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国家形象的塑造,并将其提升到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国话语权的高度。考古学在塑造国家形象、实证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过程中,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考古学的兴起,适应了寻找本民族优秀历史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的迫切需求。考古学的优势,是通过实证性的成果重建无文字可考的历史,为“古史重建”、讲好中国故事和国家形象塑造提供坚实的支撑。进入新时代,考古学要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考古学学科体系,为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提供学理上的支持;利用与生俱来的学科交叉属性,积极拥抱新技术革命,为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提供新的路径。为了更好地发挥考古学的学科优势,推动文化外交发展,有必要构建跨部门的文化外交协调机制,形成合力,在文明交流与互鉴的高度上发出中国声音,立体、全面地塑造崭新的中国形象。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发布时间: 2024-12-20 合作期刊: 《课程·教材·教法》
摘要:统编教材作为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利益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建构国家形象的使命,能够展示国家的多维度形象、维护社会的稳定性存续,进而消解个体的存在性焦虑。由于国家形象的要素和结构极为丰富且复杂,这就要求统编教材建构国家形象,要对国家要素进行系统化和逻辑化呈现,从“可信、可爱、可敬”等维度对国家形象进行立体化塑造和表达。在实践过程中,统编教材需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精准提炼国家形象的思想内核,以明确叙事立场;丰富教材的内容体系,生动诠释国家形象的多维实践,以明确叙事逻辑;探索教材的开发使用,立体化传递国家形象的多维结构,以形成叙事视角;实现教材的体系建构,推动塑造国家形象的有序衔接,以建构叙事框架。统编教材借此可以向学生展现并传递真实、全面且立体的国家形象,引导其形成稳定的国家认同。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国家形象设计是中国文化传统、文化创新力和文化意识表征聚合的形象化并实现意义叙事、传播和认同的过程。亚运美学视域下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是中国于东方乃至于世界大国尊严的全面展示。以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为实案,明晰全球视野下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格局与视角,通过“我者”身份与“他者”认知的相互解读,以“文化自觉”强化作为“我者”的文化身份,以“文化价值”强化“中国文化”的世界贡献。以传承与活化、重构与激活、意蕴与境界塑造“东方诗意”的亚运形象,展现亚运美学在新时代全面、立体、有效的国家形象塑造的中国方案,实现国际间的跨文化传播。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1-13 合作期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塑造有利于提升中国国际信任,从而有助于提高国际舆论引导力。打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需从理论基础、建构方法和传播实践三方面积极寻找突破口。具体来说,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必须在加强国际舆论引导力的基础上深化与世界的交流融通;形塑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需要凝练具有舆论引导力的权威叙事品牌;塑造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不能简单将国际受众视为一个整体,而应根据受众特征采取分众化与差异化策略。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1-02 合作期刊: 《国际新闻界》
摘要:可信是“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以美国主流媒体在东盟有关“一带一路”的报道为例,探究美国主流媒体报道的情感倾向对中国可信政治形象的影响。研究发现,美国主流媒体报道越正面,东盟国家对中国的可信政治形象认知越正面,反之亦然。通过加入与美政治信任和与美同盟关系两个调节变量发现,与美关系越紧密的东盟国家越不容易受媒体影响,与美关系较疏离的东盟国家越容易受媒体影响。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国家间信任具有稳定性,一旦信任关系建立,则不易受媒体因素影响,而对于未建立信任关系的国家,媒体能产生有效的影响。结合“楔子战略”理论,本文就在国际传播中如何实现联盟预阻和联盟分化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促进东盟对华可信政治形象认知。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1-13 合作期刊: 《学习与实践》
摘要:国家形象研究的“文化转向”揭示出文化在国家形象传播中的重要作用。长江文化内涵丰富、文脉悠长,为国家形象的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与叙事资源。长江文化所蕴含的身份意识、文化观念与行为方式,与国家形象的主体性、价值性与实践性要素紧密契合。面向“四个大国形象”的叙事框架,要运用好长江文化的历史叙事、发展叙事、外交叙事、道路叙事资源,推动国家形象具象化为丰富的长江文化表达,形成历史性与时代性相通达的国家形象传播路径,展现好中华文明绵延发展的历史自信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的文明新篇。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形象是国家形象的子系统。乡村是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重要场域,但以往国际传播多从城市视角出发而聚焦乡村空间的国际传播研究尚付阙如。全球乡村建设实践和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聚光灯由城市转向乡村。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提出了现实空间感知、表征空间构想和传播空间实践的乡村国际传播分析架构。首先,乡村空间承载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主体实践,从“自然景观生成”“人文景观传承”“主体生活实践”三个维度感知乡村空间现实。其次,从文化、伦理、景观、产业四个方面表征乡村空间,建构国际受众对于中国乡村“底蕴深厚、乡风文明、景观民居、民富村兴”的认知图式。最后,从寻求乡村建设共识、建构乡村话语体系、贴近国外受众需求、唤起受众情感体验、主体视角下的微观叙事、赋能乡村短视频传播等方面提出中国乡村形象的国际传播策略。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4-10-28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国家形象设计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多维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将成为未来研究的要旨。本文借由“道—象—形—器”设计表达体系,回溯并剖析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家形象设计理念的变迁、经典国家形象设计载体的分类、可见之姿与象征含义的演进,进而推演在新时代的国家形象设计中,以“大国重器”为设计载体能发挥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作用。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发布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我国外交话语在修辞上表现出了不同于前的明显创新特点。国家修辞形象作为外交话语的主要修辞成果之一,则较为集中地展现了新时代外交话语的修辞创新特点。以此为着眼点,分析以习近平外交演讲为代表的新时代外交话语,研究发现,新时代外交话语中主要构建了推动共同发展的和平友好大国、积极承担责任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具有独特魅力的东方文明古国等三种国家形象,国家形象构建背后的修辞逻辑则是互文性。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沂蒙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沂蒙精神的红色文化和故事有助于塑造个体、集体乃至中华民族整体的形象,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然而,沂蒙精神的对外传播却面临四大挑战。在新形势下,需要探索沂蒙精神对外传播的路径和策略,建立一套包含传播主体、客体、内容、渠道和效果的完整体系,以提升其国际传播效能,使之成为国家形象自塑的有力支撑和特色品牌,从而推动国际社会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并促进更广泛地合作。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精确主义是成长、发展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本土现代艺术运动,其流行时段与美国的政治与经济话语权在全球的扩张过程几乎重合,在视觉语言的表达与意义系统的建构层面,与美国身份的塑造之间存在广泛与内在的相关性,体现出鲜明的国家与时代特色。本文在社会艺术史视角的启发下,侧重于立足美国 20 世纪上半叶方兴未艾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横截面,分别从美国本土的都会经验和大众文化、工业化大生产的商业伦理及前现代与现代之间张力关系的几个方面深入,对精确主义视觉艺术在这一过程中构建出的视觉语法进行分析,在空间向度与历史向度内考察这一艺术运动与时代精神的深度融合。可以说,精确主义的视觉机制与图像修辞形成了一套意义完备的视觉意识形态(visualideology)[1],它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将美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行时”和乡土主义与清教徒主义的“过去时”进行了跨越时空的、视觉形式与图像意识形态的重构,也在现实层面上缓解了 20 世纪上半叶以来美国本土知识分子的民族与文化认同危机,因而在国家形象的整体建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效用。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4-21
摘要: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国际传播的生产模式、参与机制、传播路径与接受方式发生着深刻变革。中国正处于由世界大国走向世界强国的关键时期,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对于增强中国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美国封禁TikTok背景下用户迁移至小红书的“TikTok难民”事件为研究对象,从国家形象塑造的视角切入,深入探讨了全媒体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塑造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发现,“TikTok难民”事件既是全媒体时代民间跨文化交流的生动样本,又是当前大国博弈、意识形态斗争裹挟下政治的意外产物,其为全媒体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提供了重要启迪。具体而言,全媒体时代为增强国家形象塑造的说服力、感染力、交互力与传播力提供了宝贵机遇,但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亦面临着破碎的形象投影解构国家形象全面性、激烈的话语角力戕害国家形象真实性与扭曲的文化镜像遮蔽国家形象客观性的现实困境。为此,应通过注重“官方力量”与“民间力量”相协同,推进“借船出海”与“造船出海”相结合,增强“自我议程”与“他者议程”相互动,促进“文化折扣”向“文化增值”相转化,实现对全媒体时代国家形象塑造困境的超越。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 发布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狄更斯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其创作的小说中包含大量关于饮食的描写,包括食物的外表口味、烹饪手法、饮食器具和就餐环境等,不仅生动展示了十九世纪英国的饮食文化样貌,而且直接影响了英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在狄更斯的三部长篇小说《雾都孤儿》《远大前程》《双城记》和中篇小说《圣诞颂歌》中,食物具有多重的叙事功能和社会属性,人与食物的主客体关系充满矛盾张力,文本中的饮食书写更是直接关联着英国的国家形象。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4-10-28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本文从文本语境和视觉修辞两个方面对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设计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释与梳理,认为只有在深刻理解设计所处的政治语态、社会语境,以及生产建构视觉话语以便传播和接受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设计从中国主体出发、立足于中国现实的宏观目标。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设计不仅能够对内凝聚有关新时代中国的形象共识,巩固民族团结,更有助于对外回应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在其文化语境中生成、传播作为一种知识和想象体系的中国形象的相关问题。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10-28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语义结构与价值框架在历史题材展览中能够得到充分阐释。在国家形象展示设计中,既有内容要求,又有形式追求。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群众为叙事主体,又要尊重历史,以大历史观和新时代站位,设计叙事情景;还应融合科学技术,大胆创新,运用特殊的时空形式,探索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展览叙事场域设计需要准确把握叙事性设计的五大要素:事件、人物、时间、空间、细部特征,更形象地凝聚出新时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展示国家发展建设中的历史场景,讴歌历史事件,讲好中国故事。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本文通过对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原副校长杭间教授的采访,深入探讨了国家形象设计的内涵、工作方式和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定位等问题。杭间强调,国家形象设计既要反映国家的政治意志和思想理念,又要与日常生活中的设计相结合,推进实施即设计管理也要注重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今天,互联网经济和大数据的使用也为设计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他还指出,中国设计应避免盲目追求表面的“民族化”等形式,而要通过春风化雨、文明互鉴式在国际上产生影响。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新闻学 发布时间: 2025-04-15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力量的增长、国际传播研究的展开以及国际关系理论的引入,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形成了“实力说”“媒介形象说”“评价说”和“身份认同说”等观点,大体对应于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信源、信号和信宿。这些观点为智能新媒体时代国家形象研究的范式转换奠定了基础。如果将这些观点看作一个个“桥墩”,就可以架起通往理解智能新媒体时代国家形象的“桥梁”。在以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智能新媒体系统中,国家形象的感受性关系日益开显:国家形象既不能等同于对客观实在的反映,也不完全是大众媒介中所呈现的形象,更不单纯是公众的评价或认知,而是一种感受性关系。这不仅涉及从大众传播的物能性范式向智能传播的感受性范式的转换,而且由此可以发现关于国家形象的新特性:生成性、创生性、涌现性和相互性。国家形象的感受性关系理解有助于深刻认识智能新媒体时代的国家形象,为国家形象的传播实践提供参考。