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闻传播学 >> 新闻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新闻春秋》
摘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至革命时期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的新闻教育实践。陕北公学通过墙报等方式探索开展新闻教育;华北联大创办新闻学系,并在全校广泛开展新闻宣传教育;华北大学持续开展新闻教育,为全国输送大批新闻宣传人才。革命时期,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的新闻教育与其他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的新闻教育机构,真正适应了中国国情和社会需要,实现了革命理论与新闻宣传工作实践的贯通,培养了大批合乎时代潮流的新闻工作者,体现出明显的红色底蕴:专业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联系实践;学界与业界联通互动。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太平洋战场和我国华北敌后战场的联动关系、日方扫荡与中方反扫荡的互动关系,是学界有待进一步 深挖的重要课题。通过考证日方的各类侵略计划、比照中日双方的战史资料可以看到,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华北 日军曾根据局势的变化对其侵略政策进行过两个阶段的调整,此种调整非但没有收缩战线或采取守势,反而进一步加 紧了对根据地的扫荡。同时,为充实其重要物资和战略资源以推动东南亚及太平洋方面的侵略,日军行动还进一步体 现出了浓烈的掠夺性质。1942 年上半年,日军先后对山西、河北的根据地发动扫荡,其间隐匿包围、掠夺摧毁,“三 光政策”骤然升级。对此,中方军民立刻作出反应,采取高度重视、觅机反制、发动群众、发展民兵等相应对策,不 仅成功完成了反扫荡任务,亦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国共产党历史 发布时间: 2025-01-03
摘要:旧剧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遗产之一,在传统社会具有教化和娱乐的双重功效,同时也带有浓厚封建色彩。抗战胜利后,华北解放区旧剧改革困难重重,面临旧剧盛行与新戏不足,剧团内部剥削严重,剧团与艺人演出营利思想浓厚,领导干部改革观念落后等问题。华北解放区党和政府结合地方实际情况,进一步从“改剧、改人、改制”等方面着手推动旧剧改革。改革后的旧剧和创作的新剧在丰富民众娱乐生活的同时,也配合和推动了华北解放区的参军、拥军、土改生产等各项工作,并潜移默化地完成对民众的革命教育。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华北农村社会的核心组织机制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相比于华南农村的宗族研究,华北农村社会的核心组织机制一直晦暗不明。满铁的“华北惯调”提供了比较详细的乡村图景。沙井村的个案表明,“会”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机制,存在于个人、家族乃至村庄社会各层级关系中,担负着举办公共性事务的功能。在这个意义上,“会”可以与“宗族”一样被视为华北农村社会的一种核心组织机制。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发布时间: 2025-02-22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县乡区域性纸币,是指在正规货币制度之外,由经营性机构或管理部门发行,在县乡小范围区域流通的纸币券,俗称“私票”。民国前期,由于乡村商品经济发展加速,正规货币制度不完善等,华北地区县乡区域性纸币发行与流通达到鼎盛。考察民国初期至法币改革前后华北县乡区域性纸币发行与流通状况及演变,得出如下结论:首先,民国前期,华北农村商业化程度提高,正规货币制度供给不足,以及集镇经济、农村钱庄业迅速发展,为县乡区域性纸币长期盛行的诱致性制度因素。区域性货币弥补了正规货币不足,适应当时商品经济发展需求,但亦成为扰乱市场的不稳定因素。其次,钱票并非一种完整独立的纸币制度,始终作为正规货币制度之外围与附庸而存在,随正规货币制度的逐步完善渐居辅助地位。再次,基层管理机构对县乡区域纸币发行与流通,经历了由“堵”到“疏”再到“发行”的角色转变。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11-21
摘要:与当时国内以“协会”为名的各类同业组织不同,伪华北广播协会是北平沦陷时期以“财团法人”名义创设的广播事业统制机关。其日常工作一是与日本控制下的“东亚”各广播机构联合,成为日本帝国广播网的重要一环;二是受伪华北政务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与控制,与多家日伪媒体社团组成闭环式的殖民传播矩阵。假借民众教育和生活娱乐之名,通过安排各类广播节目和组织多项文娱活动,对华北民众施行政治宣传与社会教化,以实现其所倡导的“东亚新秩序”之意识形态灌输,则是该组织贯穿始终的传播策略。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新闻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新闻与传播研究》
摘要:在根据地开展基层政权建设、乡村文化改造与认同建构的历史语境下,教育与宣传相辅相成,冬学宣教在中共的基层宣传动员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论文聚焦于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冬学运动,尝试从媒介形态、传播网络、场景、内容方面,阐释其作为一种构造革命心灵的基层传播新形态的基本特征。冬学激活了报纸、黑板报、读报组等乡村媒介,通过对教员、小学生、积极分子等新的乡村知识传播者的发掘和串联,重塑乡村文化权力网络,以集体阅报、生产学习小组等组织化形式,塑造了意义共享的传播情境,搭建起组织与民众之间的持续联系,培养基层民众过“团体生活”的习惯。冬学运动可视为党传播政治文化,以宣教方式构筑“无所不知”、“无处不在”的集体生活气候以改造民众意识的典型实践。
分类: 其他 >> 其他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涉县是明清时期冀南太行山区民间信仰多样化的代表性区域,碧霞元君信仰即是当地主要信仰之一,境内庙宇和碑刻数量较多。明清时期涉县碧霞元君信仰以井店镇的台村、禅房村青阳山凤凰顶、玉林井村岩硒山丹凤朝阳顶为中心,辐射到县域其他大部分地区。明代前期涉县碧霞元君信仰已有一定基础,并影响到明代中期江苏无锡碧霞元君庙宇的创建和信仰发展;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期涉县碧霞元君信仰快速发展并达到兴盛,但清代中后期则呈现出衰微之势,扩建重修届宇、妆塑神像次数明显减少,专祀届宇中主祀神祗地位旁落。主要原因则是碧霞元君主生育健康的信仰与女娲、观音等信仰高度重合,主时和年丰的信仰与龙王信仰之风调雨顺相类,而当地女娲、观音、龙王信仰原本就有比较深厚的基础,尤其是随着女娲信仰逐渐兴盛并使涉县成为华北地区女娲信仰的中心之后,碧霞元君信仰自然会受到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