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4-09-23
摘要:通过对“思潮”的来源进行实证考察,就目前所见材料而言,发现“思潮”一词最早出现于在留学群体所办的刊物。而考察“思潮”英译来源,并涉及汉语世界使用情况,可以发现,“思潮”在中外文化交互语境中,成了一个具有多层历史语义的术语。目前看,思潮有四个历史语义层,一是指 “倾向”或者“趋势”,侧重“潮”,而且侧重“新潮”之义;二是侧重“思”、“思想”;三是指向精神、心灵以及意识等层面;第四,由于其“潮流”的意义拓展,其中蕴含着“运动”意义十分明显。但是,可以看到,在“思潮”的意义形成过程中,一种“微型隐喻”叙述一直围绕着其运动,而从广阔的语境中,对其语义及其形式的宏观把握,也是非常必要的,而这其实是一种类似“家族类似式链接”的语义现象,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思潮术语的最终形成,与汉字本身的语义及部分通用语义有着密切关联,而从本研究可见,历史认知术语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比较文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2-08
摘要:论文探讨了文学、历史认知叙事学与历史社会演化之间的一些关系,这不能说是我们对历史认知叙事学的基础展示,而是对相关问题和历史建构过程某些问题的澄清,这主要是从若干问题如文学的作用等角度进入的。尽管我们依旧有所保留,认为对于文学的作用与相关领域的能力不过高估,但是很难否认,文学与历史社会演化的纷繁复杂的关系,依旧是在一些既明显又潜在的维度中进行的,包括某些洞察与特殊的能力。论文也从新的视角对作者、读者与“虚构”问题做了新的理解。可以认为,文学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其与历史社会演化的独特关联,在这一点上,我们也认为,历史认知叙事学同样有其独特作用。我试图以历史认知叙事学为起点,构建一种适合中文专业研究者的比较文学研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提到的这个普通历史认知叙事学,是历史认知叙事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在上述基础上,我对《拉奥孔》中的历史难题做了一个推进,实际上也是提供了一个初步的解决方案。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26 合作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摘要:历史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对党史资政、育人和鉴今功能的把握,在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命题。历史认知是对历史事实的认知评价,也是党的历史自信的逻辑起点、重要构成与不竭动力。立足历史认知审视党的历史自信可以发现:人民利益实现效度的考验、认知主体结构与认知体系复杂以及多元思想文化环境,直接制约着党的历史认知形成,并间接挑战党的历史自信的确立。强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需要回应人民群众利益需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研究和优化社会文化环境。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4-03
摘要:坚持历史思维是党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不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思想武器。在历史思维的逻辑谱系中,以已有的历史积累为基础,审视、继承和创造历史而逐步凝聚、内化和升华而成的历史意识是历史思维的逻辑起点;端正历史认知,全面把握历史进程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经验、规律和大势,是历史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基于历史认知而表现出来的历史自信,包括对党的重大成就、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的高度认同,对党所确立的奋斗目标、宏伟蓝图、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的充分认可,对未来党能创造新的伟业、赓续历史荣光予以必胜信心,是历史思维的关键;认清历史大势、映照社会现实、远观未来发展所形成的一种强烈历史自觉是历史思维的行动指引;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广泛凝聚力量,为履行历史使命、推动历史进步、实现奋斗目标所体现出的历史主动是历史思维的实践彰显。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历史认知、历史实然、历史诠释是历史研究的核心概念,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冲击下,有必要以新的视野和新的眼光重新对它们加以梳理和界定。历史认知是人的文化实践活动,而人的文化实践的多样性,其栖身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形态的多样性,必然导致历史认知的多样性,“横看成岭侧成峰”是历史研究中永恒的图景。但是,历史认知并非漫无边际的想象,它必须受制于历史实然,必须严格限制在史料允许的空间。因为,我们不同于后现代主义理论者视历史为一种虚构的存在,一种文本,而是坚定地相信,过去曾经发生过并肯定发生过,并确信我们有可能在相对真实的意义上重建史实;正是由于相信历史实然是存在的,而非后现代理论所认为的历史书写只是一种文学想象,因此,我们追求基于史料基础上的“真实”,相信“历史遗迹”比“证词”更有效,“原始”证据比“二手”证据更有效,并致力于借助“原始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的综合、比照和分析,重新获致历史的合理性解释。历史学家的职责不仅在于“赋予过去的事件以实在性,也赋予它们意义”。因此,诠释是历史研究的灵魂。但是,历史学家的工作特点是“事后认知和回推立论”,十分容易陷入“历史辉格主义”,从“过去”中发现现在,由此导致一系列历史诠释中的偏误。作为历史学家,我们的使命是捍卫历史,但这个捍卫绝非故步自封,而是在不断吸收新鲜思想理论的血液中更新历史研究的生命。对于人类来说,历史学是这样重要,因为“人是历史学的唯一对象”,“历史学必须捍卫人的价值”。为此,我们必须像吕西安·费弗尔那样,“为历史而战”。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11-13
摘要:坚定的历史自信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的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青年作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先锋力量,之所以能够坚定历史自信,源于中国青年群体参与创造历史成就并凝聚形成奋斗精神。新时代青年之所以需要坚定历史自信,在于历史自信是夯实“四个自信”的历史基石,是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基础,是遵循唯物史观的现实需要。新时代青年要想坚定历史自信,必须按照“历史认知-历史认同-历史主动”的逻辑,通过加强“四史”学习来深化历史认知,通过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来增强历史认同,通过增强历史使命意识来激发历史主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