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国际问题研究》
摘要:自1999年举行首次领导人会晤以来,中日韩在内生需求、政治引领和外部危机的共同驱动下,逐渐形成“峰会—部长级—工作级”三级合作模式,不断深化各领域合作,持续拓展在中日韩自贸区设想和“RCEP+”框架等多种路径下的合作。同时,中日韩合作的发展也面临严峻的现实困境,包括美国干扰牵制增强、合作收益预期受损、集体认同缺失等一系列问题。尽管如此,中日韩合作有深厚的民意基础和显著的政治意愿,仍存发展潜力。为更有效把握中日韩合作的回暖势头,三国应致力于深化沟通交流,调适相互认知;扩大共同利益,增强相互依赖;加强战略协作,实现机制对接。历史经验证明,三国相互影响、彼此互动,是促进地区稳定与繁荣的核心变量;三国和平共处,合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文化融合,符合三方国家利益与地区合作需求,也是东北亚地区合作共赢、构建和平与稳定东亚的前提条件。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4-11
摘要:区域职业教育产教关系作为社会建构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既往研究对县域产教关系实然逻辑的关注不足,较少将县域置于区域发展的背景下并综合考虑县域票赋结构、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动态关系。本研究在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建构新的分析框架,运用单案例纵向研究法,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进行探索性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昆山票赋结构及产业特征的发展变化,其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历经相对疏离、逐步趋近、联系紧密但支撑不足三个阶段。产教关系的变化,既与产业特征中的资本、知识与技术含量等增加,对职业教育等软基础设施的供给质量的更高要求有关,也受到与上海间的产业分工、昆山政府产业及教育等领域政策及措施的影响。此外,县级行政区举办高等院校的困难,以及城市能级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的不足,构成了以职业教育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困境。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推动区域一体化的作用取决于制度环境变迁。从理论上看,创新通过产业梯度转移、经济发展效应和创新溢出效应促进区域间要素流动与产业融合,制度环境的改善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和强化市场竞争,制度环境对创新推进区域一体化具有调节作用,创新和制度环境改善,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利用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3一2020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城市创新质量的提升和制度环境的改善均能提高区域一体化水平。第二,制度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发挥创新对区域一体化的促进作用,制度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创新的外溢效应,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第三,城市群发育程度和城市区域一体化水平不同,创新和制度环境对区域一体化的影响存在差异。基于这些结论,得到的政策启示是发挥创新驱动作用、改善制度环境,进而提升区域一体化水平。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区域一体化是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有利契机。基于 2006-2021年中国 272个城市面板数据,以国家级城市群发展规划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了区域一体化政策实施对城市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区域一体化政策实施显著提升了城市共同富裕水平,这种促进作用在多核心城市群城市、东部地区城市、中心城市、中小规模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中更明显;区域一体化政策主要通过发挥经济集聚效应、结构优化效应和创新创业效应来助推城市共同富裕实现。基于此,未来要持续推进和完善各级各类城市群建设,并实施差异化城市群发展战略,以充分释放国家级城市群建设的政策效能,在区域一体化中走向共同富裕。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1-11 合作期刊: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采用百度迁徙、百度指数两项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算法,测算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要素流动水平,并结合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对该地区的要素流动规模、结构与企业创新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要素流入规模对企业创新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且流入要素来源地的多样性与企业创新呈现出正向的关系。上述结论经过内生性识别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异质性分析揭示了要素流入结构与企业创新关系的机理:一方面,来自边缘地区的要素流入产生了长尾效应和充分的多样性,导致其相较于来自中心地区的要素流入更能够促进本地企业创新:另一方面,文化差异更大的要素对于丰富创新“基因库”具有更大的互补价值,导致其相较于低文化差异的要素流入更能够促进本地企业创新。鉴于此,提出了推动更大范围的一体化、促进创新要素的共享和维护创新资源的多样性等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10-08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深入发展,红色档案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成为推动区域文化传承与创 新的重要手段。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舞台,拥有丰富的红色档案资源,然而目前 这些资源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缺乏协同开发的顶层规划和实践指引。为此,本文以长三角 地区为例,系统调查了红色档案资源分布与开发情况。在此基础上,以协同开发理念为指导思想, 提出以区域多主体联动、资源多维度整合、服务多层次推进、成果多领域共享为主要内容的区域红 色档案资源协同开发顶层框架,并从共享利用平台建设、文创产品联名开发、文化传播矩阵打造、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知识智慧化场景服务五个方面提出协同开发的实践方向。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推进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呈多线程复杂网络形态,但大部分城市之间的联动发展指数较低,区域联动网络结构较为脆弱,区域一体化水平较低。其原因主要是区域内部城市体系不合理、产业互动性不足以及叠加制度性壁垒等。为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京津冀三地应优化空间布局,深化产业分工合作、增强产业间联系,破除制度性壁垒、畅通要素流动渠道。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学习与实践》
摘要:区域一体化政策有助于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核心技术发展。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视角,探究以国家级城市群建设为代表的区域一体化政策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国家级城市群建设对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在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中发挥了更为明显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集聚、协同创新、产业升级在国家级城市群建设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链式中介效应,其中,协同创新效应占比最高。在促进本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同时,国家级城市群建设还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促进周边城市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由此,优化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区域布局,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以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1-07 合作期刊: 《开发研究》
摘要: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如经济总量连跨 5个万亿元台阶达到10.4万亿元、京津雄半小时“交通圈”以及雄安新区的建设等。新时代背景下,随着京津冀区域发展体系的不断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因此,采取“总结过去—分析问题—提出展望”的脉络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发现,京津冀核心创新城市带动效应不足,腹地城市承接能力不够,而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生产力的不匹配,以北京为核心的创新城市体现为更多的新质生产力成果,而以传统生产力为主体的津冀则不足以完全承接北京的创新成果。此外,还有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以及“生态 -经济 -生态”机制无法实现等问题。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其根本在于遵循新发展理念的指引,即强调创新、绿色、开放、共享与协调的全方位融合。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际贸易学 发布时间: 2024-09-23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然而,在这个相互依存的时代,全球贸易格局面临诸多挑战与变革。其中,“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提出的重要国际合作倡议,对全球贸易格局的重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概述和影响因素分析,多角度阐述“一带一路”倡议对全球贸易格局带来的机遇和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在全球经济发展、国际贸易体系以及地区合作机制中的重要性,以供参考。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2-03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区域一体化是全球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必然趋势;破除行政边界壁垒、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实现经济循环畅通是区域一体化的关键。文章选取省际交界区典型代表“闽浙赣皖九方经济协作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Barro回归模型,对2010—2020年四省交界区的边界效应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①从整体上看,四省交界区仍存在着边界效应,但呈现区域一体化的趋势,从时空演变来看边界效应逐渐减弱,其中赣浙边界和皖赣边界的一体化趋向相对不明显;②四省交界区存在3种省际边界类型区,即一体化边界类型、边界效应趋向的边界类型和边界效应显著的边界类型;③城市间距离对于区域一体化有显著影响,地理空间相距较远的边界区一体化程度更加依赖于交通条件。据此,从制度安排、政策支持、合作机制建设和利益分配协调等方面,分区域、分层次、分类型提出了促进“闽浙赣皖九方经济协作区”的交界区畅通循环发展与形成统一大市场的路径与举措,为推动省际交界区域跨地区合作提供经验借鉴。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2-27 合作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党和国家关心的民生头等大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如何稳就业成为重中之重。本文选取2010—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能否促进就业扩容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就业扩容,且这一结论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机制分析结果显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能够加速企业成长、促进人口流动和推动数字经济建设,从而促进企业就业扩容。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政策的实施效果在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水平较高地区和自然资源禀赋较低地区更为明显。对此,应继续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优化相关政策举措;在继续保持对国有企业的支持外,也应重点激发非国有企业的活力;充实地区人力资本力量,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高效实施;针对地区自然资源禀赋的不同,实施差异化的财政支持政策。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8-05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基于多维度视角,研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有助于促进区域一体化与碳排放协调发展,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文章采用熵值法和双变量Local Moran's Ii,分析2006—2020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与碳排放时空特征,并考虑空间因素,构建空间滞后面板模型,分析碳排放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区域一体化和碳排放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且空间格局相对稳定,总体上呈从省会城市向四周递减的空间格局。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南通、无锡和宁波的区域一体化水平和碳排放相对较高。②区域一体化与碳排放呈显著的正相关性且波动减弱,区域一体化与相邻市碳排放呈显著的正相关性且波动上升。长三角地区各市区域一体化和相邻市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关系较为稳定。③空间滞后面板模型结果表明:优化发展一体化结构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方式。同时,空间一体化、要素一体化、人均GDP和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例对碳排放具有明显的负向作用,单位GDP能耗对碳排放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