章学诚的“六经皆史”作为自己学术理想的阐 释载体,反映出中国传统史学中那些优秀的学术观念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和魅力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0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近年“中国古典学”研究的兴起,与学界对百年来中国学术和文化现状的反思相关。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总汇结穴于“六经”。“六经”作为中国学术文化的母体,既是中国思想文化的诞生地,亦是诸子学“哲学突破”的精神产品。以“六经”为核心经典辅以古史学、诸子学,构成了中国文明的古典系统。与西方古典和古典学研究多次的中断与复兴不同,中国的古典系统和研究传统,具有一种稳定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的特征。中国的经学和经典诠释传统源远流长,通过经典及其意义系统的诠释性重建以形成具有当代性意义的思想和义理系统,成为中国思想学术演进发展的基本方式。中国传统学术之“文明与自然连续性”的思想视域使其内在地拥有一种指向现实的存在性维度,它作为一种每一时代活在当下的精神传统,赋予了中国学术和文化以主体性的内涵和“国学”的精神。中国古典研究的传统及其精神指向,对于把握当代“中国古典学”建构和学科建设的性质及其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3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六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经典,六经皆治欲:《尚书》与《春秋》治欲体现在为政之正;《诗经》治欲体现在思无邪与引导欲望的合理释放与适度满足;《周易》治欲是针对深隐欲望的几占以及损益配合等;《礼经》之礼与《乐经》之乐联动,具有进与反之美。六经显示出中国古典学治欲资源的丰富,并且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统一在各经皆礼、以礼治欲,表现为约束与温和释放欲望的对立统一。纵向展开,中国传统文化在前轴心时代、轴心时代、近世社会的治欲特点可表述为六经皆治欲、四书皆治欲、理学皆治欲,三者的发展既有连续性,亦各有时代特色。横向对比,中国古典学的六经治欲与禁欲主义、神秘主义对立,属于世俗化、人文化的治欲方案。伴随着全球世俗时代的到来,六经治欲的特色与优势愈加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