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11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内生性治理以乡村资源激活和村民参与为前提,以超地方力量和资源为补充,旨在实现内外主体联动促进内外资源转换成乡村内生治理动能,弥合“他治”和“自治”两种并行治理逻辑的裂缝,提升乡村治理效能。通过S村“镇村社联动”创新实践发现:内外主体通过识别、聚合与转换过程整合乡村内外资源,为乡村治理创造条件;通过乡村主体确权、用权和增权过程促进村民参与;通过多元主体耦合、动员与联动过程建构跨界合作网络;通过强化地方依赖、归属与认同再生产乡村集体价值。经由“资源整合、参与赋权、跨界合作和地方认同”的协同闭环实践激活了乡村内生治理动能,推动乡村治理有效。乡村内外主体通过打造上下联动、内外共生的协同一互补整合机制、外催一内推赋能机制、动态一弹性互动机制以及上下一内外联动机制实现内生性治理,重塑了乡村治理结构,提升了乡村社会应对不确定风险的能力。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17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数字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之一,因此如何审视数字乡村治理失灵已成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议题之一。从内生性理论视角出发,探寻并尝试建构“价值一技术一行动”三维理论框架,希冀于阐发数字乡村治理失灵的逻辑理路。在实践中,价值冲突引致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张力矛盾,数字悬浮引发“数智”与“数滞”之间的二元割裂,指标加码激化基层需求与上级要求的对立冲突,共同引发了数字乡村治理失灵难题。对此,应通过以理念重塑引领价值导向,以技术优化推动工具革新,以场域联动强化主体协作等,力图构建出数字乡村治理有效的创新路径体系,以期消解数字乡村治理失灵难题,全面推进数字乡村治理现代化。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际贸易学 发布时间: 2025-03-14 合作期刊: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摘要: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数字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技术和产业方向,并且正在成为实现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鉴于此,研究以我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人工智能对数字贸易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对数字贸易创新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交易效率在人工智能对数字贸易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为0.054,占比65%,人工智能技术的直接效应值为0.029,占比35%。基于此,研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加强数字贸易顶层设计、扩大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经费投人、优化数字贸易产业链等策略,以期加速我国数字贸易创新。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 2024-12-12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国家治理与乡村社会的关系表现为“行政嵌入社会”。行政力量嵌入乡村社会依托两种方式:一是内生性秩序的行政激活,以村庄内生性秩序的合理改造为基础,基层政府激活村庄内生性秩序的治理作用;二是自治秩序的行政规范,以引导村庄选举的方式,基层政府规范村庄的自治秩序。研究发现,基层制度设置与行政吸纳是行政嵌入社会的组织机制,国家资源分配与利益吸附是行政嵌入社会的动员机制,政府文化供给是行政嵌入社会的文化塑造机制。借助以上三种机制,国家行政力量得以与乡村社会融合,从而实现村庄善治。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是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以四川省宝村乡村旅游业的开发与经营为个案,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集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形态。研究发现,集体与个体之间并非总是构成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互惠共生的。集体与个体的共生关系形态生成的关键在于构建一种分工协作体系。在这一体系中,集体起着基础性作用,承担社区发展的社会责任,负责村庄旅游空间的营造,而个体发挥主体性优势,积极参与乡村旅游的运营,双方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村庄的发展。本文认为,价值共享,利益联结分层运营以及组织协调等机制,共同形塑了集体与个体之间互惠共生关系形态的形成。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1-16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中国大力扶持和推进生产环节外包服务业发展的现实背景下,系统评估生产环节外包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聚焦粮食安全数量目标与环境目标两个维度,从农户是否参与外包、农户的外包横向参与度与农户的外包纵深参与度三个层面,理论剖析生产环节外包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逻辑机理,并使用中国粮食主产区1211户农户的抽样调查数据和 CMP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从三大主粮的总体估计来看,生产环节外包有助于中国粮食安全数量目标的实现,但不利于中国粮食安全环境目标的达成。在解决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②从玉米、小麦和水稻的分样本估计来看,生产环节外包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多维影响在玉米和水稻生产中仍较为稳健,但对小麦的增产效果并不明显;从黑龙江、河南和湖南的分样本估计来看,生产环节外包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多维影响在三大粮食主产省均较为稳健。目前,从服务视角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与农户行为约束暂未成为解决中国粮食安全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仍需进一步推动生产环节外包服务市场的发育与完善,鼓励并引导外包供给主体的绿色生产导向。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土地抛荒”和“毁约弃耕”不断出现的情况下,如何提升农户扩大农地规模信心成为中国农业规模化经营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基于12省(自治区)2340份农户数据, 运用 Probit模型、Cloglog模型、IV-Probit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农业生产培训对农户扩大农地规模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业生产培训能够显著提升农户扩大农地规模意愿,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培训对大规模农户和高教育程度农户的影响更大,且仅对于高收入农户以及中部和东北地区农户扩大农地规模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扩展性分析发现,培训能够显著提高农户计划经营规模。因此,在规模化经营过程中要强化农业生产培训,而且培训中应考虑农户和地区差异。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摘要:内生性治理是破解乡村数字治理外生干预困境的重要模式。基于个案考察的研究方法,分析浙江省湖州市C县“文明码”数字治理经验,探究乡村数字治理的实践转向过程及重构之路。结果表明:乡村数字治理实践转向是国家外生力量与乡村内生力量不断调适,进而推动治理主体、治理策略和治理资源的整体性转向,形成“内外结合、上下互动”的内生性治理模式。同时,在国家数字力量与乡村社会力量的互动中,构建“主体激活-策略重塑-资源赋能”的乡村数字治理内生性路径。其中,主体激活体现内生性治理的根本要求,策略重塑表征内生性治理的技术向度,资源赋能激发内生性治理的现实动力。据此,建议乡村数字治理赋予乡村社会更大的自主空间、建立上下互动的治理策略、塑造包容性资源激励机制,推动乡村内生性发展。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5-02-10 合作期刊: 《新金融》
摘要:“双碳”目标提出以来,人们观念深刻转变,以创新驱动的低碳绿色产业迅速崛起,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者和消费者。从创新角度来看,中国正转向更多依靠全面拓展新技术和生产体系的创新。面对2024 年全球大选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有可能带来的冲击和不确定性,中国政府应当保持战略定力,以全面深化改革和更好更快创新发展,应对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因此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坚持“双碳”目标不动摇,适时推出各级政府减碳量化目标;二是系统搜集并及时发布新能源产业投资、生产、消费等方面的信息,帮助投资者、生产者、消费者做出正确决策;三是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规范市场竞争秩序,防止扭曲要素价格的“筑底”竞争,纠正各种不利于公平竞争的优惠政策;四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有利于国内国际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4-24
摘要:以往关于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偏差行为关系的研究大多没有考虑两者之间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以工具变量法对初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影响偏差行为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会显著增加初中学生的偏差行为。这一发现揭示了体育活动具有复杂的社会后果,应该以规则、公平、合作和适度的原则去规范中小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摘要:新发展格局下,坚持防范输入性金融风险和化解内生性金融风险并重是维护我国金融稳定的关键,准确识别并测度两类风险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本文采用尾部溢出指数分解法测度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内生性金融风险和输入性金融风险水平,厘清了不同经济金融环境下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来源结构。研究发现:第一,中国金融市场风险对极端事件十分敏感,当重大金融冲击、贸易摩擦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市场风险明显上升。第二,从风险来源结构来看,输入性金融风险占比大于内生性金融风险,且正常状态下中国金融市场风险变化主要由前者主导,而极端状态下中国金融市场风险变化主要由后者主导。第三,正常情形下,相较于国际资本市场,国际外汇市场和商品市场对中国金融市场的输入性金融风险更加显著,但在极端情形下,国际资本市场的输入性金融风险显著提高。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09-27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本文以2011—2020年A股农业上市企业的数据为研究样本,结合相应的北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广东金融学院企业数字化转型数据,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助力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利用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促进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2)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相对覆盖广度和数字化程度对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作用更大,而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并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本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加大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人才支持三点建议,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